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對辯證法中統一關系的思考

剛學完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

有以下思考

一,統一關系是邏輯上的必然聯系

統一關系是,是邏輯上的必然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一方消失,一方無法獨存

針對課上講的醫患關系進行分析

首先,常規意義上的患者與醫生是無法構成統一關系的

因為患者概念出現在醫生之前

兩者并沒有“同生共死”

這里應該是將“患者”概念分離了

“患者”包涵“非正常人”與“就醫者”等兩層概念

“就醫者”與“醫者”才是統一關系,因為這樣邏輯上才有必然聯系

而“非正常人”應當是與“正常人”形成統一關系

(沒有非正常人的概念,正常人的概念自然也就沒有了)

這里沒有必要引進統一關系的變化與更替,只要在概念上是相反概念,就一定是“同生共死”的,統一關系的雙方是無法以變化為借口來解釋沒有“同生共死”的,這是否定了其基本概念

同樣的,可以通過論證兩者不是“同生共死”來證明其不具有統一關系

我們再拿醫患關系舉例

“患者”先作為“非正常人”與“正常人”對立統一,此時沒有“醫者”的概念

再加入了“就醫者”的概念與“醫者”對立統一

當然,“患者”是一個復合的概念,不只有這兩種概念

二,所有統一關系都可以被解構為是否關系,是概念上的矛盾

這一點主要來論證“主被動關系”的本質也是“是否關系”

像什么“生與死”的簡單“是否”這里不給予論證

“主被動關系”是運動下的“是否關系”

當我們對立統一的雙方描述的是一個運動時的“是否”,那便成了“主被動”

我們以“師生”為例

乍一看,這這怎么會是“是否”呢

待我慢慢解構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抽象討論時對立統一只存在兩個對象

“老師”→“教育者”→“教育”

→“運動”→“是出”+“非入”

“學生”→“被教育者”→“被教育”

→“被運動”→“非出”+“是入”

只存在兩個對象加一系列的“出與入”就能被我們默認復合成一個“主被動”

“出與入”是一個動態過程中的“是否”

我們同理“升與降”來論證

我們以“上與下”這一明顯的是否關系來建立聯系

運動的,一系列的“上”就是“升”

運動的,一系列的“下”就是“降”

所以統一關系都是“是否”關系,所以才一定“同生共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康乐县| 靖州| 墨竹工卡县| 肃宁县| 融水| 文成县| 永川市| 宁武县| 汝南县| 边坝县| 民和| 徐汇区| 仙桃市| 桃江县| 上思县| 惠东县| 临颍县| 大丰市| 红桥区| 北辰区| 廊坊市| 托里县| 丘北县| 邵阳县| 沙洋县| 仁化县| 齐齐哈尔市| 万宁市| 苍山县| 宿州市| 邢台市| 贡觉县| 庆元县| 白河县| 天全县| 南康市| 河津市| 福贡县| 宝山区| 慈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