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第七組的墨小典。
今天,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格式塔心理學學派的三劍客:馬科斯·韋特海默,庫爾特·考夫卡,以及沃爾夫岡·苛勒。
·
我們先來介紹第一位人物的生平:馬科斯·韋特海默。
介紹一個人,應當先從他的身份背景開始介紹。
韋特海默的家境,不能說是富甲一方,但也可以說是相當寬裕了。
他是在1880年的4月15日出生于奧匈帝國的布拉格。
布拉格這座城市本身就充滿了傳奇色彩,在韋特海默出生的時候,它還屬于奧匈帝國,但是在一戰結束的時候(也就是1918年,韋特海默38歲時),布拉格成為了剛建國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新首都。
然而,到了1939年(那年韋特海默59歲)的時候,正值二戰爆發,布拉格被德意志第三帝國給打下來了,當然隨著后面納粹的戰敗,布拉格的去向也隨之產生了好多次動蕩的變化,可惜韋特海默都看不到了。
因為韋特海默去世的時間是1943年10月12號,那時候二戰還沒結束,布拉格人民是在1945年5月才發動了布拉格起義的,可以說直到韋特海默去世的那一天,他都沒有看到自己的祖國擺脫納粹的魔爪。
因此我們今天常說的,因為格式塔心理學是德國學派,就把他們三個人歸為德國人這點,你不能說他不對,但其實對韋特海默來說這是莫大的諷刺。
從今天的地圖上來看,韋特海默應該是捷克人。
·
好了,扯遠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韋特海默的出身背景和早年經歷。
他家里確實有點小錢,至少不像華生那樣一窮二白白手起家。
韋特海默的父親,威廉·韋特海默,曾經在一所私立的商學院當主管許多年,四舍五入就相當于一所私立大學的商學院院長,那家底著實厚實。
他的母親,羅莎·韋特海默,是一個業余的小提琴手,音樂造詣很高,可以說小小的韋特海默算得上是書香門第、家世淵源了。
在他五歲的時候,就開始在一所天主教會初等文法學校里接受教育,十歲畢業,然后進入諾伊施泰特高中學習。
什么是文法學校?這是英國的一種近現代主要的中等教育機構,是一種私立初等學校,招收7到14歲的兒童,你可以理解為小學+初中,人家5歲就可以入學,10歲就能畢業,神童中的神童,智商絕對有120以上。
韋特海默高中時期的經歷不太可考,可以知道的是,他在高中時期就開始對哲學產生興趣了。
1898年,韋特海默在高中畢業后,進入布拉格的查爾斯大學研讀法律。
奧地利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厄棱費爾的教學,給韋特海默留下了深刻地影響。
厄棱費爾何許人也?這里簡單提一嘴,他是形質學派的創始人,是奧地利意動心理學學派的成員,也是格式塔運動的主要先驅。
形質學派,是意動心理學創始人布倫塔諾和祂的弟子厄棱費爾和麥農一起創立的,還記得布倫塔諾嗎?就是和馮特爭搶著誰是創立心理學第一人的那個大佬。
形質學派是心理學發展史上很小的一個派別,不完善的理論體系和不出名的研究成果導致我們在課本上都很難找到其蹤跡,但這個學派對后續的眾多心理學派的誕生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中就包括我們這節課講的格式塔心理學。
韋特海默在他的第一段大學生涯里,除了主修的法學以外,他還學習了很多他感興趣的其他課程,比如哲學、音樂、生理學、心理學,從這里我們確實可以看出,一個人他早年接受過的教育經歷和家室環境會對其一生發展產生多大的影響。
在1902年的時候,他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心理學。
柏林大學,那可是風水寶地啊,韋特海默在柏林大學的2年學習生涯里跟隨著諸多大師學習心理學,其中就包括卡爾·斯圖姆夫。
斯圖姆夫不算很有名,但他的老師和學生都非常有名,他的老師是布倫塔諾和赫爾曼·陸宰(陸宰的老師是費希納),他算是布倫塔諾最早的學生之一,而他的學生可太有名了:埃德蒙德·胡塞爾,現代現象學的創始人;格式塔三劍客,沒錯,斯圖姆夫是格式塔三劍客的共同的老師,。
我們都知道,格式塔心理學的重要哲學基礎之一,就是胡塞爾的現象學,或許韋特海默就是在斯圖姆夫的影響下接受了現象學的哲學思想,以至于影響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
1904年,韋特海默又轉學到符茲堡大學,并在同年里在哲學與心理學家奧斯瓦爾德·屈爾佩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他的博士論文內容是關于用詞匯聯想進行犯罪測定。
在博士畢業后的六年時間里,他在歐洲許多城市的心理和生理機構繼續工作,繼續研究他的詞語聯想和對失語癥進行臨床研究——用馮特實驗心理學的方法。
·
好了,韋特海默的早年故事背景就介紹完了。
接下來就開始講到他到底是如何創立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各種故事了。
一切的故事起因要從1910年開始說起,1910年對格式塔心理學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先跳一下,讓我們來看看考夫卡和苛勒的背景故事。
·
考夫卡是三劍客里面唯一一個正統的德國人。
他于1886年3月18日出生于柏林,比韋特海默小6歲。
他的身世背景本來應該是很好的,他出生于柏林的一個律師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律師,他的弟弟是一個法官,而他的母親……是一個信仰新教的猶太人。
我們應當知道,猶太人這個民族啊,一般來說他們有自己的信仰:猶太教,猶太教以圣經中的舊約為主要教義,舊約的第一篇是非常有名的《創世紀》(神說,要有光那一段),而新教信信奉的是新約,新約以《馬太福音》為首,開篇介紹的是從亞伯拉罕到大衛、所羅門王、再到圣母瑪利亞與圣子耶穌的家譜。
而由于眾所周知的宗教學原因(耶穌被猶大以十三銀幣出賣,猶大是是猶太人的祖先),新教與猶太教、猶太人之間的矛盾可謂是水深火熱,然而考夫卡的母親居然是一位信仰新教的猶太人……這就注定了他的不凡。
我們有證據說考夫卡接受的柏林文化和心理學熏陶比韋特海默更加深遠,他從小就對哲學開始感興趣,1903年到1904年的時候他在愛丁堡大學學習哲學,在此期間,他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05年,他轉學到柏林大學,在柏林大學里,他的導師是斯圖姆夫……韋特海默1904年剛走,他就來了,他們算得上是同門師兄弟,且都是師從斯圖姆夫,師承布倫塔諾。
1906年到1907年的時候,考夫卡開始把心理學概念應用到實踐中,他在心理實驗室進行顏色弱化的研究,同時開始學習生理學方面的相關知識。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布倫塔諾一派的心理學家好像都、不那么重視生理學基礎,他們研究的重點總是在主觀心理范疇里,且由于整體觀系統論的特點,他們非常反對構造主義那般的元素解構論,或許人體生理解剖學在他們的眼里看來也是要被批判的,被拋棄的。
不然的話為什么都成為博士研究生了考夫卡才開始學習生理學知識?只能說明他們確實不重視這方面。
考夫卡于1908年以《節奏理論的實驗研究》一文獲得博士學位,在畢業后他曾作為屈爾佩的助教在符茲堡大學工作一年(韋特海默:這我熟)。
·
介紹完考夫卡,我們再來介紹格式塔三劍客中的最后一位,沃爾夫岡·苛勒。
苛勒于1887年出生于愛沙尼亞的雷維爾,但他的父母都是德國人。
他的父親是德語健身房的教練,不過這位教練曾在1865年獲得過語言學的博士學位。
在苛勒六歲的時候,他和他的兩個姐姐與一個哥哥全家遷居德國北部的沃芬巴特爾,那里是他童年成長的地方。
興許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除了對科學感興趣外,苛勒還喜歡音樂、鋼琴和戶外運動。
在1905年到1906年,苛勒就讀于杜賓根大學,師從蓋特爾學習哲學、歷史和物理課程,此后兩年,他又去了波恩大學,在埃德曼的指導下學習實驗心理學。
(非常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找到蓋特爾和埃德曼是誰,他們的研究成果有哪些,這些更加詳細的資料尚待發掘。)
當然,這不影響我們繼續介紹苛勒,他于1907-1909年在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心理學,兼修哲學和自然科學課程。
在柏林大學學習期間,他的導師是斯圖姆夫,這波屬于是考夫卡還沒走,他就來了,所以說斯圖姆夫的現象學思想和布倫塔諾學派的心理學思想對格式塔三劍客真的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后面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創立影響深遠。
苛勒于1909年取得柏林大學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那個時候的柏林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是屬于哲學博士Ph.D的,咱們的心理學學位都是理學學位和教育學學位,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國情下的心理學學科發展大方向真的不一樣,我們國家真的非常重視教育方向上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健康……其他方向的心理學依舊存在非常巨大的進步潛力空間。
·
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轉移回到韋特海默,轉移到1910年的那個盛夏。
1910年的夏天,韋特海默正坐在去往法蘭克福的度假火車上,他一時無聊,就盯著遠方的山外看。
遠處的山峰,山上的花草樹木,由于距離實在太過遙遠,那時候的火車還是蒸汽動力,速度和現在的綠皮火車還慢,于是那遠處的風景看起來就像是靜止不動一樣……
韋特海默突然發現了不對。
火車是運動的,大地是靜止的,火車相對于大地來說是在飛快運動的,但在火車上的韋特海默看著窗外遠處的山景來說是相對靜止的。
當他同時看著火車內,火車外的飛速后退的地面,和遠處仿佛靜止的山峰的時候,那感覺就是……那遠處的山峰和火車一起在相對著腳下的大地飛速往前跑。
但這是荒謬的,在客觀物理上,山峰和大地是相對靜止的,可是對于坐在火車上的韋特海默的視角里,山峰和大地是相對運動的……這怎么可能?
一道靈光突然劃過韋特海默的腦海:人類對物體的運動感知在本質上是一種非客觀的主觀體驗,一些本來在客觀的物理世界上相對靜止不動的物體,在特定時空條件的摻和下,于人類的心理中產生了“運動”的感覺。
或者說,“它看起來好像在運動的感覺”,這就是格式塔心理學一切的緣起,對【似動現象】的研究。
在下了火車后,韋特海默想了個招,他趕緊去火車站旁邊的玩具店里買了個萬花筒,他把萬花筒拆掉,把里面的彩色碎屑換成了他自己制作的紙片,紙片上劃著兩道平行的線條,然后盯著萬花筒開始轉啊轉啊轉。
他發現,當他用速度A進行轉動的時候,紙片上面的兩條平行線是先看到第一條,再看到第二條;當他用速度B轉動萬花筒時,兩條平行線同時出現;當他用介于二者之間的速度C轉動時,他期待的現象出現了:他感覺看到了一條直線向另一條之間進行運動轉移,第二條直線的出現是因為第一條直線跑過去的!
這是關于似動現象緣起的非常有名的小故事。
·
就在那一年,還是在假期的時候,韋特海默邀請了苛勒,考夫卡和其妻子(考夫卡于1908年結的婚)作為似動現象實驗研究的被試。
這就是正經的實驗研究了。
韋特海默制造了一個速示器,將兩條角度不同的閃光直線先后投射到一塊黑色背景上,是一個存在一定閃光頻率的直線。
他發現,兩條直線呈現的時間間隔,存在一個最佳時間,當時間間隔在200毫秒或更長的時候,被試會覺得這兩條直線是一前一后斷續閃現的;若這個間隔小于30毫秒,被試就會覺得這兩個閃光直線是同時出現的。
可如果閃光的間隔放在六十毫秒左右,被試就會覺得,它看起來就像是光線從一個位置移動到了另一個位置。
其實這種似動現象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發廊的LED轉燈,你的手機,電視和電腦屏幕,這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然,在格式塔三劍客發現似動現象的時候,既沒有電子動畫也沒有LED燈,他們能夠找到的最好的例子,迪斯尼發明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電影也要到1928年了,1910年可不會知道人眼只能看到26幀動畫。
在1910年的時候,韋特海默他們的似動研究結論意味著,就算物體沒有實際運動,運動知覺也會在特定條件下產生,這意味著運動,是一種現象,是一個整體上的知覺,而非某種局部刻板的感覺。
因為似動現象必須存在于兩個實際上不連續的刺激的出現過程中,產生的擬似連續感知,也就是兩幀實際上相互獨立的動畫切片,在快速呈現的過程中產生的運動知覺。
單獨拿一張畫出來是不會似動的,把兩張畫一起拿出來也是不會似動的,只有一前一后快速呈現才會產生似動。
基于此,他們意識到,人類在‘認為一個東西是運動的’這一心理活動的實際發生區域,不在視網膜上,而在感知、意識中,也就是在人類的主觀心理中。
從外在世界傳進來的、互不關聯的種種感覺片段,卻被組織成為一種名叫“運動”的整體,這就是格式塔心理學的核心觀念: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為何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因為就連“運動”這種非常重要的心理現象都只能存在于不同感知切片整合之間,他們因此認為,人類的其他心理活動,和運動一樣,同樣僅存在于整體的整合之中。
要想單個部分切片出來研究人類心理的某個局部部分,無疑是非常愚蠢的,正如同只拿一根LED燈管就能夠解釋似動現象和運動感知那般愚蠢一樣,因此格式塔三劍客一直強調“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意義在于,不是說部分不重要,而是說有些心理只存在于部分與部分之間的整體性互動中,就像社會心理學只存在于復數人類個體中,而不能在單獨一個人身上就能看到社會心理學全貌。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在對待其他學派的思想上,格式塔心理學派強烈反對構造主義的元素解構論,不認同機能主義的環境決定論與功效至上論,同時也很反感行為主義那套人和動物沒有區別的機械唯物論。
用拉康的話來說,他們反對一切形式的解離,他們認為凡此種種學派都過分強調人類心理的某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無異于主動對人類心理乃至于整個心理學系統的一種閹割。
其實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格式塔心理學的哲學思想基礎是胡塞爾的現象學,因為凡在理論上的解構主義都無異于生理學上的人體解剖學,現象即本質的現象學思想卻能夠保證格式塔心理學學派的學者們研究的從一開始就是原汁原味的人類心理現象。
換句話說,或許格式塔心理學的實驗室效力可能不太高,但他們的生態環境效力一定非常高,因為在格式塔看來,人類應當是一個完整的人,不應被切片研究,不應把被試當做純粹的反應機器來看待,更不應當把被試當做只需要按照刺激反應的方式填寫調查問卷和調查量表的存在,我們從一開始就應當把被試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
其實這話得罪很多人,但我們也不難看出格式塔心理學確實有很重的系統論思想,可惜現象學視角下的格式塔心理學注定了其無法被主流的實證分析科學所完全接納。
我們也不難看出,格式塔心理學中有很多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子,事實也確實如此:馬斯洛就是韋特海默的弟子。
·
我們最后來簡單看一下格式塔心理學這個流派的其他研究和主要觀點。
其實這部分我是不太想講的,因為這些理論知識的部分和咱們心理學史沒有多大關系,都是以前早就學過的知識了,但我們現在來復習一下也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