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
大風起兮玄甲軍,
旌晶紛紛攏云集。
平沙無垠風悲日,
利鏃穿甲愈驍勇。
龍卷馬嘶槊如霜,
首身分離心不屈。
蹄踏白骨禿鷲懸,
戎馬倥傯報國恩。
洛陽皇宮閶闔門,孝文帝御駕親征,登上城樓鼓舞士氣,出征軍隊聲勢赫赫,皇龍御旗隨風飄揚,鼓角齊鳴軍心高漲,歡呼聲回蕩在數十里外。
義陽三關,九里關外,煙嵐云岫,滿山遍野的松杉林郁郁蔥蔥,景色壯麗。
北魏的大軍駐扎在城外。武勝關、九里關、平靖關位于南齊與北魏的交界處,三關、南襟江南,北蔽中原均為南北來往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是南北兵爭的首奪關隘。
義陽地處于大別山、桐柏山兩大山脈會合處,東為九里關,西為平靖關,中為武勝關。
拓跋宏親率強軍六十萬,兵分四路,分別從南鄭、襄陽、義陽、鐘離發起進攻。
其中南鄭和義陽兩路定為主攻方向,由鎮北大將軍元思譽與驍騎將軍元超率領。
義陽是南齊司州的首府,其地理位置對洛陽威脅很大,孝文帝加增十萬兵力包圍義陽發起猛烈進攻,勢如破竹。
南齊明帝蕭鸞一面調遣兵力死守城門,一面加增兵力支援義陽。
北魏孝文帝事先準備并不充足兵力懸殊,遇到南齊軍隊循環無盡的反擊,和內外夾擊之下節節敗退。
南鄭方向北魏的軍隊在鎮北大將軍元思譽的帶領下試圖奪取漢中,奈何北魏派遣至西線的兵力有限,雖然是大將元思譽主進攻。仍然在南齊大將蕭懿大軍的強壓下,被打的潰不成軍,兵敗如山倒。
眼看南鄭、義陽的城池,耗時良久,遲遲久攻不下。
孝文帝殺伐果決臨時決定放棄攻打襄陽,緊急招回攻打襄陽的廣陵王元羽,兵分兩路支援義陽與南鄭。
鐘離方向陽平候賀頭則因為南齊兵的誓死抵抗,戰勢陷入僵局。
連續數月,裝備精良的騎兵部隊筋疲力竭死了不少人。
眼下的境況雙方人馬都陷入焦作狀態,又因為南齊的應戰反應速度快。北魏準備的不夠充分,戰線拉的太長等諸多原因未能破城,這次南征并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
但孝文帝敗而不餒,雄心未死。
南征的勝負對北魏以后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因素,北魏是由鮮卑人建立的,鮮卑是繼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屬東胡族群,蒙古語族,是魏晉南北朝最大的游牧民族。
南方是漢人區的天下,漢人區的文化經濟和農業都更興旺發達,而北魏目前的情況剛轉化為一個農業經濟國,與周邊民族的同化與融合漢化的過程貫穿北魏的國運。
加上懸殊的人口優勢,優越的地理位置,目前北魏的立國之本剛剛轉變成農業,而原始的畜牧業在衰落。
孝文帝不得不主動采納更為先進的文化,眼下北魏的處境要么發展至中期因為國力不足,被中原王朝吞并或者淪為附庸。要么就主動接近先進文化,占領南方領土及更多資源,才能更好的統治國家,使得國家長治久安。
第一次南征基本上宣告結束,雖然沒有取得巨大的成果,也對南齊起到了威懾作用,打壓南齊部隊的囂張氣焰,極大動搖了南齊的軍心。
孝文帝雄才大略,通曉兵法臨陣勇猛,采取了靈活的戰略戰術。
在此次南征期間,視民如愛子,故可以與之俱死。懂得把握軍心與民心“取威決勝”的軍事法則,贏得了全軍上下的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