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全厚細(第六版)(2021年版)
- 馮江編著
- 5638字
- 2022-06-24 17:48:02
第七節 剝奪政治權利
第五十四條 【剝奪政治權利的范圍】剝奪政治權利是剝奪下列權利:
(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二)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三)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
(四)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
第五十六條 【剝奪政治權利的適用】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對于故意殺人、強奸、放火、爆炸、投毒、搶劫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獨立適用剝奪政治權利的,依照本法分則的規定。
●條文注釋 第五十四條、第五十六條規定了政治權利的范圍和適用對象。
其中,第五十四條規定了剝奪政治權利的范圍:
第一項規定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指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選舉或被選舉為各級人民代表的權利。另外,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十三條和《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八條,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也喪失了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第二項規定的六項自由,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在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期間,行為人不能再行使這些權利。需要說明的是:這六項自由權利都是指政治權利,也就是說,被剝奪的只是六項自由中帶政治性的權利;而對于公民非政治性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自由,并沒有在被剝奪之列,如發表學術見解、出版學術書籍、參加學術研討會和純學術性的團體。但是,游行與示威活動,本身就是帶政治性的,因此應當在完全禁止之列。
第三項規定的“國家機關職務”,是指國家各級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和軍事機關中的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如:機關內設部門的負責人、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書記員,或者其他行政職務。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三十三條,只要曾經被剝奪過政治權利,就將不再享有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的任職權。另外,根據《兵役法》第二條,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也不能服兵役。
第四項只規定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不能在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中擔任領導職務,但可以擔任非領導職務,也可以在非國有(如集體、私營)企事業單位或社會團體中擔任領導職務。
另外,根據1983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6次會議通過的《關于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和1984年3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關于正在服刑的罪犯和被羈押的人的選舉權問題的聯合通知》,因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或者其他嚴重刑事犯罪案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的人,經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在被羈押期間停止行使選舉權利。[37]
第五十六條則規定了剝奪政治權利的適用對象主要有兩類:(1)對刑法分則第一章規定的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應當剝奪政治權利。其中第一百零三條、第一百零四條、第一百零五條規定了可以獨立適用剝奪政治權利的情形。(2)對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剝奪政治權利。第五十六條列舉了六種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類型,但不僅限于這六種犯罪,只要是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故意犯罪,如故意傷害、盜竊(嚴重)等,都可以對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但如果這些犯罪被判處死刑(含死緩)或無期徒刑,則必須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另,第五十六條所列舉的六種犯罪類型,其中的“投毒”是依照刑法原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而表述;根據《刑法修正案(三)》,刑法原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中的“投毒”已經被修改為“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
●配套規定 全國人大常務會關于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1983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6次會議通過)
三、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選舉權利的,經選舉委員會確認,不行使選舉權利。
四、因反革命案或者其他嚴重刑事犯罪案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的人,經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在被羈押期間停止行使選舉權利。
五、下列人員準予行使選舉權利:
(一)被判處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沒有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
(二)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沒有決定停止行使選舉權利的;
(三)正在取保候審或者被監視居住的;
(四)正在被勞動教養的;[38]
(五)正在受拘留處罰的。
以上所列人員參加選舉,由選舉委員會和執行監禁、羈押、拘留或者勞動教養的機關共同決定,可以在流動票箱投票,或者委托有選舉權的親屬或者其他選民代為投票。被判處拘役、受拘留處罰或者被勞動教養的人也可以在選舉日回原選區參加選舉。
【法工委聯字〔84〕1號】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關于正在服刑的罪犯和被羈押的人的選舉權問題的聯合通知(1984年3月24日印發)[39]
一、1983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對于已被判刑的罪犯和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的人的選舉權問題已經作了規定。這一規定是根據憲法關于公民的選舉權、被選舉權的規定的原則確定的,是適當的,在這次縣、鄉直接選舉工作中,仍應貫徹執行。
二、對這次嚴厲打擊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刑事犯罪活動中因反革命案或者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案被羈押正在偵查、起訴、審判的人,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經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在被羈押期間停止行使選舉權利;其他未經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停止行使選舉權利的,應準予行使選舉權利。
三、對正在服刑的反革命罪犯和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其他罪犯,凡是沒有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應當由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被判處有期徒刑(包括原判死緩、無期徒刑后減為有期徒刑的)、現正在服刑的故意殺人、強奸、放火、爆炸、投毒、搶劫、流氓、盜竊(重大)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罪犯,凡是需要剝奪選舉權利的,也可由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如果原來是第一審生效的案件,應當由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審;如果原來是第二審生效的案件,應當由第二審人民法院再審。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40]的規定,依照上述程序所做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不得上訴。
四、今后對于反革命罪犯和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其他罪犯,各級人民法院在審判時,應當依照刑法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三條[41]的規定,一律同時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對于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罪犯,需要剝奪政治權利的,也應依照刑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同時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五、對準予行使選舉權利的被羈押的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經選舉委員會和執行羈押、監禁的機關共同決定,可以在原戶口所在地參加選舉,也可以在勞改場所參加選舉;可以在流動票箱投票,也可以委托有選舉權的親屬或者其他選民代為投票。
【高檢會(三)字〔1986〕2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勞動人事部關于被判處管制、剝奪政治權利和宣告緩刑、假釋的犯罪分子能否外出經商等問題的通知(1986年11月8日印發)
一、對被判處管制、剝奪政治權利和宣告緩刑、假釋的犯罪分子,公安機關和有關單位要依法對其實行經常性的監督改造或考察。被管制、假釋的犯罪分子,不能外出經商;被剝奪政治權利和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按現行規定,屬于允許經商范圍之內的,如外出經商,需事先經公安機關允許。
二、犯罪分子在被管制、剝奪政治權利、緩刑、假釋期間,若原所在單位確有特殊情況不能安排工作的,在不影響對其實行監督考察的情況下,經工商管理部門批準,可以在常住戶口所在地自謀生計;家在農村的,亦可就地從事或承包一些農副業生產。
三、犯罪分子在被管制、剝奪政治權利、緩刑、假釋期間,不能擔任國營或集體企事業單位的領導職務。[42]
【法電復〔1987〕號】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剝奪政治權利期間是否可以獲準出國定居的電話答復(1987年12月1日答復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電話咨詢)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條的規定,被判處刑罰正在服刑的,不批準出境。剝奪政治權利雖屬附加刑,仍是我國刑法規定的一種刑罰。該人雖已服完主刑,現對他開始執行附加刑,即執行剝奪政治權利2年的刑罰。因此,該人仍在服刑。請你們依照上述法律規定辦理。
【法釋〔1997〕11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故意傷害、盜竊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能否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問題的批復(1997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52次會議通過,1998年1月13日公布,答復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
根據刑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對故意傷害、盜竊等其他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犯罪分子主觀惡性較深、犯罪情節惡劣、罪行嚴重的,也可以依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法釋〔2006〕1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5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73次會議通過,2006年1月11日公布,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
第十四條 除刑法規定“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外,對未成年罪犯一般不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如果對未成年罪犯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應當依法從輕判處。
對實施被指控犯罪時未成年、審判時已成年的罪犯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適用前款的規定。
【公安部令〔2020〕159號】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2020年7月4日第3次部務會議修訂,2020年7月20日公布,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三百一十二條 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在執行期間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安部制定的有關規定,服從監督管理;
(二)不得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三)不得組織或者參加集會、游行、示威、結社活動;
(四)不得出版、制作、發行書籍、音像制品;
(五)不得接受采訪,發表演說;
(六)不得在境內外發表有損國家榮譽、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言論;
(七)不得擔任國家機關職務;
(八)不得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的領導職務。
第三百一十三條 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違反本規定第三百一十二條的規定,尚未構成新的犯罪的,公安機關依法可以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五十五條 【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七條規定外,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判處管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與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時執行。
第五十七條 【對死刑、無期徒刑犯罪分子剝奪政治權利的適用】對于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應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在死刑緩期執行減為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的時候,應當把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改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第五十八條 【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計算、效力與執行】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從徒刑、拘役執行完畢之日或者從假釋之日起計算;剝奪政治權利的效力當然施用于主刑執行期間。
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監督管理的規定,服從監督;不得行使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各項權利。
●條文注釋 第五十五條、第五十七條和第五十八條規定了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與執行方法。
根據第五十五條、第五十七條的規定,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分為四種情況:
(1)被判處管制的,剝奪政治權利與管制的刑期相等(三個月以上二年以下),并同步執行。
(2)被判處死刑(含死緩)、無期徒刑的,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3)由死緩或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的,剝奪政治權利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4)被直接判處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單處剝奪政治權利的,剝奪政治權利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對于上述第1種情況,根據《刑法》第四十一條,剝奪政治權利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因為先行羈押而折抵的管制刑期也計入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對于第2種情況,不存在刑期起算問題,終身被剝奪政治權利。對于第3、4種情況,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從犯罪分子被刑滿釋放(或被假釋)之日起算,[43]但在其服刑(在監執行)時,政治權利依然被剝奪。其中,被單處剝奪政治權利的,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應當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
根據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九條,對被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在其主刑執行完畢(或被假釋)后,由罪犯居住地的縣級公安機關對其執行剝奪政治權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犯罪分子可以(不是應當)被剝奪政治權利,但是法院沒有對其剝奪政治權利,那么他們在服刑時,仍應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參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第五條)。
●配套規定 【法釋〔2009〕10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執行附加刑剝奪政治權利期間犯新罪應如何處理的批復(2009年3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65次會議通過,2009年5月25日公布,答復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滬高法〔2008〕24號”請示,2009年6月10日起施行)
二、前罪尚未執行完畢的附加刑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從新罪的主刑有期徒刑執行之日起停止計算,并依照刑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從新罪的主刑有期徒刑執行完畢之日或者假釋之日起繼續計算;附加刑剝奪政治權利的效力施用于新罪的主刑執行期間。
三、對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主刑已執行完畢,在執行附加刑剝奪政治權利期間又犯新罪,如果所犯新罪也剝奪政治權利的,依照刑法第五十五條、第五十七條、第七十一條的規定并罰。
【主席令〔2012〕67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2012年10月26日第11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修正,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條 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六十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四)被依法執行管制、剝奪政治權利或者在緩刑、暫予監外執行中的罪犯或者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的人,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規定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