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刑法全厚細(第六版)(2021年版)作者名: 馮江編著本章字數: 1842字更新時間: 2022-06-24 17:48:01
第三節 拘役
第四十二條 【拘役的期限】拘役的期限,為一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
第四十三條 【拘役的執行】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機關就近執行。
在執行期間,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兩天;參加勞動的,可以酌量發給報酬。
第四十四條 【拘役刑期折算】拘役的刑期,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條文注釋 拘役是剝奪罪犯人身自由的刑罰中最輕的處罰,刑期為一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但根據《刑法》第六十九條,在數罪并罰時,合并執行刑期最高不超過一年。拘役的正常上限為六個月,與有期徒刑的刑期下限相銜接。但判處拘役6個月與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的后果卻是大大不同的:(1)拘役由公安機關就近執行;有期徒刑一般由監獄執行(余刑3個月以下的由看守所代為執行)。(2)拘役每月可以回家1-2天;有期徒刑除緩刑、假釋、保外就醫外,必須收監。(3)拘役不作為“累犯”評價;有期徒刑可以構成累犯。
這里的“就近執行”是指在罪犯所在地的縣級行政區域的看守所執行。執行期間回家的天數也應當計算在刑期之內。但勞動報酬是“可以”、“酌量”發放,而不是“應當”發放,即根據罪犯的表現、技術水平和勞動效益等情況而決定發或不發、發多少。這點與被判處管制的人員“同工同酬”是有區別的。
另外,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七十六條、《監察法》第四十四條第三款的規定,被判處拘役的,被依法監視居住2日折抵刑期1日,被依法留置1日折抵刑期1日。
●配套規定 【公發〔1995〕14號】 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執行《人民警察法》有關問題的解釋(1995年7月15日印發)
一、如何理解、執行關于盤問、檢查的規定
(第7款) 對被盤問人依法采取刑事拘留或者治安拘留的,其留置時間不予折抵。
【公復字〔2001〕2號】 公安部關于對被判處拘役的罪犯在執行期間回家問題的批復(2001年1月31日答復北京市公安局“京公法字〔2001〕24號”請示)
《刑法》第四十三條第二款規定:“在執行期間,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兩天。”根據上述規定,是否準許被判處拘役的罪犯回家,應當根據其在服刑期間表現以及準許其回家是否會影響剩余刑期的繼續執行等情況綜合考慮,由負責執行的拘役所、看守所提出建議,報其所屬的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決定。被判處拘役的外國籍罪犯提出回家申請的,由地市級以上公安機關決定,并由決定機關將有關情況報上級公安機關備案。對于準許回家的,應當發給回家證明,告知其應當按時返回監管場所和不按時返回將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并將準許回家的決定送同級人民檢察院。被判處拘役的罪犯在決定機關轄區內有固定住處的,可允許其回固定住處,沒有固定住處的,可在決定機關為其指定的居所每月與其家人團聚一天至兩天。拘役所、看守所根據被判處拘役的罪犯在服刑及回家期間表現,認為不宜繼續準許其回家的,應當提出建議,報原決定機關決定。對于被判處拘役的罪犯在回家期間逃跑的,應當按照《刑法》第三百一十六條的規定以脫逃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法工委復字〔2004〕2號】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刑事拘留時間可否折抵行政拘留時間的問題的答復意見(2004年2月23日答復公安部請示)[17]
行為人被刑事拘留的行為與被行政拘留的行為系同一行為的,如果該行為不構成犯罪,而屬于應處以行政拘留的行為,應依法裁定給予行政拘留,并應將其被刑事拘留的時間折抵行政拘留時間。
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實行刑事拘留的,應當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依法給予國家賠償。但是,如果經依法裁定給予行政拘留,且刑事拘留時間已經折抵行政拘留時間的,不再給予國家賠償;未折抵的刑事拘留時間應當給予國家賠償。
【公(復)〔2004〕號】 公安部法制局關于行政案件轉為刑事案件辦理后原行政案件如何處理的電話答復(2004年11月1日答復海南省公安廳法制處“瓊公法字〔2004〕24號”請示)[18]
公安機關在辦理行政案件過程中,發現同一違法行為涉嫌犯罪的,如果行政案件尚未結案,可以直接轉為刑事案件辦理,無需履行撤銷手續。如果行政案件已經作出處罰決定,應當先行撤銷行政處罰,再轉為刑事案件辦理。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61條規定的刑事拘留條件的,可以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措施。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性質不同,行政拘留不能折低刑事拘留。
【主席令〔2021〕70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2021年1月22日第13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5次會議修訂,2021年7月15日施行)
第三十五條(第一款) 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行政拘留的,應當依法折抵相應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