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補邏輯學的第一本書(第二版)
- 董桂萍
- 2502字
- 2022-06-17 19:46:00
第三課 無處不在的謬論:一步錯,步步錯
謬論一:人多一定力量大
有一句老話是這樣說的: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老一輩的人都將這句話當作至理名言。而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再看這句話的時候卻從中看出了漏洞。人多一定力量大嗎?如果人多,心卻不齊,是不是也會造成失敗呢?柴多一定火焰高嗎?假如那么多的柴火卻燒錯了地方,所造成的損失會不會更大呢?
“人多一定力量大”是邏輯學中的一個謬論,可以說始終依照這種思維行事,你的人生路會走得無比艱難。任何事情都不能稱作絕對,它們都有著相對的一面。將“人多一定力量大”當作一個無法辯駁的“公理”,顯然是錯誤的做法。
人多一定力量大嗎?相信這條“公理”的人會列舉出無數的案例來予以佐證,如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折筷子”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富翁,他的6個兒子很不團結,各個都看對方不順眼,整天不是吵就是鬧,偶爾還會大打出手鬧到情面俱無的地步。富翁看到這種情況很傷心,但是又無可奈何。
后來,富翁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一想到自己去世以后兒子們勢必要為了財產鬧得不可開交,富翁心里就焦慮不堪。有一天,他將6個兒子叫到床頭,吩咐仆人給他們一人一根筷子,然后說:“你們有誰能夠把手里的筷子折斷嗎?”
兒子們都笑了,折斷手里的筷子對于他們而言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富翁淡淡地看著他們,又讓仆人拿來了一把筷子說:“那你們有誰能夠把這把筷子折斷嗎?”
兒子們看著那把筷子犯了難。力量最大的大兒子不甘示弱,接過那把筷子便用力掰起來,只見他不停地使著勁,直到額頭上的青筋暴出、汗流浹背也沒能將那把筷子成功折斷。富人感慨地說:“一根筷子容易斷,而想要折斷一把筷子卻難上加難。好比你們兄弟,一個人容易被打敗,假如你們能夠聯合起來,卻再沒有誰能夠輕易將你們打敗!”
“折筷子”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人們一說到這個故事,便會由衷地感慨:“看,人多一定力量大!”而這句話也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可。在國內,有著很多類似于“萬人萬雙手,拖著泰山走”的“老人言”;在國外,也廣泛流傳著“蚊子假如一齊沖鋒,大象也會被征服”的俗語。“人多一定力量大”成為人們觀念中約定俗成的事情。
事實上,“人多一定力量大”是一種很明顯的謬論。聽過“人多力量大”的人,想必也聽過“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三個小和尚挑水,依據“人多一定力量大”的道理,是不可能得出“沒水吃”的結論的,那為何故事的結尾卻是三個和尚反而沒水吃呢?這就很好地反駁了“人多一定力量大”這句所謂的“公理”。

錯誤的邏輯假設
上圖邏輯看似成立,但因為B是不確定假設,因而結論D并不一定成立。
常被拿來佐證“人多一定力量大”的還有被很多人信奉的“人海戰術”,原理是利用“人多”這樣的優勢來打敗敵人。“人海戰術”在戰爭中多有體現,在關鍵性的時刻,“人海戰術”確實能夠起到致命性的作用,但實際上,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并不在少數,可見,“人海戰術”并不是任何時候都靠譜的,“人多”也不一定任何時候都能發揮出極大的力量。
想要“人多力量大”這樣的謬論成立,一定要給它加一個前提,那就是“團結”。各懷鬼胎之眾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非但不能發揮出預期的作用,反而會拖累集體。一旦缺少了“團結”這個前提,就別指望“人多力量大”會成為一條真理。
法國心理學家林格爾曼曾經做了一個實驗,讓一群年輕人分別以1人、2人、3人……直到8人組成小組拔河,同時用測力計量器記錄年輕人不同情況下出力的情況。當測到在個人拔河的過程中,單個人的平均拉力為63公斤的時候,林格爾曼不禁預測,到了2人組拔河的時候,兩人的合力會升至126公斤,而到了3人組的時候應當是189公斤,這樣一直疊加到8人組的時候,大家的合力會上升到504公斤。
然而事實卻讓林格爾曼大吃一驚,隨著拔河人數的增加,單個人的平均拉力非但沒有上升,反而在持續下降。林格爾曼對著這個實驗結果思考良久,最終懷疑起“人多力量大”這句話來。
他發現,這個實驗之所以會出現“人多力量小”這樣一種有悖常理的結果,在于人的凝聚力的問題,實驗對象們缺少一種團結互助的精神。
想要“人多力量大”,就一定要注重團體合作的力量。處在復雜人世博弈之中的我們,不要輕易選擇單槍匹馬的行動方式,更不要將精力投注于無聊的“窩里斗”,只有注重團結的力量,重視精誠合作的重要性,才能最終取得自己想要的利益。
一家知名企業今年引進了先進的設備,原先那一批落后的設備就只能被淘汰。企業老總白手起家,骨子里有著濃濃的節約觀念,他吩咐手下說:“要是把這批設備直接扔掉實在是太可惜了,得找個倉庫將它存放起來。”
找到了合適的倉庫后,這批設備便被搬了進去。老總又發話了:“這個倉庫得找個靠譜的看門人,畢竟不管是防火還是防盜,都不是件小事。”招聘廣告發出去后,有人前來應聘。結果50歲的老張成了倉庫的看門人。
老張工作很認真,在他任職的半年內沒有出過一點意外。卻不料有一次老總來倉庫巡查的時候正好撞上了老張在打瞌睡,老總皺起了眉頭,覺得老張太不負責任,得找兩個人約束他。回去后,老總直接派了兩名員工成立了一個部門,一個負責為老張制定平日的工作任務細則,一個負責下達這些任務。
后來企業里不斷有被淘汰的設備或是辦公設施送到這個倉庫,倉庫便變得越發重要起來。老總很快又派了兩個人去倉庫,這一次成立了監督部,一個負責考核績效,一個負責撰寫總結。
隨后,在老總的示意下,倉庫又成立了財務部,有員工負責計算工時,有員工負責發放工資。甚至后來還成立了管理部,到了年底一算支出,足足多出了好幾十萬。老總看著賬目上的數字,心疼起來。他狠狠心,向下傳達了命令:“限一周內解決這個問題。”
結果一周后老張被開除了。照理說倉庫里這么多人,就算沒有老張也不會有什么大問題,隨后的事實卻打了所有人一記響亮的耳光。老張被開除一個月后,倉庫里失了一場大火,盡管最后火勢得到控制,卻免不了損失慘重的結局。
俗話說:雞多不下蛋,人多瞎搗亂,生活里有很多事情告訴我們人多不一定力量大,這是因為當一個團體需要共同擔負某個任務的時候,團體里的個體的責任感就會變得很小,而當這項任務落到個人頭上的時候,他們的責任感往往會變得很強。因為前者總想著還有其他人能夠為他分擔責任,而后者卻需要獨自承擔責任,兩種心態最終催發出兩種不一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