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業環保違法,導致喪失稅收優惠
2015年9月23日,某市生態環境局對甲水泥公司出具《環境保護局行政處罰決定書》,對甲公司作出罰款5萬元的行政處罰。
2020年5月9日,甲公司接到主管稅務局做出的《稅務通知書》,被告知甲公司因存在行政處罰5萬元,不得享受財稅〔2015〕78號通知所規定的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并需返還處罰后36個月內的增值稅即征即退退稅款3600余萬元。
2020年5月13日,甲公司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確認被告某市生態環境局于2015年9月23日做出的《環境保護局行政處罰決定書》無效。本案經一審、二審、再審,甲公司的訴訟請求均被駁回。
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是指對按稅法規定繳納的稅款,由稅務機關在征稅時部分或全部退還納稅人的一種稅收優惠政策,實質是一種免稅和減稅的特殊方式。在這種方式下稅款返還及時,并且操作程序簡單易行。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的通知》(財稅〔2015〕78號)規定,納稅人銷售自產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提供資源綜合利用勞務,可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同時該通知第四條規定,已享受本通知規定的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的納稅人,因違反稅收、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受到處罰(警告或單次1萬元以下罰款除外)的,自處罰決定下達次月起的36個月內,不得享受本通知規定的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
本案中,甲公司應在受到生態環境局處罰的次月,即2015年10月起的36個月內無法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已經享受的需要補繳對應期間的稅款及滯納金。
2021年12月30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21年第40號),該公告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公告對前述財稅〔2015〕78號的相關制度進行了修訂,將企業的環保問題納入事前審查范圍。即納稅人在申請享受即征即退政策時,申請退稅稅款所屬期前6個月(含所屬期當期)不得發生因違反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受到單次超過10萬元以上罰款的情況。雖然涉及金額有所提升,但企業的環保合規管理工作并沒有因此而變得松懈。
一方面,從稅收行政協助角度來看,近年來,稅務部門依托大數據平臺與環保部門進行情報交換,可獲得近年來相關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數據和環保行政處罰信息,并可以重點排查企業“應享未享”“不能享卻享”等環保稅風險疑點。
另一方面,從罰款的力度來看,多部與環保相關的法律法規都規定了相關的法律責任與處罰標準,2019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2020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更是加大了相應處罰力度,部分違法行為的處罰下限為10萬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實施按日計罰規則,對于有違法排污行為且在限期內拒絕改正的企業,罰款數額按日累計且上不封頂。換句話說,因違反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而受到10萬元以上罰款的企業不在少數,一旦受罰,企業將失去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的資格。
實際上,企業在受到環境行政處罰后,不僅6個月內無法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還會受到其他負面影響。比如,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嚴重環境違法行為的,會由其認定機構取消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并追繳相關稅款;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企業有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受到有關部門處罰的,取消其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資格,并讓其補繳已減免的企業所得稅稅款。對于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來說,還可能影響到其信息披露、重大資產重組、證券發行等流程的進行。
環境違法成本加大進一步提示了相關企業要增強風險意識,在合法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不能忽視環保工作,應依法合規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