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第8版)
- (美)菲利普·津巴多 羅伯特·約翰遜 薇薇安·麥卡恩
- 5316字
- 2022-06-17 10:09:38
1.9 心理學研究中的偏差和倫理問題
學習目標:
描述心理學研究中的偏差和倫理問題。
1.9.1 控制偏差
協助自殺、墮胎、死刑,你對這些問題是否有強烈的情緒體驗并持有鮮明的觀點?
如我們所見,容易引發情緒的話題會導致偏差,讓我們很難進行批判性思考。對于那些有興趣研究諸如虐童、性別差異或種族歧視的影響等問題的心理學家而言,出現偏差的可能性給他們帶來了問題——可能正是因為他們對這些主題的鮮明主張使他們對這些主題感興趣。如果不加以控制,研究人員的偏見就會影響他們的研究設計、數據收集以及對結果的解釋。讓我們來看看在研究中需要特別警惕的兩種偏差。
1. 情感偏差包括個人珍視的信念、強烈的偏好、確信無疑的假設或個人偏見。對持有這些偏差的人來說,這些偏差往往是不明顯的(認識到我們都有情感偏差也非常重要——它們只是我們人性的一個功能)。例如,心理學家羅伯特·格思里(Robert Guthrie)(1998)在他的《連老鼠都是白色的》(Even the Rat Was White)一書中指出,長期以來以大學生為被試的心理學傳統研究中存在偏差——這些大學生通常是白人——研究人員卻沒有意識到他們在抽樣過程中引入了偏差。這一做法影響了研究結果對有色人種的適用性。幸運的是,科學方法對同行評議和重復檢驗持開放態度,為研究人員的情感偏差提供了有力的平衡。盡管如此,科學家們還是更希望在潛在的錯誤結論發表之前找到并控制他們在研究中的偏差。
2. 如果科學家只關注他們期望看到的結果,那么期望偏差也會影響他們的結論。(你可以看到它和證實性偏差屬于近親。)例如,在一項著名的研究中,心理學系的學生們訓練大鼠做出諸如按壓杠桿獲取食物的行為(Rosenthal & Lawson,1964)。主試告訴一些學生,他們的老鼠特別聰明;其他學生則被告知他們的老鼠的學習速度較慢。(事實上,主試只是從同一窩老鼠中隨機挑選出兩組。)果不其然,學生們給出的數據顯示,被認為聰明的老鼠的表現優于被認為比較遲鈍的老鼠——這與學生們的預期一致。怎么會這樣?顯然,老鼠在熱情的觀眾面前表現得更好!后續的調查問卷顯示,擁有“聰明”老鼠的學生表現得更熱情、更興奮、更歡欣鼓舞,對老鼠的表現也更感興趣。
這些偏差的來源不僅會導向錯誤的結論,還會產生代價高昂甚至危險的后果。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個為制藥公司工作的心理學家,這家公司希望你檢測一種新藥。盡管你付出了最真誠的努力,但有數百萬美元押在檢測結果上,你可能就無法完全客觀地思考。那么,那些將會給你研究中的病人開這種藥的醫生會怎樣呢?當然,他們和他們的病人都會對這種藥寄予厚望。因此,這便為期望偏差搭建了偷偷潛入研究的舞臺。
幸運的是,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控制期望偏差的策略,讓被試在實驗中變“盲”或不知情,不知道他們接受的是真正的治療還是安慰劑(placebo,一種虛假的“藥物”或沒有醫學價值的虛假治療)。
一種更好的方法是雙盲研究(double-blind study),它讓被試和主試都不知道哪一組正在接受哪一種處理。在一項雙盲藥物研究中,研究人員和被試(直到研究結束)都不知道誰在服用新藥,誰在服用安慰劑。通過確保實驗人員不會在無意中將實驗組與控制組區別對待,這種科學把戲控制了實驗人員的期望。它也控制了那些接受實驗研究的人的期望,因為他們對于自己被分配到哪一組也是“盲的”。
可想而知,在我們關于糖的研究中,期望偏差可能會影響孩子們的反應。同樣,觀察者的期望也會影響他們的判斷。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我們應該確保兒童、觀察者和老師都不知道哪些兒童接受了何種條件的處理。
1.9.2 心理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心理學研究也會涉及嚴肅的倫理問題,例如,存在被試受到傷害或感到過度痛苦的可能性。沒有研究人員會希望這種情況發生,但這些問題并不總是清晰的。例如,在一個關于攻擊性的實驗中,故意通過侮辱來激怒被試是否道德呢?為了從實驗中獲得知識,承受多大程度的壓力算是得不償失呢?這樣的倫理議題提出了棘手但重要的問題,而且,不是所有的心理學家都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回答這些問題。
為了給研究人員提供相應的指導原則,美國心理學會出版了《心理學家的倫理原則和道德準則》(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2010a)。這份文件不僅涉及保護研究被試免受潛在有害程序的影響的倫理義務,而且還警告研究人員必須對研究過程中獲取的個人信息保密(Knapp & VandeCreek,2003;Smith,2003a,2003b)
知情同意 獲取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是一條重要的倫理準則,它能夠確保被試是自愿參與研究的。例如,在我們關于糖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像下面所寫的這樣向家長和老師解釋實驗的大致情況:
我們計劃研究糖對孩子活躍程度的影響。在得到孩子父母允許的前提下,我們為你的孩子所在的三年級班級中的學生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研究項目。這一研究要求將孩子分為兩組:午餐時,一組孩子將被提供含糖的軟飲料(七喜),另一組將被提供添加人造甜味劑的相同飲料(無糖七喜)。孩子們不會被告知他們被分到了哪一組。在隨后的在校時間里,受過專門訓練的觀察者會給孩子們的活躍程度打分。我們將分數平均后,得出的結果會顯示得到含糖飲料的那一組孩子是否比另一組孩子更活躍。我們會在研究結束后與你們分享研究結果。
欺騙 對心理學研究人員來說,使用欺騙手段是一個特別棘手的問題。正如我們在前文中討論的,《心理學家的倫理原則和道德準則》提出,在大多數情況下,研究中的被試應當是自愿的且知情的,被試在參與研究前應當知曉他們將面臨什么樣的挑戰,并且可以選擇退出研究。但這個問題可能比表面上看起來復雜得多。如果你對“好撒馬利亞人”的問題感興趣:人在什么情況下會幫助一個陷入困境的陌生人?如果你告訴別人你捏造了一個虛假的緊急情況,并且問他們是否愿意幫忙,那么這就會破壞你想要研究的效應。《心理學家的倫理原則和道德準則》允許在某些情況下使用欺騙手段,前提是這不會給被試帶來重大風險。
也許你會問:“誰來評判風險?”現在大多數研究機構都擁有監督委員會,也被稱為機構審查委員會(IRBs),這個委員會負責審查該機構(如社區學院、大學或診所)內進行的所有研究。此外,若研究人員使用了欺騙手段,美國心理學會指導準則要求其在研究結束后必須盡快提供事后解釋(debriefing),以確保被試不會持續遭受被欺騙的不良影響。屆時,被試將被告知他們被欺騙的事實、在研究中使用欺騙手段的理由以及他們對研究結果的貢獻,因此他們可以提出任何問題,同時理解這一過程。盡管可以采取這些預防措施,一些心理學家仍然反對在任何形式的心理學研究中使用欺騙手段(Baumrind,1985;Ortmann & Hertwig,1997)。
這些就是心理學家為確保他們的研究合乎道德且不會對任何被試造成傷害所必須遵循的一些程序。你覺得自己掌握了嗎?請在試一試這一版塊測試一下你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看看你是否能發現潛在的道德違規行為。
試一試 這個研究合乎道德規范嗎
利維博士是一位教育心理學家,他對影響大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很好奇。一天下午,當他坐在辦公室里時,他開始思考課堂上分心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他很快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實驗的想法,以檢查分心對考試成績的影響。他認為現在正是完美的時機,因為他的兩節心理學導論課程將在明天迎來本學期的第一次考試!
第二天,利維博士去了第一個班級,并分發了試卷。在沒有人知道這門課的這個環節的情況下,利維博士計劃在整節課中每隔15分鐘按以下順序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一對夫妻假裝爭執——他們向對方大喊大叫了兩分鐘。
在教室外面的草坪上,一名草坪保養技術員正在割草。由于窗戶是開著的,所以割草機的聲音特別大。
最后,當考試接近尾聲的時候,利維博士“不小心”打開了一個配有音頻的幻燈片。利維博士“假裝”他不知道如何關閉程序。
在這門課的另一個班級,利維博士在正常情況下進行測試——教室是安靜的,沒有干擾或使人分心的事。
當利維博士分析他的研究數據時,他發現分心確實影響了學生在考試中的表現——平均而言,經歷了三次分心的班級比沒有經歷任何分心的班級的得分低了整整一個等級。盡管利維博士計劃把他的研究寫下來投稿,但他沒有向他班上的學生告知任何關于他的研究的信息。
寫一寫
應用道德指導準則
盡管利維博士對他的研究結果很滿意,但你會懷疑他違反了一些開展心理學研究的道德準則。
列出他違反了哪些準則。舉例支持你的答案。
研究中的社交媒體 你對研究人員從你的Facebook、Twitter或某些論壇中收集你的信息有什么看法?不論喜歡與否,這件事情都正在發生,正如通常新技術出現的那樣,在對其好處和潛在缺點進行討論且做出深思熟慮的決策之前,在采取預防措施以保護用戶免受可能的傷害之前,我們往往已經開始使用它了。這一問題在2014年時登上過頭條,當時Facebook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通過平衡用戶在訂閱的新聞中看到的正面和負面新聞,成功地操縱了用戶的情緒(Kramer et al.,2014)。科學家和Facebook用戶都對此感到震驚,因為這項實驗是在沒有得到用戶明確同意的情況下開展的。然而,該實驗的發起者反駁道,在Facebook用戶第一次加入Facebook并接受“使用條款”時,他們就同意了這種個人信息被用于實驗的可能性。在那次事件之后,心理學家們開始研究社交媒體網絡如何既為研究提供了機會(見圖1-8),也帶來了挑戰(Moreno et al.,2013)。
- 怎樣將APA指導準則應用于涉及社交媒體網絡的研究?
顯然,社交媒體網絡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獨特且令人激動的機會。它們提供了大量容易獲取的信息,并且能讓研究人員在自己舒適的辦公室里檢驗人的自然行為和人際互動(從而創造了一種新的自然觀察研究形式)。 - 社交媒體網絡是否給用戶帶來了風險,以及把用戶納入實驗這個做法是否侵犯了用戶的隱私和保密權?
知情同意和隱私是兩個最明顯的問題。聯邦指導準則規定,如果研究人員通過與被試接觸獲取信息,或者獲取隱私和身份的相關信息,那么必須獲取被試的知情同意。例如,如果心理學家通過測算消費者在每家商店的購物時間和他們去過的商店數量來觀察人們在公共購物中心的消費習慣,他們沒有接觸消費者,也沒有收集任何可以識別消費者身份或關于隱私的數據——所以,這項研究沒有要求獲取知情同意。
類似地,如果公共衛生研究人員為了更好地預測流感并做好準備,在Twitter上尋找有多少人出現了類似流感的癥狀,這一過程中既沒有收集個人數據,也沒有接觸用戶的需求或要求,所以根據目前的標準,這項研究不需要獲取知情同意(Paul et al.,2014)。就像在公共購物中心里不期望有隱私一樣,在Twitter上也不期望有隱私。所以,在公共論壇上開展非侵入性的、簡單的觀察研究沒有侵犯倫理邊界。 - 但那些超出簡單觀察范疇的研究,比如,2014年發表的那個備受爭議的Facebook研究,又如何呢?
在那個案例中,研究人員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了將近700000名Facebook用戶。這是一個真正的實驗性質的設計:操縱一個條件。

圖1-8 在不侵犯倫理邊界的情況下用社交媒體網絡進行被動數據收集
注:這里報道的一個發現是,在所有帶話題符號(#)的推文中,70%來自移動設備,30%來自臺式機或筆記本電腦。收集這些數據不會違反任何對隱私保護的期望,保密性也不會成為問題,因為不會有用戶被識別出身份——這些數據是匿名的。
在這個案例中,指的是用戶訂閱的新聞中的正負情緒基調,同時保持其他條件不變。所以,如果在操縱之后,用戶自己的推文變得更消極或積極,研究人員就能確定這種變化是由操縱導致的。但是我們已經學過,參加實驗的被試必須提供他們對實驗過程的知情同意——在本案例中,他們沒有。他們甚至對這個實驗一無所知。
機構審查委員會——大學和其他真正的研究機構的“監督委員會”——現在正在針對社交媒體網絡研究增添新的指導準則來解決這一問題,以確保未來的研究不會跨越倫理邊界。
寫一寫
你對研究中使用社交媒體網絡的觀點
列出這個問題的利弊。選擇一個立場并且做出解釋。
對于這個復雜的問題,你的立場是什么?你是否認同Facebook研究人員的說法,他們聲稱用戶在加入Facebook這樣的論壇時就同意了使用條款,從而構成對被納入研究的知情同意?或者,是否應該給被試一個選擇退出任何有計劃的研究的機會,以及,如果這么做的話,會給研究結果帶來偏差嗎?在權衡研究結果的收益和可能給被試造成的傷害時,你的底線定在什么地方?
動物研究 另一個長期存在的倫理問題是關于實驗動物的使用,例如,大鼠、鴿子和猴子。動物之所以是理想的研究對象,是因為它們的神經系統相對簡單,并且在受控條件下容易維持大量的個體數量。當實驗程序被認為有風險或完全有害時,例如,在大腦中植入電極以研究各個腦區,動物也可以用作人類的替代品。
大約100年前,美國心理學會的管理者們考慮到動物保護的問題,成立了動物實驗預防措施委員會,該委員會編寫了動物研究的指導原則(Dewsbury,1990)。最近,美國心理學會在《心理學家的倫理原則和道德準則》中重申,實驗人員有義務為實驗動物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并且應當權衡給動物造成的不適與研究尋求的信息的價值。1985年美國聯邦法律在對動物研究的規定中做出了更多的保護措施。
近年來,對于把動物作為研究被試的擔憂開始復蘇。當研究涉及造成痛苦或傷害的程序,例如,腦手術、電極植入或疼痛研究時,人們變得特別不安。一些人認為應該采取更嚴格的限制,尤其是對于用黑猩猩或其他類人動物開展的研究。另一些人認為,應該對所有動物研究采取更嚴格的限制,包括對于簡單動物如海蛞蝓(常用于神經學研究)的研究。雖然許多心理學家支持美國心理學會的指導原則下的動物研究,但這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Bird,2005;Plou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