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去,記憶褪色,我們不再能覺察曾經如此清晰和確定的事實。
——薩拉瑪戈《石筏》
我有時在想,記憶真怪啊,有的東西記得那么清楚,如同正在發生的事一樣,你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一切,纖毫畢現,動作、細節、天氣、顏色、陰影……都難以忘懷,你甚至能夠嗅到特殊的氣味,能夠重新經歷和體驗,你的肉體會再次做出反應。而有的東西卻一點印象都沒有,一片記憶的荒漠,寸草不生,籠罩著死寂。記住的東西,對個人來說,自然是重要的,有值得記住的理由。那些沒記住的東西呢,是因為不重要,不值得記住嗎?顯然不是。
遺忘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我記不住的事,也許哥哥記得。我給哥哥打電話,問他父親當會長之后做過哪些事。這次他沒讓我失望。哥哥說他印象最深的是父親收集了日軍的暴行,去向田島反映,要求田島嚴明軍紀。田島竟然答應了。
我:后來呢?
哥:田島在騰沖開了三個慰安所。
我:這和嚴明軍紀有什么關系?
哥:田島說有了慰安所,日軍就不會強奸婦女了。
我:是這樣嗎?
我查資料,1943年2月,日軍“掃蕩”明光鄉,奸污婦女一百二十八人,連兩個六十多歲的老太太也不放過,更殘忍的是奸污后用刺刀捅死五人。其他強奸輪奸的事還有,資料上都具體到人,比如“縣城婦女陳某某,逃難到荷花寨親戚家,被‘掃蕩’的日軍抓住,二十多個日寇對她進行輪奸,陳某某被蹂躪后,羞愧欲死,被親戚勸止”等等。可見設慰安所并沒有杜絕強奸,至于是不是比以前少了,無從稽考。奸污婦女只是日軍暴行之一,其他如殺人、放火、搶掠,可曾減少?各種資料均不顯示。
我又問哥哥還記得什么,哥哥猶豫一會兒說,“模范良民證”是父親發明的。我知道有“良民證”,沒聽說過還有“模范良民證”。哥哥強調說,父親發明“模范良民證”是為了幫老百姓,不是為了幫日軍。為什么這樣說?我讓哥哥說詳細點,哥哥說和征糧有關,他也不太清楚,讓我去查資料。
我突然想起“文革”時批斗父親,有人給父親的胸前掛一個大牌子,上面寫的是“大日本皇軍的模范良民”,打一個大叉,當時以為這指的是父親當維持會會長的事,并沒多想。
我查文史資料,沒查到有關“模范良民證”的記載。我不甘心,又通過關系,讓編過《騰沖文史資料選集》的老彭幫我查找原始資料,也就是說,翻翻那些沒采用的稿子,看有沒有人寫過這一節。還真給找到了。是手寫稿,寫在20×20的方格紙上,共九頁。字跡工整,只個別筆畫有抖動的痕跡。作者是上官平方。老彭復印了一份寄給我。我本想將這篇稿子抄錄于此,考慮到文體的一致性,我對文字進行了重新組織。
鬼子征糧遇到了困難。征糧隊雖然采取殘忍的手段,吊打、刺戳、活埋、上甩桿、灌開水、油炸、水煮、刀劈、鋸解……制造了一系列慘案,但收效并不明顯。
我父親找到田島,為他獻計獻策。
方渡:知道為什么征糧不順利嗎?
田島:為什么?
方渡:因為老百姓沒糧,他們僅有的一點糧食,如果都上繳,他們就要餓死,與其餓死,不如抗爭,所以,他們能躲就躲,躲不了就以死相爭。
田島:你要為民請命嗎?
方渡:我是來為你解困紓難。
田島:有何良策?
方渡:老百姓沒糧,但有些人有糧。
田島:誰有糧?
方渡:漢奸和商人有糧。
田島:你是要挑撥離間嗎?
方渡:不敢。我要他們心悅誠服地把糧食捐獻出來。
田島:嗯?
方渡:知道他們最擔心什么嗎?
田島:最擔心什么?
方渡:他們最擔心安全問題。商人怕保安隊敲詐,生意沒保障。漢奸怕日軍欺負,活得沒尊嚴。號召他們捐糧,捐到一定數量,就發給“模范良民證”。凡持“模范良民證”的,就是模范良民,其商店、家庭,任何人不得騷擾,日軍也不行,這樣——
田島:能行嗎?
方渡:不妨一試。
政策一出,商人紛紛捐糧,申請“模范良民證”,漢奸也不甘落后,花錢買糧也要捐獻。不到一個月,捐獻的糧食就是此前征集的三倍。田島夸我父親是諸葛亮,足智多謀。
關于征糧,資料甚少。由董廷森、黃槐榮整理的《日寇罪行錄》提到日軍在騰沖期間“搶掠糧食六千萬余斤”,其他再無佐證。上官平方的這份手稿,沒有提到具體數字,只說捐獻的糧食是此前征集的三倍。此前征集多少糧食沒有說。上官平方是什么人?他是親歷者嗎?他還健在嗎?
我打電話給老彭,老彭說他不記得這個人,沒有一點印象。雖然過去了二三十年,當年為“抗日戰爭專輯”撰稿的許多作者他都記得,但是,上官平方他是真沒印象。稿子為什么沒采用?他說當年都著眼于大事,這件事太小了。再說,也不好評價。能聯系這個人嗎?老彭說聯系不上,雖然稿子上留有地址,但那個地方早拆了。
聯系不上就算了吧。我本來也沒打算要做考證工作。我不是做學問,也不是搞研究,我只是想寫下我們家的故事而已。在這件事上,我之所以要多啰唆幾句,是因為我對寫下的文字不滿。干巴巴的,沒有一點生氣。刪吧,又不舍得。怎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