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為什么靈長類是人類的近親作者名: (韓)金喜京 陳耀翰著 洪承宇繪本章字數: 2268字更新時間: 2022-06-17 14:08:21
靈長類的譜系圖
系統分類法
林奈第一次體系化的生物分類方法,按照種—屬—科—目—綱—門—界七個級別分類的方法。
靈長類可以按照兩種方法來進行分類。第一種是早期靈長類研究者們根據系統分類法將其分為原猴亞目與類人猿亞目。原猴亞目包括屬于靈長目的眼鏡猴與原猴,類人猿亞目包括闊鼻目與狹鼻目。具體來看,原猴亞目就是除新世界猴、舊世界猴及類人猿的靈長類動物。原猴亞目可分為眼睛大,眼球無法轉動,需要轉動頭部來確認周邊狀況的眼鏡猴,以及不同于指甲扁平的高級靈長類的長著鉤爪的狐猴,它們比類人猿擁有更多的原始特征。人們在歐洲和北美的新生代始新世地層中發現了原猴亞目的化石,在馬達加斯加等非洲和亞洲地區也有發現。類人猿手腳扁平,指甲不尖銳,臉部短小,腦部相對于身體比例來說較大。類人猿亞目也包括新世界猴、舊世界猴等。
靈長類動物分類

根據系統分類法,靈長類可分為原猴亞目和類人猿亞目;根據鼻孔形狀,可分為卷鼻猴與直鼻猴
第二個方法是根據鼻孔形狀大致進行兩分。一類是像狗鼻子一樣,鼻孔分開并且濕潤的卷鼻猴(鼻孔之間距離>較遠);另一類是鼻中隔狹窄且鼻孔干燥的直鼻猴(鼻孔之間距離較近)。
卷鼻猴與直鼻猴

屬于卷鼻猴的狐猴(左)與屬于直鼻猴的眼鏡猴(右)。卷鼻猴的特征是鼻子潮濕,兩個鼻孔間隔大,直鼻猴的特征是鼻子柔軟干燥
人類目前對靈長類的研究非常多,其分類體系相當復雜。大歷史關注靈長類,主要是從生命的起源來看代代相傳的動物特征是怎樣遺傳給人類的,在遺傳的過程中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所以沒有必要非常詳細地掌握靈長類的譜系圖。

大歷史中的靈長類大體可以分為類人猿與猴兩類。它們的身體特征中區別最明顯的就是尾巴,即類人猿沒有尾巴,猴子則有尾巴。更進一步來區分的話,類人猿包括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人組成的大型類人猿和長臂猿,猴可分為舊世界猴與新世界猴。它們各自的特征如下:
長臂猿
身體小而輕,前臂很長,用雙足走路的時候甚至能觸到地面。主要在樹上群居生活,手腳可以抓住樹枝,偶爾組織合唱。
大型類人猿
體型大的類人猿,尾巴短小或退化。前臂發達且長,能夠抓住物體到處移動。
猩猩身高不足1.5米,體重70千克,身上長有褐色的長毛,前肢長,后肢短。生活在樹上,能在樹上筑巢,靠果實和樹葉維生。
大猩猩身高1.4~1.65米,體重150~290千克,力量是人的好幾倍。腦容量為人的一半左右,有排成U形的細長牙齒,犬齒尤其發達。后肢短,走路時腳跟著地,善于爬樹,平常在地上生活,跑的時候手腳并用。與敵人對陣時,身體直立用手出擊,拇指與人類類似。臉、手掌、腳掌上沒有毛,胸部的毛也很少。
黑猩猩比猩猩和大猩猩更接近人,它們生活在非洲叢林里,身高約1.4米,體重50千克左右。前肢力量大,善于爬樹,大部分時間在地面上生活。走路時身體稍微前傾,跑動時手腳并用。全身覆蓋著黑色的硬毛,臉、手掌、腳掌上沒有毛,胸部的毛也不多。有的黑猩猩是肉食類的,但大部分還是以植物為食。
舊世界猴
舊世界猴的化石主要是在埃及的新生代漸新世地層發現的,據推測它是在約2500萬年前從類人猿中分化出來的,主要棲息在亞洲和非洲地區。舊世界猴的臀部通常有贅肉,雄性個體的臀部顏色更鮮亮。
長尾猴是舊世界猴的一種,鼻孔朝下,鼻孔窄且間隔小。它們雖有長尾巴,但不善于纏繞物體。其牙齒數量與人一樣,不過人的犬齒較短,臼齒部分退化。
在非洲和阿拉伯的石山上生活的狒狒吻部較長,犬齒與拇指發達。它們主要捕食昆蟲與蜘蛛補充蛋白質,也愛吃水果。大部分舊世界猴都生活在樹上,但狒狒生活在地面上。

新世界猴
據推測,新世界猴是在距今約3500萬年前,從生活在非洲的猴中分化出來的。它們只分布在中南美洲,鼻孔朝前,向左右兩側展開。上下各有3顆大臼齒,臀部的贅肉退化消失。新世界猴中的僧面猴智商與黑猩猩相近,腦部發達,體型更小,善于吼叫著擴張地盤或進行防御,群居生活。
如果將靈長類的進化用樹狀圖來表示的話,那么與人位置最接近的就是其他類人猿,包括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最近的研究成果推測出了各種大型類人猿的分化節點,人類是在600萬年前分化出來的,早于黑猩猩與倭黑猩猩,而大猩猩是在800萬年前~600萬年前,猩猩是在1600萬年前分化出來的。因而大猩猩和猩猩跟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相比,與人相似的部分更少。不過最近研究類人猿的學者們比較關注的是大型類人猿的共性,如基因結構所具有的相似性、腦容量大、沒有尾巴、序列復雜、群體規模大且形成了復雜的社會結構等。
拓展閱讀
乘著浮木渡海的猴子
原本住在非洲的猴子們怎么渡海來到美洲的呢?兩個大陸沒有曾經連在一起的痕跡,如果用大陸漂移學說來解釋的話,時間的間隔實在有些過大。
受熱帶風暴的影響,有些巨大的浮木可以渡海到達別的島嶼或陸地,地質學家們便著眼于這一點,推測猴子們可能是乘著浮木漂流到了美洲。

秘魯古猿的臼齒化石

據推測,最古老的新世界猴是秘魯古猿,人類在亞馬孫河流域發現了它的化石。它們與非洲猴非常接近,生活在約3600萬年前的南美洲。
距今大約2 000萬年前,馬達加斯加位于現在所在位置以南1 600千米的地方,洋流從非洲大陸流向馬達加斯加。被臺風刮斷的樹木在大海里漂流,靈長類可能就是這樣從非洲大陸到達馬達加斯加并繁衍生息的。
距今大約3 600萬年前,也就是新生代始新世后期,海平面急劇下降,南美洲與非洲之間的距離比現在要近得多,兩個大陸之間有很多巨大的島嶼,猴子們乘著浮木移動起來比較容易。考慮到當時洋流的流向與風向,猴子們乘著浮木經過8~15天便可橫渡大西洋。
古生物學家馬里亞諾·邦德的研究團隊在秘魯附近的亞馬孫河流域上游發現了3種與當時的非洲猴非常類似的臼齒化石,為該假說提供了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