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未來進行式(DeepSeek、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AI面試官……本書全部預言)
- 李開復 陳楸帆
- 2218字
- 2022-06-10 16:40:30
序二
創造未來,從想象未來開始
陳楸帆
2019年8月,在倫敦的巴比肯中心,我偶遇了一場名為“人工智能:超越人類”(AI:More Than Human)的展覽。它像夏天英國街頭不期而至的暴雨,刷新了我關于AI的許多狹隘的觀念。
這場展覽的標題,完全無法涵蓋展覽內容的豐富多彩:從猶太民間傳說中的魔像,到日本動漫角色哆啦A夢;從查爾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的早期計算機實驗,到DeepMind挑戰人類地位的AlphaGo項目;從喬伊·博蘭維尼(Joy Buolamwini)分析面部識別軟件中的性別偏見,到藝術團體Teamlab充滿神道教色彩的大型沉浸式互動藝術裝置……我相信每一個置身其中的觀眾都會被這樣的事實深深震撼:人類探索“人工智能”的歷史或許比我們所想象的更為久遠——比如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偃師造人”,或者古希臘神話中的青銅巨人塔羅斯。無論是在當下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AI科技都正在以無法阻擋的步伐,深刻地改變著人類文明的所有維度。
然而,正如阿瑪拉定律所揭示的那樣:“人們總是高估一項科技所帶來的短期效益,卻又低估它的長期影響。”大多數人對于AI總是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誤解,要么將其與電影《終結者》中的殺人機器混為一談,要么認為它只是蠢笨的算法,無法在任何層面上對人類構成威脅,要么僅僅將目光聚焦于技術領域內部,無視AI同樣也在改變著人類感知世界、交流情感、管理社會、探索生命的種種方式。
科幻小說,或者更寬泛地說,作為大眾文化之一的科幻(Sci-Fi),在其中扮演著微妙的角色。事實上,早在1818年,被視為第一部現代科幻小說的《弗蘭肯斯坦》就探討了這樣一個至今尚無定論的問題:人類是否有權借助科技的力量,創造出一個不同于任何現存形態的智慧生命?在受造物與創造者之間,又應該有怎樣的一種關系?
從當下圍繞AI技術的諸多爭辯中,我們可以清晰辨認出200年前由瑪麗·雪萊(Mary Shelley)借由科幻故事所提出的原型命題。
或許有人會指責說,科幻需要對大眾的AI迷思負責。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正是這種超越時空局限、聯結技術與人文、混淆真實與虛構,并引發每一個人共情與思考的特質,使得科幻可以如《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所說,成為“當今最重要的藝術類型”。
更進一步的問題應該是,我們是否能創作出既呼應當下又啟迪未來,既真實可信又狂野深刻的科幻作品,讓它能夠擔負起如此重大的期待?
2019年,我以前在谷歌時的同事李開復博士找到我,邀請我和他共同創作一本全新類型的著作。這本書試圖將虛構的敘事與非虛構的科技評論完美結合,展現20年后被AI技術深刻改變的人類社會圖景。這個想法讓我興奮不已。在我看來,開復是一位卓越的世界級領導者、目光敏銳的商業投資人、視野開闊的技術預言家,不僅如此,他關于職業發展與幸福人生的見解也深受廣大年輕人的喜愛。如今,他又將目光投向未來。
這恰好與我提出的“科幻現實主義”主張不謀而合。
在我看來,科幻小說最引人入勝之處,不僅在于它能提供想象性逃避空間,讓讀者能夠拋開現實煩惱,扮演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在百萬光年之外的架空世界中任意馳騁,更在于它能激發讀者對于現實的洞察與反思,甚至介入并改變真實世界的發展軌跡。
換句話說,想要創造什么樣的未來,就從想象那樣的未來開始。
作為一名資深科幻迷,我從10歲起就沉浸在電影《星球大戰》《星際迷航》《2001:太空漫游》所創造的神奇宇宙中。這些經典之作為我打開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我時常驚嘆科幻藝術的光譜如此廣闊,幾乎可以承載任何題材與風格。然而,在創作任何一個故事之前,清晰的自我定位將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開復給我的最大啟發是,不同于許多描寫灰暗、悲觀未來的反烏托邦小說,《AI未來進行式》將著力于表現AI技術可能給每個人類個體及社會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因為那是我們所希望創造的未來,也是人類希望子孫后代所能夠創造出的更具超越性價值的未來。
實話實說,這并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
從技術的角度出發,我們需要理解AI領域當下的進展,并以合乎邏輯的方式推演它在20年后將會達到什么樣的水平。在開復的引領下,我們閱讀了海量的論文資料,并與行業內的專家、從業者、思想者深度交流,甚至還參與了世界經濟論壇舉辦的AI工作坊,走訪了AI領域相關的創業公司,力圖從源頭上把握未來技術發展的脈絡。
而從人的角度出發,我們希望展現具備不同文化與身份的個體,在迎接AI浪潮沖擊之時,其作為人類所具有的尊嚴、價值、情感和所做出的抉擇。這是虛構小說所擅長的部分,卻也是更難以通過邏輯與理性進行推演的部分。我們不得不穿越時空,借鑒歷史上類似的重大變革,調動對人性的理解與想象力。我相信,只有能讓讀者產生共鳴的故事,才能更充分地傳遞我們所要傳遞的理念。
在每篇故事結束后,開復還針對該故事中出現的技術想象進行解讀,以他的專業眼光與多年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這些關于AI的想象是否可行,實現的路徑如何,我們距離這些神奇的場景還有多遙遠。這些思考如同風箏的長線,將遙遠的未來與當下的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
經過漫長的腦力激蕩、寫作與打磨之后,呈現在你面前的便是這10扇通往2042年的時空之門。希望你能夠將它們一一打開,享受未來AI世界所帶來的驚奇、興奮、思考與感動。
對于我來說,科幻小說的最大價值并不是給出答案,而是提出問題。當你合上書之后,腦海中或許會冒出更多的問題:AI是否能夠幫助人類從根源上預防疫情?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未來的職場挑戰?在AI主導的世界中如何確保文化的多樣性?我們應該如何教導孩子去適應人類與AI共存的新社會……
我們相信,來自每一個人的思考,將是幫助人類開啟美好未來的金鑰匙。
歡迎來到2042!
2022年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