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未來進行式(DeepSeek、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AI面試官……本書全部預言)
- 李開復 陳楸帆
- 5377字
- 2022-06-10 16:40:30
序一
AI的真實故事
李開復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研究的是如何通過智能軟件和硬件來完成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務。AI是對人類學習過程的闡釋,對人類思維過程的量化,對人類行為的澄清,以及對人類智能邊界的探索。AI將是人類認識自我這一歷程的‘最后一公里’,我期盼能夠投入這個嶄新的、前景可期的計算機科學領域?!?/p>
近40年前,我在準備攻讀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學位的申請書里寫下了這段話。當年的我在技術之路上還是一個滿懷憧憬的學子,才接觸AI領域沒有幾年。

圖0-1 李開復1983年申請攻讀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學位的申請書
早在1956年夏天,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在著名的達特茅斯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這個詞,然而在我投身這一技術領域的頭35年中,AI仍一直被視為一個非常新穎的科研方向。幾十年來,AI的影響被局限于學術領域,在商業應用方面發展甚微──事實上,在計算機科學發展史上,AI在應用實踐領域的前行步伐極為遲緩,直到過去5年,AI的熱潮才席卷全球,一躍成為世界上最火爆的技術熱點。在過去的一年里,基于AI技術之上,對XR(VR/AR/MR)的開發和使用,人們迅速熟悉了“元宇宙”概念。這也讓馬克·扎克伯格將公司名稱從Facebook改為Meta,并親自說明,“元宇宙為下一個前沿領域,就像我們剛起步時的社交網絡一樣”,同時,騰訊公司也宣布正式布局元宇宙。

圖0-2 AlphaGo擊敗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右)
(圖片來源: TPG)
AI的巨大轉折發生在2016年。那一年,由總部位于倫敦的AI創業公司DeepMind開發的AlphaGo程序,在谷歌DeepMind圍棋挑戰賽中以4∶1的總比分擊敗了圍棋世界冠軍、韓國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與國際象棋相比,圍棋的玩法要復雜無數倍,棋手不僅需要具備腦力和智慧,而且需要具備某種程度的禪道思維。多年來,計算機從未擊敗過圍棋職業棋手。因此,在AlphaGo橫空出世擊敗人類圍棋世界冠軍的那一刻,人們都被深深震撼了,也有人落淚了。

圖0-3 在高速公路上,自動駕駛汽車會比人類駕駛的汽車更安全
(圖片來源: dreamstime/TPG)
AlphaGo的成就要歸功于“深度學習”算法,而且絕大部分近5年開花結果的各類AI商業應用,都依托于AI領域的這項歷史性的重大突破。深度學習是一種能夠基于海量數據完成自主學習的軟件技術。其實,這項技術在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但近幾年,在大數據和大算力的條件逐步成熟的情況下,深度學習才得以發揮出排山倒海的威力。數字時代發展迅猛,與近40年前我剛踏入AI領域時相比,如今我們的數據存儲成本僅為當時的一千五百萬分之一,擁有的算力提升了萬億倍。這些技術層面的客觀因素,都為AI的訓練過程提供了必要且堅實的基礎。
目前,AI已經蓄能完畢,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爆發拐點。
僅僅在過去5年里,AI就已經擊敗了圍棋、撲克、電競游戲Dota2等比賽的人類世界冠軍,甚至強大到能在4個小時內從零開始自主學會國際象棋,接著擊敗所有的人類棋手。2020年,人們利用AI攻克了近50年來的生物學難題──蛋白質折疊。如今,AI的潛力并不局限于游戲競技領域,它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方面的能力也超越了人類,基于AI技術,還能構建外觀和聲音都相當逼真的“數字人”。
與此同時,AI在很多領域的性能都非常優異,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例如,在法律領域可以用于進行公正裁決;在醫療領域可以用于診斷肺癌;在物流、農業以及軍事領域,基于AI的無人機將徹底顛覆原有的運輸模式。近年來,我們看到,AI使自動駕駛汽車分階段落地并普及成為可能,在高速公路上,自動駕駛汽車會比人類駕駛汽車更安全。
那么隨著AI技術的不斷迭代與發展,人類的未來將通往何方?
我在2018年出版的《AI·未來》一書中,詳細闡明了在數字時代,激增的海量數據將如何推動AI的生態循環,美國和中國將如何共同引領全球AI革命——美國主導AI領域的學術研究,而中國則會憑借龐大的人口基數及海量數據,探索出更多的AI落地場景。

圖0-4 四波智能浪潮已經賦能或顛覆很多行業
我曾預測,在海量數據和算力提升的基礎上,隨著自動化技術和感知技術的逐步成熟,各類數據驅動、自主決策機器人、無人駕駛運輸等方面的商業實踐將陸續問世。我還推斷,AI將應用于工業數字化、制造、金融、零售、運輸等多個領域,這些進步將為人類社會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但同時也會使人類社會面臨即將來臨的失業潮的轉型挑戰。
我在4年前出版的《AI·未來》中提出的絕大部分預測已經成為現實。而今,我希望《AI未來進行式》能夠以更為高瞻遠矚的目光來看待AI的未來。
每當我在全球各地發表與AI相關的演講時,經常被問及:AI時代的未來將會是什么樣的?未來5年、10年、20年會有什么新的變化?人類將會迎來什么樣的新機遇或者危機?……這些問題都非常關鍵,AI領域的專業人士也大都各持己見。
有人認為,如今我們正處于AI泡沫期,新技術往往一開始的時候發展勢頭很猛,但后來熱度會慢慢降下來。也有一些極端主義者做出了各種博人眼球的預測,比如AI巨頭們會“操縱我們的思想”,或者人類將進化成一種腦機結合的“半人類”物種,又或者AI將發展出自我意識進而導致世界毀滅,等等。
AI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技術,而且具有很高的不可解釋性,因此人們對AI的猜測千差萬別、版本各異。不難理解,面對未知的技術,各種負面猜測或許是出于人們的獵奇心理,同時隱含著對未知事物的巨大恐懼。但不得不說,這些猜測都比較盲目、過于夸大,可以說是完全誤解了未來AI世界的面貌。
在我看來,人們了解AI未來的渠道通常有三種:科幻小說或影視作品、新聞報道、意見領袖。
在科幻小說或影視作品中,機器人往往想要控制人類,超級智能變成了邪惡力量本身。在新聞報道中,人們看到的大多是“自動駕駛汽車撞死行人”“科技巨頭利用AI新聞造假影響選舉”之類的標題,很少能看到有關AI的積極、正面的內容。而有影響力的AI領域的意見領袖的見解,原本應該是普羅大眾了解AI的最佳選擇,但不幸的是,在這些意見領袖當中,有不少人只是物理或商業方面的專家,或者是歐美政客,他們并沒有深入了解AI技術,他們提出的一些預測實在缺乏科學性和嚴謹性。
雪上加霜的是,部分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會斷章取義地引用一些意見領袖的言論,導致原意被曲解。一旦人們對AI的看法建立在謬誤或不全的信息基礎之上,自然就會使越來越多的人對AI持遲疑態度,甚至產生反感。
面對AI這項強大的技術在許多方面尚待開發的可能性,我認為,縱使輿論中有不少擔憂和遲疑,我們仍然要堅持對AI的未來進行研究和探索。
如同大多數科學技術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一樣,AI技術在本質上是中立的。如果人類能夠恰當地引導AI的發展并利用AI,最終,AI將為我們的社會帶來更多積極的加分項,而非負面的減分項。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過去的電力、互聯網、手機等新技術,為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和改善。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每當有撼動現狀的新技術出現時,人們的第一反應基本上都是惶恐、憂慮,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惶恐、憂慮通常會消失,新技術將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改善現有生活的質量,提供更多的便利。
我深信,AI將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通過很多實際應用場景為人類帶來巨大的驚喜。
首先,AI將為社會創造前所未有的價值。據世界頂級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預測,到2030年,AI將創造15.7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這將直接有助于消除貧困和饑餓。其次,AI還將通過高效的運算,接管一些重復性的工作,把人類從忙碌而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人類節省最寶貴的時間資源,得以做更多振奮人心的、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最后,人類將與AI達成人機協作,AI負責定量分析、成果優化和重復性工作,人類按其所長貢獻自己的創造力、策略思維、復雜技藝、熱情和愛心。如此一來,人類的生產力會大幅提升,并且每個人都有機會把自身的潛力發揮到極致。
AI時代已經開啟。在我們面前,機遇與挑戰并存。諸如AI與人性特質如何共存等諸多課題,都需要我們深入探索和思考。
在思索這些課題時,我很希望能讓人們更直觀地了解AI時代的人類世界,而在徹底解答“AI時代的未來將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時,也同樣需要一些具體的故事性案例,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方方面面的展現。于是,我決定再寫一本有關“AI未來”的書。
這次,我選擇把視野放得更長遠一些:展望20年后,我們的世界在AI的影響下將會發生哪些改變。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用一種坦率、客觀、建設性的方式,描繪在時光隧道的另一頭可能發生的AI的“真實故事”。書中的設想不但構建于對現有AI所進行的技術分析的基礎之上,還考慮到了在未來20年內有望出現或即將誕生的新技術。書中的故事勾勒出了2042年的世界面貌。估計在20年后,書里的場景可能有八成將成為現實,當然,不排除有些部分被高估或低估,但請相信,我是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去暢想未來AI時代的所有可能性的。
為什么我有底氣對20年后的AI時代做出預測?
在過去的40年里,我深度參與了蘋果、微軟和谷歌的AI技術研究與產品落地開發,如今管理著總規模達幾十億美元的技術投資基金,我非常了解如何把一篇學術論文轉化成一個普遍適用的產品,同時我具有豐富的市場操作經驗。另外,作為多個國家的AI顧問,我會根據自己對各國在AI領域的政策法規的理解,以及對現實社會與AI相關的諸多潛規則的詮釋,對AI的未來做出更適切的沙盤推演。在本書中,對于顛覆性的底層技術突破,例如利用AI開發出具有自我意識的產品等,因為其不可能出現,所以我不做預測,我所做的分析和預測大都是基于現有技術的發展脈絡進行的。
目前,在各個產業的所有企業中,只有不到10%的企業應用了AI技術,還有待更多地使用AI技術為創新賦能。前方還有很多契機等著我們去共同把握。即使我們拿不準未來AI領域會不會再出現類似深度學習這種量級的重大技術突破,但可以明確的是,AI發展至今,已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相信,我對20年后AI時代的預言將會實現,而這本書就是我曾經做過這類預言的見證。
根據讀者對《AI·未來》的反饋,我了解到讀者喜歡它的原因之一在于,他們不需要具備AI技術知識就可以讀懂。閱讀應該是沒有門檻的,所以當開始構思新書《AI未來進行式》的時候,我反復琢磨:怎樣才能讓這些有關AI的故事更加吸引人呢?答案當然是與一個優秀的、會講故事的人合作!因此,我決定聯系我在谷歌時的同事陳楸帆。
離開谷歌后,我創辦了技術型的風險投資機構創新工場,而楸帆則做了一些更冒險的事——他轉身成了一位科幻小說作家,并多次獲得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等殊榮。
令我感到非常興奮的是,楸帆很愿意與我一起開啟這個有趣而又帶點實驗性質的“科學+科幻”的新書項目,讓他的無邊想象與我對未來的分析預測,有機會在這本書中擦出火花。
我們都相信,展望20年內有機會成為現實的技術,將其嵌入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之中,將是很有挑戰性但又極具意義的寫作嘗試。這種結合左腦與右腦,打通文科生與理科生之間藩籬的共同創作的形式,在全球范圍內也是極其新穎的。我們還共同決定,不用瞬間移動、殺戮機器人、異形外星人等慣用的科幻情節來博取讀者的眼球。
我們將故事發生的時間線設定在本書出版20年后的2042年,決定將這本書命名為《AI未來進行式》。
在創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嘗試了一種比較獨特的方式——我先描繪一幅“技術藍圖”,推測某些技術將在什么時間發展成熟,整合AI改良迭代需要多久,在各行各業落地實現應用的難易度和階段性,然后再解釋技術落地可能面臨的挑戰、與之相對應的法規政策,以及可能伴隨這些技術出現的沖突、威脅和困境等社會現象。楸帆會根據我的理性分析框架,發揮他的創作才華,設計、搭建與技術分析相關的虛構人物、場景和情節。之后,我們會修改每個故事,讓它既精彩有趣又引人思考,而且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在每一章的科幻故事的后面,我都會對該章的科技內容進行主題化的技術性解讀,并對該章主題技術所引發的人類社會變革加以深度探討,提出我的見解。不過別擔心,這本書仍然是面向非技術型讀者的,即使沒有任何計算機理論基礎的讀者,也絕對能輕松讀懂。
只要你對未來充滿好奇,對AI和元宇宙等技術浪潮感興趣,我們相信,書中的故事就會引發你的共鳴。
我想,有些讀者可能喜歡科幻小說中的精彩情節,也有些讀者可能從大學畢業后就再沒讀過小說或虛構故事。你可以把《AI未來進行式》想象成一本科學小說,而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科幻小說。
本書中的前7個故事選取了7個技術日新月異的具體行業,描繪了與之相對應的未來AI應用場景,后3個故事則側重于AI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例如傳統行業面臨的失業潮,前所未有的巨大財富被創造出來從而導致的社會地位不平等加劇,保護個人隱私與享受技術便利之間的取舍等,以及這些社會問題中所隱含的人性“拉鋸戰”。在后面這3個故事里,我們會演繹3種不同的現實路徑和結局。
我們將看到,面對AI的巨大潛能,有些人可能會熱情地擁抱它,有些人可能會惡意地利用它,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在冰冷的技術面前繳械投降,還有些人可能會在經過技術的洗禮后終成浴火鳳凰。
我們期待這些故事能給讀者帶來閱讀的快樂,同時加深讀者對AI的真切理解。期待本書中展現的未來20年的技術路線圖,能夠幫助每一位讀者在“理智”上做好準備,迎接AI時代的機遇與挑戰,也期待書中豐富精彩的故事,能夠使每一位讀者的“情感”得到洗禮,啟發讀者秉持以人為本的態度,懷抱人性的光輝,去迎接技術的未來。
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AI未來進行式》這本書可以堅定我們作為具有獨特智慧的人類所擁有的核心信念——我命由我不由天。沒有任何一種技術革命能抹殺這一點。
現在,讓我們開啟通往2042的旅程吧!
2022年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