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破混沌:生生不息的企業文化之光
- 潘一寬 龔哲 胡月殷
- 9182字
- 2022-06-09 17:30:56
序言
20年前的春天,我結束了東南大學的學生時代,桀驁不馴充斥著年輕生命的每個毛孔,帶著渾身的激情與沖動,我來到深圳這個盛產奇跡的城市。在充滿現代氣息的華為坂田基地大門前,我猶如離開天空的一滴雨露,在向大海尋求一聲召喚。
那時的深圳,還只有羅湖、福田比較繁華。在華為坂田基地與南山之間,還是雜亂的建筑、青翠的果園,是野草和叢林。時間如流水,我從一個最基層的員工升職到華為公司高級主管,然后在其他大型上市公司頂層崗位繼續拼搏。我見證了華為從一個追趕者一步步走到行業頂峰,經歷了深圳快速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大都市,荒草萋萋的土地上長出了世界著名的大企業,果園和林地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這一切是由千千萬萬背井離鄉的人們點滴鑄就的。再回首時,他們和我一樣,都擁有新的文化名片——華為人、深圳人。
同樣與我們一起成長的,還有我們偉大的國家。過去30年全球最顯著的經濟特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14億人口全面脫貧;中國經濟總量先是超越德國,然后超越了日本;中國加速成為全球經濟的核心力量,“金磚國家”經濟體量和實力不斷壯大;互聯網與信息技術成為產業本身,并和高科技融合,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變。
一大批中國民營企業快速成長,成為全球知名企業,甚至全球500強企業,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們突破西方傳統優勢企業的壟斷,歷經千難萬險,絕地反擊。它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探索,是今天中國以及全世界經濟活動的寶貴財富,也是今天中國企業和全世界企業家正在學習的重要經驗。著名企業管理學家黃衛偉的“華為管理三部曲”——《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以價值為綱》,是華為30多年來企業經營管理的系統總結和提煉,是其從無到有再到強大,在挫折和逆境中,在克服千難萬險、歷盡千辛萬苦的實踐和探索中,關于企業經營管理的經驗總結和智慧沉淀,也是任正非人生觀、社會觀、宇宙觀的總結。“華為管理三部曲”是這個時代中國企業崛起的管理的探索與實踐,是中國企業家群體和管理學家對企業經營管理探索的共同智慧結晶。“華為管理三部曲”為代表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家的學習對象;還有字節跳動、騰訊,以及成功從傳統制造業轉身為現代化高科技公司的海爾、美的等,這些公司探索出來的管理經驗,都成為準企業家和企業家甚至組織社會學的重要學習材料。實際上,它們的管理經驗不僅中國企業在學習,日本、德國、美國等這些曾經產生了豐富管理思想的國家的企業家,今天也都非常重視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管理實踐的學習和研究。我曾經與西門子、佳能的董事會交流,他們認為,當今任正非堪稱世界級的企業經營管理的老師。
雖然很難確定企業是先從哪個公司和哪個地區開始的,但可以確定的是,資本主義是從西方開始并且興盛的,它快速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技進步、管理進步和社會的整體進步,西方現代化企業對于全球和全人類的貢獻是不爭的事實。現代管理思想、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正是根植于此,也因此有著西方社會制度的明確特征:資本驅動著社會的發展,追求剩余價值是資本的唯一目的,社會財富極度集中,量級分化嚴重等。
中國歷史是一部璀璨的管理史,更是一部創業史,一部組織建設與治理的偉大歷史。在這種文化、這種背景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家,也因此有了自己獨特的形象。中國企業家不僅善于學習西方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更加重要的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文化促使他們奮不顧身,快速推動企業自身的發展。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美的、海爾這些企業,都是從艱難崛起,不斷鳳凰涅槃,成長為世界級企業。一批有著中國特色的企業家和管理學者,在企業經營管理探索之中相互學習和支持,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經營管理理論和管理流派。
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基于國家安全穩定的環境、良好的國家治理政策,如果試圖解答中國企業為什么成功,中國企業成功的關鍵經驗和教訓是什么,就要回答以下最為基本的問題:
(1)企業最根本的三個問題——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如何去?
(2)企業如何獲得旺盛的生命力?如何保持長久的活力,以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
(3)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中,企業家在各個階段承擔的角色有什么不同?
(4)企業發展的生命周期是什么樣子?決定企業周期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今天的中國企業大多數還處于創業代企業家執政時期,或者正處在由創業代交棒給第二代職業化企業家的過渡時期。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的文化系統以及經營管理之道,是建設優秀企業甚至卓越和偉大企業最終的條件和物質基礎。企業家卓越杰出,企業就會有非常好的表現;企業家缺少格局境界,企業的成長和發展就會遭遇困境。企業的成功與失敗,都有著一些基本文化共性,只是表現為由不同事件觸發而已。華為是以客戶為中心和以奮斗者為本的文化,“阿里鐵軍”體現了阿里巴巴文化的神韻,還有騰訊的用戶為本、海爾的服務文化和質量文化、美的基于客戶需求的創新文化等。企業的組織運作和經營管理,最終是企業家關于世界認知的探索與實踐,而在這些認知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企業的文化系統,當企業家完成了這種文化系統的建設,企業就進入了成熟穩定階段。
企業的成長和發展大致是這樣的路徑:創業者捕捉到機會開始事業,招兵買馬建設團隊并且奮力拼搏,企業快速成長且規模化;創業者轉身為企業家,探索企業經營管理的道路,企業由創業型公司轉身成為現代化企業;企業家的精神與思想融入企業,形成推動企業向前發展的企業文化。現代化的規范企業有以下幾個明顯特征:
(1)企業家帶領創業團隊和企業經營核心高管團隊,在實踐中學習、總結經驗并提煉,形成了有著系統、科學的企業經營管理思想和方法論的企業家。
(2)有自覺實踐和推行企業家經營管理思想和方法論的核心管理團隊,并且不斷給這套企業經營管理體系注入新的力量、新的認知,使得以企業家為核心創立起來的經營管理方法與時俱進。
(3)在實踐中探索總結企業經營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經驗和智慧,吸收從外部學習到的企業經營管理的成功經驗,在組織內部進行推行普及,成為組織全體成員共同的價值準則和判斷依據,從而建立起系統的組織文化。
文化是一個組織生存的方式,是組織思考和決策的邏輯,是組織的行為本能和精神生命系統。沒有完成文化系統建設的企業,就還沒有建設完整的精神生命,還是在創業階段,企業是企業家拽在手中的風箏,還不能夠自由飛翔,也就無法離開企業家對企業的親力親為。
我清楚地記得入職華為的情景,深圳的天那么藍、陽光那么明媚、空氣那么清新,朝氣蓬勃的華為人從在火車站出口接我們,到安排交通,再到引領我們到西麗培訓中心入住和入職,一切都是那么專業認真、自然真切。然后到華為剛建成不久的百草園,開始入職培訓,在安裝客戶機器與調試之中又是將近九個月的培訓。我由一個懵懂的校園人,迅速變身為職場人,進入緊張的作戰狀態:安裝機器、打掃機房、搬運器材、安裝軟件、測試系統,常常在凌晨給機器打補丁,笨拙地應付和處理各種復雜場景,不時向同事、主管甚至客戶求助。那一個月的培訓,其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就是文化培訓,不僅幫助我實現了從校園人到社會人的轉身,更是在我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一年大隊培訓、在崗導師指導、同事們幫助,奮斗的文化、狼性的團隊精神與銳敏,專業化、精益求精、獨立自主、一切皆有可能、以客戶為中心、團隊合作、持續學習,先是成為行為習慣,然后成為思維方式。今天研究文化以及進行文化建設探索,我對華為文化中自我批判的真正內涵和無盡價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在華為的歲月,雖然走上了高層管理者的崗位,其實那時并沒有悟到自我批判的神韻。在離開華為后,在企業更高的管理崗位上,在解決各種復雜挑戰的業務場景之中,我才真正領悟到自我批判的精髓。一個人如果沒有將組織的成功當成自己的使命,沒有堅定的志向,對自我批判很難有真正的理解。
離開華為的這些年,和很多從華為退休或者辭職的同事們交流,問他們對于華為理解最深或者收益最大的是什么,大家無一不認為是華為的文化。和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離職的員工交流,也無一不認為是公司的文化影響了他們,甚至改變了他們的一生。和很多企業的高層交流,問他們為什么喜歡華為人,他們說因為華為人身上有些特殊的東西,不需要管理,自動自發地奮斗,勇于擔責,敢于擔當。依稀記得2003年左右,華為發給每個員工一本《把信送給加西亞》,或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記憶,但我自己的認知里,這本書給我上了人生重要的一堂課,就是沒有任何借口,奮不顧身地完成目標。
文化靜水流深,推動企業發展;文化春風化雨,助力職業人生。企業文化的本質和意義,企業家漸漸有了認知,但對于大多數企業家和職場人來說,還是非常膚淺的,甚至認為是很虛的東西。再往外看、往遠看,去看那些偉大的企業,大家會感嘆這些企業擁有偉大的文化。但是審視自己的組織、看自己的事業時,人們就會被具體業務所影響,不知道什么是企業文化,不知道企業文化對自身的要求,以及自己在企業文化中的角色。有些人認為企業文化是理念,是美好的想法,無非就是讓員工多為公司干活,企業家和資本方獲得更多收益。大部分企業家和企業高層領導還沒有開始企業文化的建設,更不知道如何用企業文化建設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有些人認為,企業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老板的思想和理念。
企業經營管理是人類最為復雜的課題之一。隨著人的要素更活躍,資本的要素更活躍,科技的要素更活躍,生死存亡的競爭壓力讓企業一直生活在恐懼中,擔心隨時會被顛覆或者因失誤而衰落甚至死亡。企業經營管理最復雜、最艱難,很多企業家和管理者都是跑步上崗,在快速創業中成為企業經營的領導者和核心管理者,來不及形成對企業經營管理系統的認知和構建自己的能力體系,也沒有良好的方案去達到該目標。
企業快速成長,規模快速擴大,競爭也更加激烈,企業家和核心高管為代表的企業人,在企業經營管理的認知、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上,通常來不及快速跟上企業發展的節奏。企業規模越大、人員越多,企業經營管理也就越復雜,企業家和核心管理團隊就越是要超越個人成見,放下單打獨斗或者單兵作戰的做法。企業關于企業經營管理最核心的認知、思維和判斷的原則,就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
當前中國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主要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深切認識到企業文化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角色和重要意義,將企業文化作為企業長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典型的企業有華為、阿里巴巴、海爾等。過去幾十年,走上世界舞臺,成為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無不有著巨大生命力的文化系統。
(2)認識到企業文化對企業有一定意義,開始學習外部經驗,探索企業文化的角色和意義,并對組織文化進行梳理、提煉,思考如何系統地建設企業文化和使用企業文化。
(3)對企業文化基本上沒有認知,或者認為企業文化就是老板的風格,文化是虛的東西,是掛在墻上的標語等。
中國是世界上企業群體最多的國家,遠超其他國家,這不僅是中國市場經濟規模、中國政策引導決定的,還有一個非常核心的要素,就是中華民族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系統。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有兩個區別于其他國家的特點:市場規模龐大,且有著極大的縱深,中小企業的創立和生存相對較為容易;因為企業數量過于龐大,中國企業面臨的競爭對手要比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企業多得多,特別是大企業間競爭激烈。隨著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國際競爭變得非常激烈,很多企業在早期就必須面對全球化的客戶和全球化的競爭。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特征,中國經濟正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領導者,中國企業也必然在國際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和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中國企業和國際上其他大企業的競爭是不可回避的。中國企業如何大范圍贏得國際競爭?這需要一個完全和西方不同的企業經營管理理論體系,如果這個理論體系存在并且被運用,中國企業未來要在全球的競爭中贏得勝利,就能夠更加有保障。
企業文化到底是什么東西,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作用機制是什么,如何有效發揮企業文化的作用機制,更好地推動企業成長,這是一個非常新鮮的課題。
參與起草《華為基本法》的“人大六君子”,大多在日本、美國等地留過學,他們用西方企業經營管理的理論滋養了華為,在企業家梳理企業經營管理構架上給予了巨大幫助。然而,因為那個時代企業經營管理知識體系大多來自西方,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他們給出的企業治理的西式構架。學院派教授們畢竟沒有親身參與到事業之中,沒有經歷過企業早期的生死考驗,所以他們對企業文化的理解有著先天的不足。在完成《華為基本法》起草之后,彭劍鋒多年來一直專注于研究文化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價值,以及從企業文化的角度來幫助和支持企業的發展。
陳春花對于企業文化的理論與建設實踐有深入獨到的研究。她在吸收埃德加·沙因等西方企業文化管理大師經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過去中國企業發展的實踐,推出的《企業文化塑造》《從理念到行為》《高成長組織與企業文化創新》等系列叢書,為今天中國企業文化的建設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至于企業文化的本源、成因和發展,企業文化的動機與作用機制,特別是企業家與核心高管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將企業文化轉化成為企業經營發展的強勁動力,還需要中國企業家和管理學家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從而輸出更具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理論與實踐。
企業文化是通過影響人的思維、行為,來影響和促進每個人在組織中工作的效率、質量,從而提高他們創造價值的能力。薩提亞·納德拉擔任微軟首席執行官期間,為了讓微軟重新回到過去的輝煌,他做的最為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回微軟曾經的那種創新的企業文化,找回微軟的魂。
企業文化是如何影響企業的?
企業是一個以人為基礎的組織,和人的系統性有著相通的地方,又一定程度上有著更為高級和復雜的地方。和朋友們交流,他們或是企業家,或是投資人,或是多年的企業高層領導,大家都談到了同一個話題:有一種力量在影響和決定著人們的行為和結果,那就是文化。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文化系統,決定了他有什么樣的一生。
企業是以人為核心構成的組織,企業和人一樣,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其中有的成為企業的本能,有的成為企業的“德”。厚德才能載物,深沉厚重而又融合時代特征的企業文化,才足以支撐企業卓越經營。企業文化從以下這些方面影響和推動著企業:
(1)企業文化是企業家與各級主管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的思維方式和決策依據,是全體員工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判斷依據,是企業的思想、習慣和本能。
(2)企業文化是公司戰略的基石,戰略是公司企業文化形成的重要環節,也是文化產生的最為重要的場景。文化沒有完成建設之前,戰略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場景,企業家制定戰略的過程,就是創立文化和推行文化的重要過程。企業文化建設完成之后,文化就成為戰略的基石,戰略的制定和執行就會逐漸科學化和高效率。
(3)企業文化與管理的關系:文化是土壤,管理是種莊稼。是土壤決定著莊稼,而不是莊稼制約著土壤。
(4)企業文化是組織領導力的核心內容,文化是領導力發揮作用的內涵,領導力建設又推動著企業文化的發展,并且賦予它新的內容。
企業文化也是企業的德,企業能力是企業的才。沒有系統可持續的企業文化,企業的德就無法建立,企業就不能載物,必然走向衰落或衰亡。最近,一些知名企業和風光無兩的獨角獸一夜間被社會所唾棄。這些企業擁有良好的科技創新能力、強大的公關能力和融資能力,然而最終還是發生了悲劇,看上去是時不我與,機會不好,實際上是企業文化的基底不厚實,缺乏對大事業的承載。如果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再深入進去,就是企業自身的文化系統有大問題。一個人的肩上扛著自己,便是一日三餐;扛著家庭,便是家有余糧;如果要走得更遠,要建設一個企業,要成就一番事業,他肩上扛的就是行業、國家與社會,那么企業家個人的文化系統就必須是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必須從個人、家庭和小團隊中跳出來,到無限的人群中去。
唯有厚德載物、我將無我,才能真正深切理解企業經營管理的奧妙和精髓。
從量變與質變的關系來說,企業是人的集合,以人的特性為基礎運作,但又必然有著超越人的特點。人最為核心、最為底層的力量,又會成為企業比較表層和基礎的東西。把企業看成一棵樹,企業經營管理就像樹的干和枝葉,企業的文化系統就是樹的根系,兩者缺一不可,相互影響,相互決定。而種子就是企業家精神,一旦時機成熟,企業家精神破土而出,變成樹苗,逐漸成長,直到長成參天大樹。大多數人看到的是地面上的樹,而植物學家研究的是地面下的根系,要從根系上和環境上努力讓樹成長得更好。企業家要認識到文化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企業文化系統,才可能實現讓企業基業長青。
經營指標后面的支撐是什么?企業存在的最終價值是什么?人在組織中是如何相互協作和形成合力的?企業管理的基本原則是什么?中國企業如何在全球化競爭中勝出,最終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力量和主導者?中國企業的經營管理和西方企業的經營管理最為本質的差異是什么?不斷追問你會發現,企業文化在管理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值得深入探討。如果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催生出過去時代的西方企業經營管理體系,那么今天中國企業的經營管理又會推動著企業經營管理理論朝著什么方向演進,甚至出現完全不一樣的管理原理?
依靠個人電腦業務與傳統互聯網發展起來的微軟,曾經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并且長期占據榜首。然而,隨著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快速普及,微軟的傳統業務受到移動互聯網的巨大沖擊,開始進入漫長的衰退期,迷失長達10年之久。外部威脅帶來巨大內部矛盾,山頭主義和不信任感侵蝕著微軟。當納德拉接任微軟CEO時,他把修復微軟的文化、重新找回微軟的靈魂作為首要任務。他認為CEO中的C應該代表文化(culture),使命感和文化是公司發展的兩大支柱,對任何機構、組織來說,這兩部分都是持久性支柱。當人們討論為地球上的每個人、每個組織賦權以取得更多成就時,這不能只是一句空話。從某種程度上講,人們必須在做出每個決定、開發每款產品以及與客戶相處過程中抓住本質,“能夠讓我們始終如一地做到這一點的就是文化。這就是我說我們需要創造必要條件,通過改進文化實現我們使命的原因,即便設計的文化不像你要實現的部分目標那樣”。納德拉接替鮑爾默五年后,微軟重新回到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行列,成為全世界資本市場和客戶的寵兒。
海爾的企業文化是一個應變的文化,始終跟隨時代變革不斷創新發展,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自以為非”,每個人都不斷挑戰自我、戰勝自我、重塑自我,并根據外部的變化來改變自己。在推進“人單合一”雙贏模式的過程中,海爾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創業文化,搭建了機會公平的空間與平臺,鼓勵員工成為創客,以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為核心驅動力,不斷創新,持續顛覆。哲學家康德指出: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每個人都向往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海爾認為,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人的問題,企業能否長久保持生機和活力的關鍵在于人,必須讓員工成為創業的主體。在海爾,文化不是一種工具,而是變成了一種精神。一般企業是通過某種方法讓員工認同文化,海爾則提倡員工參與到企業文化建設中來,讓其從被動方變為主動參與方。海爾的文化價值觀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演變的。張瑞敏曾說過,“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海爾的價值觀也體現了這一點。以海爾的創新文化為例,它在每個時期有不同的內涵,早期海爾的創新是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如今海爾提出開放式創新,所有人都可以參與進來,形成一個生態系統。所以說海爾文化是動態的,是不斷優化的。
一位杰出企業家,一定是將創立自身獨特的、符合時代特色的企業文化作為事業的重要內容,他一定深刻理解,他所創立的企業文化必須成為組織思維的習慣、生存的密碼,成為全體員工共同遵守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企業才算真正擁有了自己的精神生命,才進入了一個獨立完整的自我成長和發展的軌道,事業才進入了一個穩定的發展期。在創立企業文化,發展企業文化,并且建設成熟穩定的企業文化的過程中,企業家一定在苦苦探索下面這些問題:
(1)企業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如何去?
(2)如何通過管理能力建設和組織變革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如何制定合理可靠的戰略,并保持戰略的連續性和可靠性?
(4)吸引優秀人才、激發人才、成就人才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這些問題的探索和回答,就是形成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并且有效使用企業文化。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文化的力量,企業擁有這樣一種力量,就會有源源不斷、自動自發的深層競爭力。企業的表層是產品和服務,產品服務能力源自戰略和管理,而戰略和管理的源頭就是企業文化。
文化就像長江之水天上來,它日夜奔騰不息,養活了魚兒,浮載著船只,哺育了兩岸的人們。企業文化成熟了,企業就擁有了自我前進的力量和慣性。這種文化慣性的建設,必須是企業家親力親為,是長期持續、巨大艱難的任務,是核心管理團隊長期的踐行。一次的雨水沖刷不出河流和平原,只有經年累月,才能夠沖刷出大河大江,才能擁有奔騰向前的力量。
企業文化是企業精神、觀念、信念、價值和行為規則。要成為組織的一員,要在組織中生存,就必須遵循這種規則。就像人們在水中,就必須遵照游泳規則,就必須懂得水性,運用水性,否則就會被淹死。文化是企業的道,是企業家關于事業思考的綱要,是戰略的基石,支撐戰略制定;文化決定著企業家事業的底層原則,決定著公司的政策和制度、公司的治理方式和組織構架等;文化也決定著企業家和核心團隊在組織中的領導和管理風格。文化是人力資源選、用、育、留的原則,員工從面試到入職,到在組織中的發展,企業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優秀企業在經營指標背后一定有其邏輯,這就是企業文化。卓越企業更是有著領先的、科學的、系統的企業文化,偉大企業一定有偉大的企業文化。一個華為員工在離開華為若干年之后,依然會對過去在華為的故事津津樂道,其語言、行為、思維被深深打上了華為的烙印,這就是文化的魅力。文化不僅影響著員工在職場的行為、思維,甚至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生活與職業習慣。
人是由物質的有限性和精神的無限性構成的,企業是由生產要素的有限性和企業文化的無限性構成的。是人類的精神讓世界文明如此璀璨,也是企業的文化讓人類文明更加輝煌。“對我來說,文化就是一切。”微軟總裁納德拉對文化的認知,為企業家探索基業長青提供了非常好的參考和借鑒。1998年,任正非給《走出混沌》定稿時加上了一句話:資源總會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偉大的企業家在思想上是相通的。
雨聲潺潺,我望向窗外的熱土,每個寫字樓里都孕育著文化的種子,牽引著街頭的人潮奔向四面八方。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還有千萬如曾經的我一樣,剛剛畢業、背井離鄉的年輕人,像無源之水,在迷茫中敲打著每一扇門窗。作為企業人,我們有義務鼓而呼之,讓他們聽清時代的召喚,讓這千萬雨滴匯聚成奔向海洋的暖流,這片海洋將會更加溫暖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