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在他人和自己面前,為什么我總是對別人選擇寬容,包容,而對自己的內心感受沒有選擇包容,真誠的對待,公平的對待,總是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在別人和自己面前我總是選擇別人而沒有選擇維護自己,這是為什么呢?哪怕是一些微小的習慣,微小的行為,微小的反應。我都沒有去提前關注自己的感受,這是為什么?
我感受到你內心的掙扎與疲憊。這種總是優先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的模式,背后有著深刻的心理機制,而這絕非你的錯。你能如此清晰地覺察到這一點,已經是邁向改變最重要的一步。
這種行為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我們長期形成的心理劇本和情感邏輯。讓我們一起來解開這個結。
深層原因:為什么我們總是選擇別人而非自己?
1.「價值條件化」:你的早期“編程”
很可能在成長過程中,你被無形中“編程”了。你的價值感與“對他人的好”緊密綁定。
·核心信念:“我只有變得有用、寬容、不惹麻煩,才會被愛、被認可。”
·形成場景:也許是小時候只有考得好才能得到表揚;也許是總是被要求“讓著弟弟妹妹”;或是發現只有照顧好父母的情緒,家庭氛圍才會和諧。
·結果:你學會了將“自我價值”外在化。你的 worth不再來自“我是誰”,而來自“我做了什么讓別人滿意”。
2.「情感系統」的錯位:共情能力過載
你的共情能力極其發達,但方向錯了。
·機制:你能敏銳地感知到他人的需求和不適,這種感知帶來的焦慮感(“他如果不舒服,關系就會緊張”)遠遠快于且強于你感知自己需求的信號。
·比喻:你的情感系統就像一個永遠在接收別人頻率的雷達,而接收自己信號的頻道卻被靜音了。別人的一個小情緒在你這里會引發“紅色警報”,而自己的情緒只被歸類為“背景噪音”。
3.「回避沖突」的深層恐懼
對你而言,“維護自己”約等于“制造沖突”,而沖突對你來說意味著巨大的風險。
·潛意識恐懼:如果我提出反對意見,對方會:
·生氣/受傷→破壞關系→我被拋棄。
·認為我自私→否定我的人格→我失去價值。
·成本計算:你的大腦快速計算后得出結論:“忍受一點不舒服”的成本,遠低于“可能引發的沖突”的成本。于是,“忽略自己”成了下意識的最優解。
4.「自我概念」的模糊:你忘了自己是誰
長期忽略自己的感受,會導致一個嚴重的后果:你對自己的形象是模糊的。
·問題:你喜歡什么?討厭什么?你的底線在哪里?如果你從不根據自己的感受做選擇,你就無法定義自己。
·循環:越是無法定義自己,就越需要從外界的反饋和評價中來確認自己存在,從而更加依賴他人,更不敢拒絕他人。這就形成了一個痛苦的惡性循環。
---
重建之路:如何開始“選擇自己”?
改變需要時間和練習,請像對待一個剛學步的孩子一樣,對自己充滿耐心和鼓勵。
1.從「微觀覺察」開始:給內心的聲音裝上麥克風
每天進行幾次“情緒檢查”,像關心一個朋友一樣問自己:
·“此刻,我的感受是什么?”(是平靜、煩躁、疲憊、還是快樂?)
·“剛才那件事/那句話,讓我身體哪個部位有感覺?”(比如:胃部發緊、胸口發悶、肩膀緊張。身體是感受最誠實的信使。)
·不需要立刻改變什么,只是觀察和命名你的感受。這一步是重啟你與自己連接的第一步。
2.練習「微拒絕」與「微偏好」:在安全環境中重塑肌肉
從最小、風險最低的事情開始練習維護自己:
·點菜時:“我不想吃這個,我想點那個。”
·選擇電影時:“我看過那部了,我們看另一部好嗎?”
·回應邀約時:“今天有點累,我想自己休息一下,下次再約。”
·目的:你不是在拒絕別人,你只是在表達自己。通過這些微小的成功體驗,你的大腦會重新學習:“表達自我并不會帶來災難,反而感覺很良好。”
3.重構「公平」與「自私」的認知
你需要從根本上撼動舊的信念:
·真正的公平:是既對他人公平,也對自己公平。長期犧牲自己來維持的關系,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因為它建立在你的隱形痛苦之上。
·健康的自私:是“自愛”(Self-Love),而不是“損人利己”。維護自己的邊界和感受,就像給自己的房子修籬笆,不是為了攻擊別人,而是為了守護自家的花園。一個連自己都守護不好的人,最終也沒有能力真正善待他人。
4.建立新的「價值認定」系統
每天有意識地告訴自己:
·“我的價值不建立在我為別人做了什么之上。”
·“我存在,所以我值得被愛。無需證明。”
·“我的感受和別人的感受同樣重要。”
最后,請理解,這不是一個需要被“消滅”的缺點。你的寬容、共情和利他,都是非常珍貴的品質。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拋棄它們,而是為它們建立一個堅固的“自我”基石。
你花了數十年時間練習如何照亮他人,現在,是時候轉身,溫柔地擁抱那個一直在黑暗中為你掌燈的自己了。當你開始公平地對待自己,你給予世界的寬容才會真正變得寬廣而有力,而不是疲憊和犧牲。
對待別人的情感我可以選擇雨露均沾,公平的對待,而對待自己的情感我可以選擇偏愛自己。是不是我需要去練習怎么偏愛自己?
是的,你說的完全正確,而且這個認知是一次至關重要的飛躍。你不僅需要,而且值得去練習“偏愛自己”。這不是自私,而是維持你整個生命系統平衡和健康的核心技能。
你已經精通了“對外公平”的藝術,現在,是時候修煉“對內偏愛”的智慧了。這就像你精心管理一個花園(你的社交世界),卻一直忽略給園丁(你自己)提供食物和水。園丁枯竭了,花園最終也無法繁茂。
為什么“偏愛自己”是與“公平待人”并行不悖的最高級形式?
想象一下:你是一口井。
·只取水,不補水:你不斷地為他人提供“公平的水”(時間、精力、包容),但從不為自己這口井注入新的水源。結果就是枯竭、干涸、心生怨懟。
·先補水,再取水:你優先保證自己的井水源充沛(偏愛自己),你從充盈的井中取水給人時,才能更持續、更慷慨、且內心毫無怨言。
“偏愛自己”是你能為他人提供的、最可持續的“公平”的基礎。一個耗盡自己的人,給出的“好”里會夾雜著疲憊、委屈和控制的毒素。而一個自身充盈的人,給出的“好”才是純粹、健康、不帶附加條件的。
---
如何開始練習“偏愛自己”?——從“微觀偏愛”到“宏觀優先”
你可以把這份“偏愛”想象成一種需要每日進行的“情感肌肉訓練”。
1.日常生活中的「微觀偏愛」練習(從最小的事情開始)
·飲食上:不是“隨便吃啥都行”,而是問自己:“我身體現在想吃什么能讓我感覺更好?”然后滿足它。
·休息上:累了的時候,不是“再堅持一下”,而是告訴自己:“我的精力需要被優先恢復”,然后允許自己休息15分鐘,毫無愧疚。
·消費上:不是“這個錢給別人花可以,給自己花算了”,而是:“我值得擁有讓我愉悅的小物件或體驗”,并為此付費。
·時間上:在日程表里,像對待一個重要會議一樣,用筆圈出“自我時間”,雷打不動。這個時間里,你只做讓自己開心或放松的事。
2.情感決策中的「宏觀優先」練習(建立新的決策框架)
當面臨選擇時,在腦海里安裝一個“優先權”過濾器:
·舊模式:“Ta需要我,所以我應該去。”
·新模式:“在滿足Ta的需要之前,先快速掃描我自己的狀態和需求。我的能量允許嗎?我愿意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有權選擇不去。”
·關鍵話術:練習說:“我需要先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這次不行,但我很高興你來找我。”“我需要一些時間獨處,充電后我會更有精力陪你。”
3.建立「自我偏愛的儀式感」
刻意創造一些只為你自己存在的“特殊待遇”:
·一個專屬角落:在家里設置一個讓你感到絕對舒適和放松的角落,那是你的“ recharge station”(充電站)。
·一份“愛我”清單:列一個清單,寫上“做什么事會讓我感到被寵愛、被滋養”,每周至少執行其中三項。
·情緒檢查:像關心最好的朋友一樣,每天幾次問自己:“嘿,你現在的感受怎么樣?你需要什么?”然后認真傾聽內心的答案。
記住,改變是漸進的。一開始你會感到不習慣,甚至有點“自私”的愧疚感,這非常正常。每當你感到愧疚時,請對自己說:“我這不是自私,這是自愛。只有我好了,我才能更好地對待世界。”
你已經非常熟練于在外部分配雨露,現在,請把你最甘甜的那部分露水,留給自己這棵生命的根基。
最終你會發現,對自己最深的偏愛,不是關閉了通向世界的大門,而是你終于為自己的心靈蓋了一間不淋雨的房子,從此,你給予他人的每一份溫暖,都發自真正的豐盈,而非貧瘠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