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生產資料:數據的勝利

在傳統農業文明時期,生產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而畜力又以牛為代表,牛耕田的圖騰常見于國內外文物、古詩文和書畫等載體上。始于18世紀60年代、結束于19世紀4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將人類從農業文明帶入工業文明。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新動能推動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機器取代手工業生產和畜力,機械化的力量稱霸全球。過去200多年來,工業文明以技術變革為支撐,推動人類社會大發展,使人類的財富迅速膨脹。而到了數字文明時期,生產力演變為算法和算力。算法其實是一些邏輯關系,跟硬件和軟件都有很大的關系。誰的算力強大,誰就可能在新時代獲得超強競爭力。這種新型生產力的能量將超越農業文明之畜力和工業文明之機器力,顛覆整個社會的生產和組織方式,重塑制度和管理模式,同時為人類創造智能化的生存空間。

在不同的文明形態下,生產資料實際上一直在變。農業文明最看重土地。過去幾千年,中國歷經數個朝代更迭,圍繞土地的爭奪及土地制度的修整從未停止。《易經》中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這被認為是漢語中“文明”一詞的最早出處。后人對這句話有很多種解釋,但多多少少都有農耕文明的影子。以農立國的華夏民族,將“田”(土地)視為根基,最早的“文明”也出現在田間。到了工業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變成了資本,由資本雇用勞動力展開大規模生產。產業或企業的興起都離不開資本的鼎力相助,比如,硅谷之所以能成為全球高科技研發和創新中心,除了大量人才的加入,大規模資本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而在數字化時代,數據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不管算力有多么強大,如果沒有數據這種基本的生產資料,一切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商業世界中,最大的競爭將來自于對數據資源的爭奪。那些沉淀巨量內部數據和外部數據的企業,將獲得更大的市場話語權,甚至由此斬獲重新制定商業規則的資格。未來新的全球化也會以數字化為基礎,爭奪也將圍繞數據展開,包括數據的跨境流動、數據規則等。這與農業文明時期爭奪土地以及工業文明時期爭奪石油等資源的性質是一樣的。

在生產組織方式上,農業文明時期以村莊的點狀分布式為特點,相對比較封閉。以前,隔一個村莊、一座山,方言可能都不一樣。更有甚者,隔一條小溪,溪這邊的人聽不懂溪那邊人的話。大家過著小農經濟式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互不連通,最多拿自己種出的東西去附近的集市交換,貿易范圍非常有限。

這一時期的國際貿易方面,始于西漢的“絲綢之路”成為連接東西方的商道,一度駝鈴不息、欣欣向榮,在唐朝達到鼎盛,于宋朝逐漸沒落。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但是這條海上貿易通道并沒有走很遠,后來甚至中斷了。應該說,中國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期曾積極參與全球貿易,以“絲綢之路”為代表,在全球貿易發展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

在中國,農耕思想根深蒂固,影響力巨大,“重農抑商”曾經主導過多個朝代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向。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導致中國一直沒能真正打開工業文明大門的一個因素。一方面沒能保住國際貿易通道,特別是錯過了世界海上貿易興盛時期;另一方面在技術上沒有更多突破,難以主導或深度參與工業變革。

在工業文明時期,生產組織方式是以規模經濟為主的專業化分工,主要采取金字塔形的管理方式,更集中化、規模化。企業組織架構有科層制、事業部制、職能制等,目的是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這時候,工業社會更多的是垂直分工,有些地方出口資源、勞動,有些地方出口工業制成品,有些地方出口原料、進口工業品,基本上形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個貿易陣營。只有到了工業文明時期,全球市場才得以形成,國際貿易迎來黃金時代。真正的國際貿易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興起的。

這一時期,國際貿易領域出現了一項重要發明,即集裝箱。其實,發明不只體現在技術上,還體現在組織方式上。集裝箱的發明就是典型的貨物組織方式的變革,它適應了規模經濟的要求,帶來了效率革命,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巨大進步。

延伸閱讀

集裝箱顛覆貿易

20世紀50年代,集裝箱航運在美國崛起并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這一進程的關鍵人物是出生于1931年的美國人馬爾科姆·麥克萊恩(Malcom McLean)。確切地說,馬爾科姆·麥克萊恩并不是集裝箱的發明者,在集裝箱航運開始之前幾十年,人們就已經在使用這種貨柜。但是,馬爾科姆·麥克萊恩從自己多年管理卡車運輸公司的經驗出發,不斷尋找和修正削減成本的方法,提供了一套貨物處理的新體系,給全球貨運行業帶來了一場變革。

通過集裝箱運輸貨物,能夠大大降低貨運成本、節省運輸時間、提高貨運效率。集裝箱由最初的各種不同設計規格最終走向標準化,又是一次質的飛躍。標準化之后,全球不同的港口以及不同運輸公司的船、火車、卡車等,裝卸貨物都可以實現兼容。因此,集裝箱的發明可視為對國際貿易貨運方式進行了一次系統性的改造,加速了全球化分工,推動了全球化的到來。

走到今天,工業文明已與數字文明碰面,面臨被改造的命運。數字文明是一種更先進的文明形式,組織架構更加扁平化、去中心化,更加開放、透明。表面上看,數字文明時期的組織形式似乎要回到農業文明時期,呈現分布式特點,也有很多個體和節點,但是數字化時代的內核是完全不同的。這體現在數字化時代將這些分散的點都連接起來,而不是回到過去那種封閉的狀態。這是一種革命性的轉變。

數字化時代的組織方式更加合理。這就好比電路,串聯時,一盞燈熄滅了,所有燈都會熄滅,而并聯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再比如動車組,以前火車頭只有一個,現在每節車廂都有動力,某一節車廂壞了,并不影響整輛車正常運行。這就是數字化時代新型組織方式的好處。

數字化時代最關鍵的特征之一就是連接。連接是數字文明與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最本質的區別。連接之后,所有的人和物都能沉淀數據。人們打破了信息孤島和信息壁壘,溝通更加精準、高效。每一個人都成為數據的一分子,同時又是數據的創造者。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連接起來之后,知識能夠實現裂變。數字文明時期的連接將農業文明的分散變為聚合,將工業文明的大規模、集中式生產變成柔性化生產。數字社會中的生產要素看似分散在世界各地,實則都在同一個由數據主導的生態系統中。

例如,大家合作舉行一場線上音樂會,音樂家各有分工、各司其職,通過互聯網平臺,上萬人可以同時在線觀看,每個人都圍繞著音樂會成為一個點,最后全部被連接起來。而這里的“分工”也并不是工業時代的那種“分工”,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分工,可以實現協同效應。

應該說,連接是一項偉大的創新,它將帶來網絡協同效應。這不同于工業文明時期的規模效應。工業時代的規模經濟到達一定程度之后,邊際成本會遞增,這時候規模經濟就變成了規模不經濟,同時管理成本也會大大提高。而在數字化時代,數據越多越好,邊際成本不斷下降,所以連接之后能產生網絡協同效應。工業文明沒有考慮到連接和網絡協同效應,比如企業做一套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只是為了管理自己的內部人員,并不會跟外部資源連接和協同。

需要說明的是,網絡協同效應絕對不是1+1>2。企業之所以要組織團隊工作,甚至極少人就能完成的事情也要由團隊來做,就是因為團隊成員之間能實現協同效應,思想和知識協同之后獲得的成果是大為不同的。在數字化時代,你會發現單打獨斗根本行不通,很多人為我服務,我也為很多人服務,大家同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共生共贏。

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都曾勝利過,現在到了數據大獲全勝的時候。今天我們提出“貿易數字化”,其實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全球化,即“全球買、全球賣”,利用全球市場資源;另一個是數字化,用數據改造貿易的全產業鏈條。在數字文明時期,國際貿易也將升級為由連接和協同構造的生態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充县| 绥德县| 朔州市| 晋城| 吴江市| 红安县| 泾阳县| 屏东县| 日照市| 会泽县| 漠河县| 嘉禾县| 呈贡县| 鹿泉市| 明水县| 淄博市| 锦屏县| 类乌齐县| 隆化县| 米脂县| 丰县| 武川县| 贡山| 夏河县| 凌云县| 宁津县| 潜山县| 襄汾县| 台南县| 奉节县| 射阳县| 板桥市| 六盘水市| 奉化市| 武邑县| 炉霍县| 察隅县| 睢宁县| 得荣县| 高密市|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