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5 三相單層同心交叉式繞組布線接線圖

單層同心交叉式繞組是具有“回”字形線圈組的“同心”和相鄰線圈組元件數不相等的“交叉”的雙重特征。它是將交叉式繞組的等距交疊線圈改變端部形式而成,因此它基本上具有單層交叉式繞組的特征,即每組線圈數為帶1/2圈的帶分數,實屬單層布線的分數線圈繞組。

一、繞組結構參數

總線圈數:每只線圈跨占2槽,故繞組總線圈數Q=Z/2

極相槽數:是電動機繞組每極每相所占槽數q=Z/2pm

每組圈數:單層同心交叉式繞組每組線圈(平均)數為分數,故安排為不等圈數的大、小聯

大聯圈數 SD=Q/u+1/2

小聯圈數 SX=Q/u-1/2

線圈組數:顯極 u=2pm

庶極 u=pm

繞組極距:以槽數表示的每極寬度 τ=Z/2p

繞組系數:計算同2.1節。

每槽電角:參考2.1節計算。

繞組最大可能并聯支路數 am=u/2

以上各符號意義見2.1節。

二、繞組特點

1)單層同心交叉式繞組同時具有同心式和交叉式繞組的特征。

2)繞組為全距,線圈由節距不等的大小聯組成。顯極布線時大、小聯中最小線圈節距相等;庶極布線則是最大線圈的節距相等。

3)同心交叉式繞組的同組線圈端部處于同一平面而便于布線。

4)所有單層交叉式繞組均有可能改變而成為同心交叉式,但由于繞圈端部稍長而增加漏磁,且線圈規格增多,故實際應用反比交叉式繞組少。

三、繞組嵌線

繞組嵌線有兩種方法,但此繞組是為適應整圈嵌線而設計,線圈組端部無交叉而處于同一平面,故較多采用整嵌法,對庶極繞組采用隔組嵌線,使大、小聯端部分別處于兩個平面上成為雙平面繞組;而顯極繞組可逐相分層嵌線構成三平面繞組,或用交疊法嵌線。

四、繞組接線

1)顯極繞組相鄰線圈組極性相反,即同相相鄰組間是“尾與尾”或“頭與頭”的反向連接。

2)庶極繞組相鄰線圈組極性均相同,即接線是順向連接,如尾端與另一組頭端相接。

2.5.1 18槽2極單層同心交叉式繞組

圖 2.5.1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18

每組圈數 S=1

并聯路數 a=1

電機極數 2p=2

極相槽數 q=3

線圈節距 y=1—10、2—9、11—18

總線圈數 Q=9

繞組極距 τ=9

繞組系數 Kdp=0.96

線圈組數 u=6

每槽電角 α=20°

2.嵌線方法 本例采用顯極布線,可采用兩種嵌線方法。

1)整嵌法 逐相分層嵌入,使繞組端部形成三平面層次。嵌線順序見表2.5.1a。

表2.5.1a 整嵌法

2)交疊法 線圈交疊嵌線是嵌2槽空1槽,嵌1槽空2槽,吊邊數為3。由于本繞組的線圈跨距大,對內腔窄小的定子嵌線會有困難。嵌線順序見表2.5.1b。

表2.5.1b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繞組由交叉式繞組(見2.4.1節)演變而來,是同心交叉鏈的基本形式,常應用于小功率專用電動機,用形聯結,出線3根。應用實例主要有老系列JW-07A-2三相小功率電動機;JWYB-22、45三相油泵電動機;電鉆系列的J3Z-13、19、23、32等三相異步電動機。

2.5.2 30槽2極單層同心交叉式繞組

圖 2.5.2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0

每組圈數 S=2

并聯路數 a=1

電機極數 2p=2

極相槽數 q=5

繞組系數 Kdp=0.957

總線圈數 Q=15

繞組極距 τ=15

線圈節距 y=1—16、2—15、3—14、17—30、18—29

線圈組數 u=6

每槽電角 α=12°

2.嵌線方法 繞組可用兩種嵌法,但因線圈跨距大,交疊法嵌線要吊5邊,給嵌線帶來一定難度,故通常只采用整嵌法,即逐相分層嵌線,使端部形成3個層次的平面。嵌線順序見表2.5.2。

表2.5.2 整嵌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為30槽電機應用較多的繞組形式。繞組由3個同心線圈的大聯組和2個線圈的小聯組構成,每相有大、小聯各1組,因是顯極式布線,兩組間的接線是反向串聯,使其極性相反。主要應用實例有JO3T-112S-2老系列電動機;Y-112M-2、Y-132S2-2新系列電動機和YLB-132-2深井電泵電動機等。

2.5.3 18槽4極單層同心交叉式(庶極)繞組

圖 2.5.3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18

每組圈數 S=1

并聯路數 a=1

電機極數 2p=4

極相槽數 q=1

線圈節距 y=1—6、2—5、10—15

總線圈數 Q=9

繞組極距 τ=4

繞組系數 Kdp=0.96

線圈組數 u=6

每槽電角 α=40°

2.嵌線方法 嵌線可用整嵌法或交疊法。

1)整嵌法整圈嵌線是隔組嵌入,即先嵌雙圈后嵌單圈,完成后繞組端部形成層次清楚的雙平面;嵌線無需吊邊,嵌線方便,是本繞組嵌線的首選方法。嵌線順序見表2.5.3a。

表2.5.3a 整嵌法

2)交疊法嵌線需吊2邊,嵌線順序見表2.5.3b。

表2.5.3b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采用庶極布線,繞組由單、雙圈聯組成,每相兩組是順向串聯,使其極性相同。繞組的線圈組數少,尤其采用整圈嵌線時嵌繞工藝方便省時,是國外電機常用的繞組型式之一,但國內極少使用,僅見于JW-07-4小功率電動機。

2.5.4 30槽4極單層同心交叉式(庶極)繞組

圖 2.5.4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0

每組圈數 S=2

并聯路數 a=1

電機極數 2p=4

極相槽數 q=2

線圈節距 y=9、7、5

總線圈數 Q=15

繞組極距 τ=7

繞組系數 Kdp=0.957

線圈組數 u=6

每槽電角 α=24°

2.嵌線方法 嵌線宜用整嵌法,嵌線時可先嵌3個圈組,然后再把雙圈組嵌于上面。嵌線順序見表2.5.4。

表2.5.4 整嵌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是庶極布線,繞組由三圈組和雙圈組構成,每相兩組線圈順向串聯形成4極。此繞組實際應用較少,曾用于JO3系列電動機改繞。

2.5.5 36槽4極單層同心交叉式繞組

圖 2.5.5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6

每組圈數 S=1

并聯路數 a=1

電機極數 2p=4

極相槽數 q=3

繞組系數 Kdp=0.96

總線圈數 Q=18

繞組極距 τ=9

線圈節距 y=1—10、2—9、11—18

線圈組數 u=12

每槽電角 α=20°

2.嵌線方法 本例可用兩種方法嵌線。

1)整嵌法 采用逐相整嵌構成三平面繞組。嵌線順序見表2.5.5a。

表2.5.5a 整嵌法

2)交疊法交疊嵌線吊邊數為3,嵌線順序見表2.5.5b。

表2.5.5b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繞組由單、雙同心圈組成,是由交叉式(見2.4.5節)演變而來的型式,屬顯極式繞組,同組間接線是反接串聯。主要應用實例有JO2L-32-4型電動機。

2.5.6 36槽4極(a=2)單層同心交叉式繞組

圖 2.5.6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6

每組圈數 S=1

并聯路數 a=2

電機極數 2p=4

極相槽數 q=3

繞組系數 Kdp=0.96

總線圈數 Q=18

繞組極距 τ=9

線圈節距 y=9、7

線圈組數 u=12

每槽電角 α=20°

2.嵌線方法 嵌線可用交疊法或整嵌法,但整嵌將構成三平面繞組,使端部整形困難,故通常都采用交疊嵌線,其嵌線順序見表2.5.6。

表2.5.6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采用兩路并聯,每相由4組線圈組成,每個支路由單、雙圈各一組反極性串聯再并接成兩路。主要應用實例有JO3L-160S-4等老系列電動機。

2.5.7 54槽6極單層同心交叉式繞組

圖 2.5.7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54

每組圈數 S=1

并聯路數 a=1

電機極數 2p=6

極相槽數 q=3

線圈節距 y=1—10、2—9、11—18

總線圈數 Q=27

繞組極距 τ=9

繞組系數 Kdp=0.96

線圈組數 u=18

每槽電角 α=20°

2.嵌線方法 嵌線可用整嵌法或交疊法。整圈嵌線是逐相分層嵌入,形成三平面繞組,嵌線順序見表2.5.7。

表2.5.7 整嵌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為顯極式布線,繞組由單、雙同心圈交替輪換;每相由6組單、雙圈構成,同相組間接線是反接串聯。主要應用實例有JR-115-6繞線式轉子。

2.5.8 *36槽8極單層同心交叉式(庶極)繞組

圖 2.5.8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6

每組圈數 S=1

并聯路數 a=1

電機極數 2p=8

極相槽數 q=1

線圈節距 y=1—6、2—5、10—15

總線圈數 Q=18

繞組極距 τ=4

繞組系數 Kdp=0.96

線圈組數 u=12

每槽電角 α=40°

2.嵌線方法 本例是單層同心交叉式庶極布線,常用嵌線方法是整嵌法,無需吊邊。嵌線時先嵌同心雙圈,而同心組中則先嵌小線圈。當雙圈嵌完后再嵌單圈于面,使繞組端部構成雙平面結構。具體嵌線順序見表2.5.8。

表2.5.8 整嵌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繞組為單層同心交叉式,繞組由單圈組和同心雙圈組構成,每相有4組,其中兩個單圈組和兩個雙圈組,分別按2121安排;因屬庶極繞組,同相相鄰兩組間的極性相同,即順向串聯接線。此繞組實際應用不多,常用于一些雜牌電動機和專用小電機。

2.5.9 *36槽8極(a=2)單層同心交叉式(庶極)繞組

圖 2.5.9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36

每組圈數 S=1

并聯路數 a=2

電機極數 2p=8

極相槽數 q=1

繞組系數 Kdp=0.96

總線圈數 Q=18

繞組極距 τ=4

線圈節距 y=1—6、2—5、10—15

線圈組數 u=12

每槽電角 α=40°

2.嵌線方法 本例是單層庶極布線,繞組由單、雙圈組成。嵌線可用整嵌法,嵌線時先把同心雙圈順次嵌入相應槽中,完成后其端部處于同一平面上;然后再把余下的單圈嵌入相應槽,其端部則處于上平面,從而構成雙平面結構。嵌線順序見表2.5.9。

表2.5.9 整嵌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繞組結構基本同上例,但采用兩路接線,即每相4組中分成兩個支路,采用短跳接法,即把相鄰同相的兩組順接串聯,然后再把兩個支路并接。此繞組結構簡單,嵌線和接線都方便;但由于8極電動機本來應用就少,故此繞組的實際應用也少。

2.5.10 60槽8極單層同心交叉式(庶極)繞組

圖 2.5.10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60

每組圈數 S=2

并聯路數 a=1

電機極數 2p=8

極相槽數 q=2

線圈節距 y=1—10、2—9、3—8、16—25、17—24

總線圈數 Q=30

繞組極距 τ=7

線圈組數 u=12

每槽電角 α=24°

繞組系數 Kdp=0.957

2.嵌線方法 本例為庶極布線,采用隔組嵌入,先嵌三圈聯于底,再嵌雙圈聯于上,構成雙平面分置。嵌線順序見表2.5.10。

表2.5.10 整嵌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繞組是庶極布線,大聯由3個同心圈組成,小聯由2個同心圈組成,每相4組大小聯交替分布,并順向串聯成同極性線圈組。主要用于轉子繞組,應用實例有AK-61/8型繞線式轉子改繞。

2.5.11 *60槽8極(a=2)單層同心交叉式(庶極)繞組

圖 2.5.11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60

每組圈數 S=2

并聯路數 a=2

電機極數 2p=8

極相槽數 q=2

繞組系數 Kdp=0.957

總線圈數 Q=30

繞組極距 τ=7

線圈節距 y=5、7、9

線圈組數 u=12

每槽電角 α=24°

2.嵌線方法 本例是單層庶極布線,故宜用整嵌法嵌線。嵌線一般先嵌多圈組,即先把3圈組嵌入相應槽內,完成后再把雙圈組嵌于面,從而使繞組端部構成雙平面結構。具體嵌線順序見表2.5.11。

表2.5.11 整嵌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是單層同心交叉式繞組,故由三聯和雙聯同心線圈構成。每相有4組線圈,按同相相鄰同極性安排庶極;而本繞組為兩路并聯,所以,每相分為兩個支路,即每個支路由相鄰的三聯組和雙聯組串聯而成,并使兩個支路并接于電源。本例繞組見用于大容量電機的轉子繞組。

2.5.12 *72槽8極(a=2)單層同心交叉式繞組

圖 2.5.12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72

每組圈數 S=1

并聯路數 a=2

電機極數 2p=8

極相槽數 q=3

繞組系數 Kdp=0.989

總線圈數 Q=36

繞組極距 τ=9

線圈節距 y=7、9

線圈組數 u=24

每槽電角 α=20°

2.嵌線方法 本例是單層繞組,采用顯極布線,若采用整嵌法嵌線則繞組端部呈現三平面結構,故一般都用交疊法嵌線,這樣可使端部形成較圓滑的喇叭口,有利通風散熱。具體嵌線順序見表2.5.12。

表2.5.12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繞組由單雙圈構成,其中雙圈是同心線圈,采用兩路并聯,故每相8組線圈分成兩個支路,每個支路由4個交替分布的單雙圈按同相相鄰反方向串接;然后再把兩個支路并接于電源。此繞組實際應用較少,偶見于國外電機產品。

2.5.13 *72槽8極(a=4)單層同心交叉式繞組

圖 2.5.13

1.繞組結構參數

定子槽數 Z=72

每組圈數 S=1

并聯路數 a=4

電機極數 2p=8

極相槽數 q=3

線圈節距 y=7、9

總線圈數 Q=36

繞組極距 τ=9

繞組系數 Kdp=0.989

線圈組數 u=24

每槽電角 α=20°

2.嵌線方法 本例是單層顯極布線繞組,嵌線常用交疊法,即嵌2槽,退空1槽嵌1槽,再退空2槽嵌2槽,循此嵌入;需吊邊數為3。嵌線順序見表2.5.13。

表2.5.13 交疊法

3.繞組特點與應用 本例單層同心交叉式繞組采用顯極布線,并由單圈組和同心雙圈組構成;每相有8組線圈,分為4個支路,故每個支路由單雙圈按相鄰反極性串聯而成,而4個支路則并接于電源。此繞組結構簡單,嵌接線也較方便,而且繞組系數也高,但國內極少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自县| 肇州县| 莒南县| 都昌县| 兰州市| 宝山区| 隆回县| 宁河县| 合山市| 壶关县| 桦南县| 云和县| 茂名市| 宕昌县| 和静县| 娱乐| 临猗县| 温宿县| 延庆县| 张家口市| 耿马| 文化| 潮安县| 陆河县| 普陀区| 西平县| 阳新县| 临西县| 房产| 柘城县| 西华县| 交城县| 和硕县| 英山县| 承德市| 莱州市| 遵化市| 新兴县| 正宁县| 新兴县| 永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