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UCA的世界,藝術鑒賞備受矚目
最近,職場人士間掀起藝術鑒賞的潮流,因為他們認為“藝術對工作有幫助”。除了商業雜志,其他多種雜志也都制作了藝術界的特輯。很多人都想“借由欣賞藝術,獲取美感與感性之類的武器,以便在充滿不確定性的VUCA世界生存”。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
在充滿不確定性、無法預測的世界,腦中若只有知識,思考便有其界限。所以人們認為,借由藝術鑒賞來提升感性與美感,就能在 VUCA 世界里存活下來。像我這樣從事藝術相關工作的人更是滿心歡喜地認為:“藝術受矚目的時代終于到來了!”我們應該會有更多機會到大學演講、指導社會大眾,以及開設企業進修課程。

▲變幻莫測的VUCA世界
無法理解藝術的原因
不過,在被這股潮流席卷的職場人士中,應該也有許多人不知所措吧!閱讀本書的人,可能是希望“能更好地享受藝術的樂趣”,“深入理解藝術,以有助于自己的人生”,或是“提升素養”。但其中有些人可能感到毫無頭緒,因為藝術給人的印象就是“難懂”,讓人不知該從何處下手。
例如,參觀熱門展覽時,雖然很喜歡某件作品,覺得“好美”“這種橘色很漂亮”“非常精巧美麗”,但感想總停留在表面,無法進入更深層次的境界、品嘗更高層次的趣味(或許有些人也不想提升自己的品位)。實不相瞞,我以前也是這樣。
我以前在看展覽時,常常越看越累,只覺得每件作品看起來都差不多,然后就開始心不在焉:“啊!再看下去只會越來越煩,還是早點找間咖啡廳休息吧……”有時則是快步通過會場,只看自己喜歡的畫或展覽手冊封面的作品,親眼看到真跡長什么樣子,就覺得夠了,待在會場的時間充其量也不過二十分鐘。此外還有許多誤解,例如“最好不要看作品說明,看了會使直覺變遲鈍”“不需要解說,只憑自己的感覺來看一定比較好”。同時,也覺得欣賞藝術的自己“很酷”。回想起來,對自己當年的年輕無知實在覺得很丟臉。總之,我當時只看得到作品的表面,對構成“作品深度”的“背景”則一無所知。

▲大部分想理解藝術者的現狀
不過,某次調查羅丹事跡的機會,使我改變了原本的觀看方式。在調查羅丹人生的過程中,我想:“應該可以用商業架構PEST〔譯注:PEST分析法是利用“外部總體環境掃描”的方式,分析political(政治)、economic(經濟)、social(社會)與technological(科技)這四種因素的一種模型,能給予企業一個針對總體環境中各個因素情況的概覽〕來整理當時法國的情勢。”由此我發現,原來“模式”能用來整理資訊!之后,我嘗試使用這樣的模式,逐漸脫離了從前只停留在表面感想的階段,觀看方式越來越有深度,從作品中讀到的信息明顯增加,畫面也變得熠熠生輝。此外,欣賞作品后的感想也大為不同,連自己都感覺到“能看出作品的細節”,大大增加了欣賞藝術的樂趣。如今,我正一點一點地感受到藝術鑒賞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