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屈原投江
- 中華上下五千年
- 楊晶
- 1009字
- 2014-10-08 15:02:40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作品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是繼《詩經(jīng)》后中國詩歌史上的另一個高峰。然而這位偉大的詩人生前空有一腔熱忱,卻報國無門,最后郁郁而終。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字靈均,是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人物。屈原是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經(jīng)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他的主要政治活動在懷王時期,職位是左徒、三閭大夫。這個時期正是戰(zhàn)國七雄激烈爭斗,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
屈原博聞強記,熟悉政治情況,善于外交辭令,起初很受懷王信任,懷王讓他主持國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項。屈原掌握著國家政令的起草工作,權重位尊,這讓楚國的其他貴族既嫉妒,又感到疑慮。他們害怕政令于己不利,于是屢屢向懷王進讒言,說屈原自我表功,目無君王,籠絡人心。說的人多了,說的次數(shù)多了,懷王便信以為真,逐漸疏遠了屈原。
屈原與楚國保守貴族的矛盾還表現(xiàn)在楚國的對外政策上。屈原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懷王曾采納他的主張,并派他出使齊國。但是由于屈原在內(nèi)政外交上與楚國保守貴族發(fā)生了尖銳的對立,公元前304年,張儀由秦至楚,重金賄賂靳尚、公子子蘭、懷王的寵妃鄭袖等人,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這個騙局被揭穿后,懷王惱怒,又輕率出兵伐秦。由于沒有齊國的支援,楚軍大敗,還喪失了漢中之地。楚懷王只得派屈原出使齊國,以修復兩國的關系。
此時,張儀再次來到楚國,提議秦、楚聯(lián)姻,楚懷王竟然又同意了,齊、楚結(jié)盟再次失敗。屈原痛心疾首,但國君昏聵,令他無可奈何。屈原由于被反對派們惡意中傷,也逐漸失去了懷王的信任,被放逐離開楚國的都城郢都,到了漢北。
公元前289年,屈原再次回到郢都。同年,秦王約楚懷王在武關相會,屈原諫言說:“秦是虎狼之國,不可信!”但楚懷王的兒子子蘭卻力勸楚懷王前去會盟。懷王聽信子蘭之言,與秦相會,結(jié)果被秦國扣留,最終客死在秦國。
楚懷王死后,太子繼位,就是后來的楚頃襄王。屈原勸楚頃襄王整頓國政,操練軍馬,以報懷王之恥。可已經(jīng)當上令尹的子蘭又向襄王進讒言,說屈原私下常對人說大王不報秦國之仇。楚頃襄王聽后大怒,再次罷免了屈原的官職,將他流放漢江以南。
屈原輾轉(zhuǎn)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聽到這個消息,難以抑制心中的悲憤,在一天的早晨,自沉于汨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