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有一種病讓人們談虎色變,它就是天花。天花的傳染性非常的大,以致大多數的歐洲居民在那個時候幾乎都要染上此病,它具有的毒性也非常強,足以使百分之一二十的患者喪生。縱有幸存者,其中仍有10%到15%的人終生留有嚴重的癥根。但是一位英國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方法讓這種可怕的病癥遠離了人們,他就是愛德華·詹納。
英國內科專家愛德華·詹納發明和普及了一種預防可怕的天花病的方法──接種疫苗法。今天,應該感謝詹納,天花在地球上真正被消除殆盡了。但此時我們卻忘記了它在早期世紀里造成的蠶食鯨吞的可怕情景。當然天花不只限于歐洲,它還在北美、印度、中國和世界許多其他地區肆意猖獗,在每個地區兒童都是最常見的受害者。
這種方法在8世紀初期由瑪麗·沃特利·蒙塔古女士引入英國,并且在詹納許多年以前就在英國得以普遍使用。事實上詹納自己在8歲的時候就接種過天花痘。但是這種直率的預防方法有一種嚴重的缺陷:有相當數量的接過天花痘的人沒能患上輕微的天花病,而是患上了惡性天花病,給自己留下了累累的痘根。實際上就是在接種期的約2%的時間里會出現天花的致命性發作。因此,尋求一種更好的預防方法顯然是迫在眉睫。
愛德華·詹納于1749年出生在英國格洛斯特郡的伯克利小鎮上。12歲時他跟一位內科醫生學習醫術,后來在一家醫院里邊學解剖邊工作。1792年在圣·安德魯大學獲得了醫學學位。他四十五六歲時已成為格洛郡內的一位小有名氣的內科和外科醫生。
18世紀,天花已成為當時英國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詹納從倫敦回到家鄉,多年的鄉村行醫經歷使他注意到:鄉村里的牛患了與天花相似的病,那些擠奶女工在接觸到牛身上的皰疹時受到感染,身上也會長出小一些的皰疹,這就是牛痘。詹納在他所在的地區聽到一種說法,當地的奶場女工和農民認為:牛痘是牛患的一種輕度病,但也可以傳染給人,人如果傳染上了牛痘,就再也不會得天花病(牛痘本身對人來說沒有危險,雖然其癥狀與極輕度的天花病有點相似)。
詹納考慮到如果農民的話是真的,那么給人種牛痘就是能夠獲得天花免疫的一種安全的方法。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仔細的調查研究,曾先后用20年的時間到牧場擠奶婦中調查,驗證了患過牛痘者不得天花的事實。1796年他得出了相對肯定的結論,因此他決定直接對它加以檢驗。
1796年5月,詹納從一個奶場女工手上的牛痘膿胞中取出了一些物質,他把這些提取物注射到了一個8歲的男孩詹姆斯·菲里普斯身上。3天后這個男孩接種疫苗處出現了小膿皰,第7天腋下淋巴結腫大,第9天輕度發燒后接種處留下了小疤痕。48天后,詹納將從天花患者膿皰中提取的液體再一次滴在了菲里普斯被手術刀劃破的手臂上,菲里普斯的免疫系統抵抗住了天花病毒的侵害。因為8歲的男孩菲里普斯的父母都是牧場的工人,他們甘愿讓自己的孩子冒著患上天花的危險讓詹納進行實驗。為了感謝他們,詹納拿出自己行醫的所有積蓄為這家人建了一所房子,這座房子至今還被保存在英國格洛斯克郡。
后來,詹納在他的一本《天花疫苗因果之調查》的書里,公布了牛痘疫苗能預防天花的試驗結果,他于1798年非正式地發表了這本書。就是這本書讓這種全新的接種方法被迅速而廣泛地采用。隨后詹納又發表了另外五篇論接種的文章。他為人們能夠接受這種新型的接種方式而長年緊衣縮食,四處宣傳。接種法迅速在英國傳開了,不久就在不列顛陸軍和海軍中強制實行。最終它被全世界大部分地區所采用。
在書中,他將這套程序稱為種牛痘,用以區別人痘接種。牛痘接種使科學預防疾病跨出了第一步,他在1798年發表的《種牛痘的原因與效果的探討》一書中,公布了23個種痘而不再得天花的病例。他寫道:“牛痘和天花的膿皰相似,患牛痘和患天花的癥狀也相似,所不同的是牛痘比天花的癥狀要輕得多,牛痘不會引起牛的死亡,患牛痘的人也不會死亡。”但是,當時還有很多人不相信,甚至說三道四。面對這些,詹納說:“讓人家去說,我走我自己的路。”牛痘接種術,用簡便安全的方法,降低了天花流行的強度和死亡率,因為這一優點而被各國相繼采用,10年間迅速傳播到全歐及美洲。詹納將他的實驗結果寫成文章,最初并不被出身于學府的醫生們所重視。但是天花畢竟能夠導致成千上萬的人死亡,于是,從歐洲到美洲,人們開始悄悄地實驗著詹納最終確定的牛痘疫苗接種法:將減毒的天花病毒接種給牛犢,再取含有病毒的痘皰制成活疫苗,此疫苗被接種進人體的皮膚后,局部發生痘瘡即可對天花病毒產生免疫。到了1925年,美國人人都要領取一個鈕扣大小的證章,上面寫著:我已接種。而在俄國,第一個接受牛痘疫苗接種的孩子被起名為:瓦辛諾夫(即牛痘),并由國家供他上學。至此,天花造成的大規模死亡停止了。
1803年,西班牙還特派船隊向其所有屬地做了為期3年的環球航行推廣。詹納受到拿破侖的敬重,拿破侖的孩子及他的軍隊也都進行了牛痘接種,并譽詹納為“羅馬之王”。德國則把詹納的生日作為節日祝賀。
1802年及1806年,英國國會先后2次獎勵詹納3萬英鎊以表彰貢獻。1803年以后詹納到倫敦皇家詹納學會工作。1813年劍橋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美國總統杰斐遜在給詹納的信中寫道:“你從人類苦難日歷中撕掉了那最痛苦的一頁。你現在可以欣慰地想到:人類永遠銘記你的功績;我們的后代只會從歷史書上知道曾經有過這么一種可惡的病叫天花,但被你制服消滅掉了。”詹納被后人稱為“偉大的科學發明家與生命拯救者”。牛痘接種法發明9年以后,在1805年,此法即由菲律賓傳至澳門,其后在廣州、北京、上海等地先后提倡種牛痘,逐漸傳遍中國,替代了人痘接種法。
詹納無私地把他的接種方法奉獻給了世界,但他并沒有企圖用這種治療方法獲得大量的錢財,他只是單純地對醫學的熱愛與研究,希望可以憑借一己之力幫助更多的人們。但是1802年英國議會為了對詹納表示感謝,授予他一筆一萬英鎊的獎金,幾年后又追加一筆兩萬英鎊的獎金。他成了世界名人,得到許多榮譽和獎賞。詹納結過婚,有3個孩子。他于1823年初在他的家鄉伯克利逝世,終年73歲。
雖然詹納不像其他發明家那樣具有源源不斷的創新思想,但他確實是通過自身的努力為人類的生命做出了杰出貢獻。他通過調查、實驗和寫作,把一種醫學界忽視的民間說法轉變成了拯救無數人生命的良方。雖然這種方法只針對于一種類型的疾病,但天花帶給人類的危害是巨大的,詹納帶給人類的不僅僅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這也是人類生命史上的一大創舉,世人的贊揚,他完全受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