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周圍的生活環境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風沙越來越大,綠色植物越來越少,廟里的香火也漸漸地冷落下來。寺院里的人也都走光了,只留下小沙彌一個人還守在這里。他每天都需要到五十里外的地方去化緣,挑水。
后來,水井越來越深了,連四周的鳥兒也不能輕易喝到水了。因此每當沙彌挑著水往回走時,常常有一群烏鴉盤旋在他頭上乞水喝。沙彌便常常棄了擔子,走遠幾步,靜靜地待烏鴉們飲過了再趕路。時間一久,烏鴉們便不再畏懼,干脆直接落在桶沿上喝水,任由沙彌挑著走。烏鴉們飲過水后,沙彌還會把沿途僅有的幾棵小草逐一澆灌。
這一年,善之花終于長出一朵嬌嫩的蓓蕾,隨著時光的流逝,這唯一的蓓蕾亦日漸飽滿。沙彌每天都充滿希望地忙碌著,夜晚在夢里都會夢見花開,看見五彩的花瓣,嗅到沁人心脾的馨香。早晨醒來,沙彌常覺鼻翼之間猶有余香。
風沙越來越大,綠色也更加稀少了,路上僅剩的幾棵小草也在一夜之間被風沙深深埋葬。寺院不能待下去了,但是善之花還在,沙彌給善之花搭了棚子,夜里就睡在棚子里,只等著花開就離去。
一天夜里,因為風暴使男孩迷路了走進了沙彌的棚子。男孩懷里抱著一只瘦弱的羊羔,已經氣若游絲,奄奄一息了。沙彌雖然心存慈悲,卻無計可施。
男孩一眼就看見被周圍暗黃的沙土襯托得越發嫩綠的善之花,他的眼睛里亮了一下,囁嚅著對沙彌說:“師父,這只羊羔,生下來就沒吃過青草……”
沙彌為難了,看看善之花,花苞已經開始慢慢綻放了,五彩之氣氤氳繚繞;再看看那只羊羔,它眼睛里的生命之火一點點黯淡下去,生命的氣息愈來愈弱。沙彌在心里大聲地對羊羔說:再等等,再堅持一下,花馬上就要開了,花開了我就可以救你了……
那個男孩“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上。
沙彌頹然地長嘆一聲:“無緣。”他閉上雙眼,緩緩伸出手握住了那兩片柔嫩的葉子,打算把它揪下來喂給羊羔。幾乎沒費什么力氣,整株花好像自己鉆出了地面,沙彌覺得自己的心好像也被誰一把拎出了胸腔……
沙彌顫抖著雙手把葉子遞到了男孩面前,就在男孩的手剛剛接住花的那一刻,善之花突然綻放。沙彌夢中見過的五彩花瓣赫然展現在他眼前,夢中無數次嗅過的清香,立刻彌漫在這個簡陋的草棚中。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佛是一種愛,一種博大的愛;佛是一種奉獻,一種無私的奉獻。修行的過程就是撒播博愛仁慈的過程,當你的心中充滿著對世間萬物的憐憫和慈愛,當你愿意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給予最需要它的生命時,你就具有了一顆真正的佛心。
奉獻源于真心的愛,奉獻是一種更偉大的愛,更高尚的愛。懂得奉獻的人是可敬的,給別人一些溫暖的陽光,也能照亮我們自己的心。給所有需要關懷的人奉獻自己的愛心,你就是天使。懂得奉獻,便參悟到了愛的真諦。
5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孤單
能為別人設想的人,也會贏得別人的友善和尊重,自己也就不會覺得孤單。
美國管理學家玫琳凱在談到人事管理時,曾說起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參加了一整天的銷售培訓,很渴望和銷售經理握握手,那位經理剛剛做了一篇激勵士氣的演講。她在隊伍里排了三個小時,最后好不容易等到她和那位經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但經理根本沒用正眼瞧她,只是從她肩膀望過去,看看隊伍還有多長,甚至根本沒有察覺到他正在與人握手。玫琳凱等了三個小時,就獲得了這樣一個接待!她覺得受到了侮辱和傷害。
她立志做一名經理,“如果有一天人們排隊來和我握手,我將對每個來到我面前的人熱情的接待——不管我自己多么疲勞!”
玫琳凱的宏愿成為了現實。她自己說道:“我很幸運,玫琳凱化妝品公司今天已經成為一家大公司,我有很多次站在長長的隊伍前,和上百位人士做長達數小時的握手,一旦我感到自己很疲勞了,我總是想起自己從前排隊和那位銷售經理握手的情形。這樣,我便立即打起精神,直視握手者的眼睛,盡可能地說些比較親切的話,也許只是幾句簡短的閑談,如‘我喜歡你的發型’或是‘你的衣裳漂亮極了’!我盡可能給予對方全然的注意,而且絕不允許其他事情來打擾我。在握手的當時,我都將對方視為最重要的人。”
玫琳凱與人握手時給予人的充分注意,正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推己及人的結果。她有過終生難忘的感覺,她親身體會過被人漠視的受傷感,她知道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重視、關照和注意,所以就將這樣充分的關注完全表現在自己的職員身上。這一做法,幫助玫琳凱融洽了公司的上下關系,調動了下屬的積極性,使玫琳凱公司發展成為擁有20萬員工的國際性大公司,她本人也成了美國企業界最成功的人士之一。
1863年7月1日到3日,美國南北戰爭中的一次極為著名的戰役——葛底斯堡戰役打響了,到了7月4日晚上,南方軍事統帥李將軍開始向南方撤退。當時烏云密布,隨即暴雨傾盆而至。李將軍帶著敗軍逃到波托馬克河邊。只見前方是高漲的河水,后方是乘勝追擊的政府軍,李將軍進退無路,陷入絕境。林肯知道這是天賜的大好良機,只要打敗李將軍的軍隊,戰爭很快就可以結束了。于是他滿懷希望地下了一道命令給米德將軍,要他立即出擊李將軍,不用通知“緊急軍事會議”。林肯不但用電報下令,并且另派專差傳信,要米德馬上行動。
米德沒有馬上行動。他完全違背了林肯的命令,先行通知“緊急軍事會議”。他遲疑不決,故意拖延時間,用盡了各種借口,拒絕攻打李將軍。最后,水退了,李將軍和軍隊越過波托馬克河,順利南逃。
林肯勃然大怒,又極端失望,他立刻給米德寫了一封信,表達了內心的極端不滿。
在寫完這封信之后,林肯望著窗外,心里想,“慢著,也許我不該這么性急。坐在安靜的白宮里發號施令容易,如果我在葛底斯堡,像米德一樣每天看見許多人在流血,聽到許多傷員哀號,也許就不會急著要攻打敵人了;如果我也像米德一樣畏縮,大概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無論如何,現在木已成舟,把這封信寄出,除了讓我覺得一時痛快之外,沒有任何別的用處。米德會為自己辯解,會反過來攻擊我,這樣一來只有使大家都不愉快,甚至損及他的前途或逼他離開軍隊”。林肯把這封信放了下來另做了處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推己及人”。學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用別人期待的方式來對待他們,就能獲得更多的朋友和融洽的人際關系。
6學會愛他人,自己才會幸福
我們都需要愛,愛別人就是菩薩,菩薩是幸福的。愛是生命里最好的養料,充滿愛的人才能擁有幸福。
一個人,只有知道愛別人的價值,才知道愛自己的原因。學會愛他人,才懂得愛自己,才會幸福。很久以前,有一個女孩兒,住在一個偏僻的鄉村里。村子里只有幾匹馬,幾朵花。當這個女孩兒提出離開村子時,別人告訴她,要長大了才行。她就一直等啊等啊,等著自己長大了,就可以離開村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女孩兒知道,在自己心里,有比馬匹、花朵、村里的人們更重要的生活。她一直在攢著錢,終于有一天,她有了足夠的錢可以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女孩兒踏上了一塊陌生的土地,驚奇地發現了許許多多從未見過的新鮮玩意兒。這里有那么多的新奇的動物和食物,有那么多陌生的聲音和臉龐,讓她應接不暇。她漫步在路上,想盡可能多地弄懂并記住她所看到的一切。
女孩兒享受著經歷新事物的快感,但漸漸發現它們和從前見過的并沒有什么大的區別。樹還是那樣的樹,花還是那樣的花,馬還是那樣的馬,只是組合起來的方式不同罷了。她漫步在路上,發現她已經弄懂并記住了這里的一切。
一天,女孩兒坐在路旁休息。她累了,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看著眼前人們來來往往。一位老禪師在她旁邊坐下。
“你不是本地人,對嗎?”老禪師問道。
“是的,”女孩兒說,“我來自一個遙遠的鄉村。”
“那么你在這兒做什么呢?”老禪師的眼睛清澈慈祥。
“我……”她欲言又止,“我不知道。”
老禪師嘆了口氣。
“老師父,這里的人擁有那么多好東西,您認為他們會為此而感到幸福嗎?”女孩兒眨眨眼睛,問道。
“因為東西幸福?不,不。”老禪師擺擺手,“只有人才會使人幸福,你只需要知道怎樣愛他人。人不是物品,人會思考、會感覺。你要告訴他們你愛他們。你要表達出來。你要說贊美的詞語。你要喜歡他們。你要懂得欣賞人們原本的樣子。你不能期望他們會為你做事,給予你更多。不過最重要的,你要讓他們也愛你。我們真是有趣的生物,人和人之間竟有著千差萬別。但是我們都有一樣共同的東西。我們都需要愛,愛別人就是菩薩。”老禪師盯著街上出神,沉思了好一陣。“這就是你需要知道的。”
女孩兒點了點頭。
“我從您這里學了很多,謝謝您。”
女孩兒回到了村里,村民們聚在村口,歡迎她。他們望著她,對著她笑。她第一次注意到他們的臉是多么友好和善良。她每天都能看見他們,但她從未真正留心過。她看到,他們是那樣地愛她。
村長問她學到了什么。
“我學會了如何愛人。”她說著,幸福的淚水在眼中閃爍。村民們點點頭:“這里有最好最好的人。”從那以后,女孩兒不再覺得她的村莊是無聊和沒意義的,她經常同村里的人們一起勞作,為大人提水解渴,和他們分享快樂和憂慮,把自己的愛都傾注于日常生活中。她覺得,村莊很美,村里的人也很可愛。原來,其實所有的地方都是一樣的,但你學會了愛,便會變得不一樣起來。愛他人,自己也會變得幸福。
“愛別人,你才會美麗,才會幸福。”一個對生活,對親人、愛人、朋友,乃至陌生人充滿愛意,生命才會充實,活著才有意義。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愛他人,就會陷入空虛之中,無幸福可言。
7與人為善,盡可能善待每一個人
為人處世,應該廣結善緣,善待每一個人,不管什么時候,都要處處為別人著想。幫助別人就是在方便自己。
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時期,一位高僧受大帥邀請赴素宴。席間,卻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肴中,有一盤菜里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打算讓大帥看到,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并且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后就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了。
宴席后高僧辭別了大帥。歸寺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父,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么把豬肉放在素菜中,我當時只是要讓大帥知道,處罰他而已。”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無論是‘有心’或‘無心’,如果剛才大帥看見了豬肉,盛怒之下把廚師槍斃或嚴重懲罰,這都不是我所愿見的,所以我寧愿把肉吃下去。”
徒弟點著頭,深深地體悟這個道理。
古人云:“邀千百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丑。”與人為善,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人,才堪稱領悟了禪的真正境界。
一天,旅行家希臣和一位朋友正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的某個山口。在跟一場暴風雪搏斗了將近3個小時之后,他們精疲力竭,又冷又餓,真想坐下來喘一口氣。但他們不敢,一旦坐下去,他們很可能會變成兩根冰棍,再也別想站起來了。因此他們只有靠不停地走動以保持體溫。
在他們的冒險生涯中,雖然不是第一次面臨生死威脅,但這一次的境遇顯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惡劣。兩個人都在想,也許應該準備得更充分一點再到這個險惡的地方來;也許根本就不應該在這個該死的季節到這個天寒地凍、荒無人煙的鬼地方來。不過,現在想什么都晚了,他們只希望在最后一絲體力用盡之前能找到有人居住的地方。
忽然,他們看見雪地上躺著一個昏迷不醒的人,半個身子已被雪掩埋。此人顯然是他們的同行者,也跟他們一樣不走運,被暴風雪打敗了。希臣頓生惻隱之心,蹲下來一檢查,發現這個人還活著,只是被凍暈了。如果將他帶到溫暖一點的地方,也許有救。希臣跟朋友商量,要不要設法帶走這個倒霉的家伙?朋友驚叫起來:“別干傻事,希臣!我們自身難保,帶上一個累贅,我們都會喪命的。”
朋友的話確有道理,希臣不禁猶豫起來……
略一猶豫之后,希臣還是決定幫助這個半死不活的人。見死不救,對希臣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他叫朋友將此人扶在他背上,朋友冷冷地說:“既然你執意要救他,那么好吧,這是你的事,跟我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