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追溯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歷程

一百年來,中國考古人在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及發展過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華文明的世界貢獻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而其中,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不僅是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也是幾代考古人孜孜以求的重大使命。在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勤奮耕耘、潛心研究下,一幅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清晰輪廓展現出來。

1.揭示了各區域文明的形成過程和中華文化基因的孕育。通過對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等地的主要遺址的考古發掘,結合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成果,表明從距今6000年左右開始,在黃河上中下游、長江上中下游和西遼河流域等地區,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精神生活日益豐富,隨著剩余財富的出現,各地區相繼開始出現社會分化和顯貴家族。距今5300年前后,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和遼河流域等區域最初的文明(古國文明)相繼形成。

在河南中部,涌現出多個面積從50萬左右到1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其中以鞏義雙槐樹遺址面積最大,其現存面積達117萬平方米。與此同時,在甘肅中部的秦安大地灣遺址也出現了1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遺址中部有一座面積為420多平方米的高等級建筑,以中軸線貫穿,前、后兩座主體建筑,東西兩側廂房對稱,左中右三門格局,開創中國古代宮殿布局的先河。雙槐樹遺址與大地灣遺址一東一西,可能分別是河南中部和陜北隴東地區兩大“古國”的都邑,上百萬平方米的巨型聚落中大規模高等級建筑所表現出的懸殊的社會分化已初具文明社會樣貌。在長江下游的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發現面積達1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分為祭祀區、居住區、墓葬區。一座大墓中有300多件隨葬品,其中有玉龍、玉龜、玉鳥和玉人等,以及幾十件玉石鉞。在遼寧西部的牛河梁遺址群,發現面積達上萬平方米、石塊砌筑的大型平臺。附近發現一座形狀奇特的建筑,里面出土有泥塑的女人像和龍、熊、猛禽的塑像,附近的一些山頭上分布著石砌的圓形祭壇和方形的大型石砌墓葬,墓內隨葬玉龍、玉鳥、玉龜、玉人、玉璧等玉器。兩地的權貴墓葬都隨葬玉器,且玉器的種類非常相似,甚至玉人手臂并攏舉于胸前的姿勢也完全相同,這當非偶然,說明當時在社會上層存在一個相互作用圈。這一情況表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中華大地各個區域文明之間曾發生過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在龍的信仰、以玉為貴等理念方面形成了共性。這些共性正是后來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說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在中國已經出現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的雛形。

2.揭示了各地文明化進程模式的差異。由于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生業基礎,距今5000年前中華大地上的各個區域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初期文明。如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史前文化以稻作農業為基礎,家畜主要是豬。從出土各種與祭祀有關的玉器和陶制品來看,該地區原始宗教色彩濃厚。黃河流域和遼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則主要種植粟和黍,黃河中下游地區還種植少量的稻和麥,飼養豬以及牛和羊。與此同時,各個區域的文明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系,逐漸形成了后來成為中華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從距今9000年前在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中發現目前年代最早的玉鐲、玉耳環和玉墜等裝飾品起,到距今8000年的以玉為美和距今5500年到4500年的以玉為貴,再到夏商周時期的以玉藏禮,最后到漢代的以玉為瑞的觀念;不晚于距今6000年前發源于中原地區的龍的信仰;以祖先崇拜作為主要的信仰對象;天人合一的思想、禮儀制度、和合思想、以民為本思想等。在距今4300年前后,由于環境變化和社會內部變化等原因,長江上中下游、黃河上游和下游、遼河流域等曾盛極一時的區域文明相繼發生衰變,而中原地區則呈現出一股持續發展、快速崛起的態勢。

同樣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區域文明,黃河中游地區的大型墓葬中隨葬品很少,且極少見玉器,沒有顯示出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沒有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制造奢華的玉器、依靠對神的祭祀權的壟斷來顯示和維持自己的權威,這里的人們比較世俗,比較務實,注重發展生產,注重通過禮制維持集團內部等級秩序,并通過結盟等形式不斷壯大力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原地區文明起源道路。中原粟黍稻麥豆五谷種植體系的齊全,在抵御自然災害方面的能力也強于其他地區,有可能還在一定范圍內治理了水患,使中原地區集團得以持續發展,加之對周邊地區先進文化的廣泛吸收,從而使得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歷史格局開始孕育。

而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和章丘城子崖遺址代表了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關鍵節點。在黃河下游的海岱地區,在距今5000年前后,呈現出文明化進程加速的情形。大汶口遺址的墓葬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分化。進入距今4300年左右的龍山時代,社會分化愈加嚴重。陶制酒器、木質棺槨等發源于海岱地區的文化因素被中原地區所吸收。

距今4300年左右,長江流域的良渚文明由于海平面上升導致地下水位上升,使得原來由低濕地沼澤開墾來的大量稻田再次淪為沼澤,農業遭受毀滅性打擊。與之相對應的是,黃河中游地區的文明化進程卻進一步發展。在晉南地區,出現了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陶寺遺址,城內興建了最早的宮城。在城南部發現觀測天象、決定時令節氣的觀象臺。在城內的公共墓地內,大型墓葬位于其中一個區域,墓中隨葬品達上百件,同時發現了反映墓主王者身份的鼉鼓、石磬、龍盤和象征軍事權力的玉石鉞;而大量普通社會成員的墓壙則不僅狹小,而且往往沒有隨葬品。可以看出當時貧富貴賤分化非常懸殊,形成了集軍事權與社會管理權于一身的王者及地位顯赫的家族,出現了早期國家,進入到邦國文明社會。陶寺城址的地理位置和時代同古史傳說中堯的分布范圍和年代恰相吻合,極有可能是堯的都城——平陽。

3.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脈絡——早期中國的形成與發展。在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了由一個方臺、一排旗桿、陶器組成的宴飲場所,這很可能是禹會諸侯與涂山盟誓的場所。正是因為中原地區的勢力集團采用了廣結盟友、壯大力量的策略,其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夏王朝建立后,形成了都城布局、宮室格局、青銅禮器、玉石禮器和陶禮器等一整套規制,其中很多內容被后來的商、周乃至其后歷代王朝承襲和發展。夏王朝后期,禮儀玉器之一的牙璋向周圍廣大地區強烈輻射,東達黃河下游的海岱地區、西至黃河上游的甘青地區、北抵黃河中游的河套地區、南到華南地區,甚至越南北部都出土了中原王朝創造的牙璋,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影響圈。商王朝時期,承襲了夏王朝的禮儀制度、青銅容器工藝技術與理念,形成了本王朝一整套的青銅和玉石禮器。商王朝與周圍廣大地區的方國保持時遠時近的關系,商王朝的禮樂制度和冶金技術向周圍地區廣泛傳播,產生了廣漢三星堆等獨具特色又與商王朝保持密切聯系的方國文明。西周王朝建立后,通過分封制將周王至親和重臣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成為拱衛西周王朝的屏障,有效鞏固了中原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綜上所述,百年中國考古學,特別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實施,把中華文明的產生時間提前到距今5000多年,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論證為可信的歷史;追溯了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過程、揭示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展現了各地區文明起源、發展的歷史場景,為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資料和證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澧县| 南雄市| 施甸县| 夏邑县| 昌图县| 乳山市| 绥中县| 元谋县| 石屏县| 安远县| 和林格尔县| 卓尼县| 碌曲县| 武义县| 澄江县| 凤城市| 金乡县| 平凉市| 临江市| 邹城市| 岳西县| 合江县| 拉萨市| 孙吴县| 融水| 宜昌市| 冀州市| 辛集市| 东乌| 永修县| 北辰区| 临颍县| 体育| 大姚县| 富锦市| 宝丰县| 长兴县| 黄梅县| 叙永县| 上思县| 吴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