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莫嫌此地風波惡,處處風波處處愁。

——《題畫詩》

弘治十二年(1499)新年剛過,天氣晴朗而清冷,蘇州城外的山野上還有著積雪,尤其鄧尉山香雪海,漫山遍野,梅花似雪,與地上的積雪相映,暗香浮動,顯得十分清幽。唐伯虎與蘇州大多數的舉子都擇吉日動身進京了。

京師的會試定在三月,在禮部舉行,又稱禮闈或春闈,逢辰、戍、丑、未年為正科,若鄉試有恩科,則次年亦舉行會試,稱為會試恩科。弘治十二年歲在己未,正是會試正科。參加會試的必須是各省的舉人,會試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被錄取的貢士則可在同年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錄取分三甲:一甲取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這就是科舉時代封建士子的最高榮耀了。行前,躊躇滿志的唐伯虎潑墨流丹,畫了一幅《杏花圖》。因為會試在春天,杏花又稱及第花,唐代鄭谷《曲江紅杏》就有句云:“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風及第花?!辈⑦€在畫上題了五絕一首:

秋月攀仙桂,春風看杏花。

一朝欣得意,聯步上京華。

首句寫去年秋天的鄉試勝利,第二句寫今春的會試,三、四句寄托了自己科舉登第的希望。讀來使人聯想孟郊的《登科后》的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迸f時文人多有“試筆”的習慣,也就是圖個吉利的意思??磥黹_端是不錯的。由于梁儲的推薦,唐寅聲名鵲起,這年會試的總裁(即主考官)恰好是賞識他的程敏政,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當時的文壇領袖李東陽更是愛才如命,對他青眼有加。程敏政、李東陽以及其他禮部官員都已議論好要讓唐伯虎成為本科會元,為此科增光。更大的榮耀在等待著他。

明朝時從蘇州到北京是坐船由大運河北上,折入衛河、白河,約一千多里水路到達北京。蘇州地區是才子之鄉,多苦學之士,舉子也不少,這年赴京趕考的如都穆、徐經等都是伯虎的好朋友。為了節約開支,舉子們往往兩個人合雇一船,艙內圖書鋪疊,二人對臥,談詩論文。在赴考時期,運河里到處可見這種小舟,或首尾銜接,或兩舟伴行,單調的咿呀櫓聲應和著艙內抑揚頓挫的吟哦聲,悠悠水路,竟月不輟。應徐經之邀,伯虎與他同舟赴考。

徐經是江陰人,他的曾孫就是后來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游記文情并茂的赫赫大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是豪俠之士,其實也是繼承了乃祖家風。徐經擁田萬畝,富甲江南,兼之豪宕不羈,性格外向,喜歡結識朋友,在蘇州時就與唐伯虎友善。時間回溯到四年前,當時徐經是國子監的太學生,他也參加了弘治八年(1495)乙卯歲的南京鄉試,因他家資殷厚,本人又出手大方,竟然買通考官,得到了試題的有關內容。徐經素來佩服唐伯虎,又同是歌筵詩酒的朋友,就將自己已打通了考官關節的事及試題的有關內容告訴伯虎,請教做法。后來果然得中第四十一名,事后當然非常感激唐伯虎。三年后,唐伯虎參加弘治十一年戊午歲的鄉試,并且高中解元,徐經對伯虎更加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都取得了參加弘治十二年禮部會試的資格。因此,這年春天赴京會試,徐經熱情地邀請伯虎同舟而行,一路上更是整治菜肴,殷勤相待。

到了北京后,徐、唐兩人又一同找客棧住下,來往更是密切。當然,伯虎文譽正盛,京師吏紳與各省舉子爭相拜訪筵請,車馬常常使客棧所在的街巷都擁擠堵塞了。徐經特別恭維伯虎,為了給伯虎“擺譜”,特地要自己隨身所帶的幾個小僮跟隨伯虎外出,前后服侍。臨近考試時,徐經仗著有錢,故技重施,收買了會試總裁程敏政的家人,弄到了試題。他又請唐伯虎代他起草。唐伯虎當然也知道這些題目來路不明,但一則試前做模擬卷子是常見的準備功課,舉子們大都根據前輩的揣測命題演習撰寫,以期幸中;二則認為自己才高,取會元易如反掌,為人代草試卷不過是小菜一碟;三則好友之托,不好意思推辭,所以就替徐經做了。會試進場,試題出來,果然是徐經所出示請代做的題目,伯虎又好笑又好氣,只是覺得錢能通神信矣,科場之弊大矣,如此而已。試后,胸無城府、不諳世故的伯虎在與都穆聊天時,就將此事作為怪事笑談告訴了都穆。

都穆字元敬,是吳縣人。他是一個著名的苦學之士,兼之為人聰明,早年與祝枝山一起提倡古文,弘治十二年中進士,后來官做到太仆少卿。據說每到雨猛風急的深夜,誰家如果燈燭熄滅了,又有急事,到處尋討不到火種,這時別人一定會提醒:“南濠都少卿家有碗讀書燈!”去叩門討火,都穆果然還在讀書,可見他一生勤奮治學,到老不疲。平心而論,都穆并不是一個壞人。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伯虎泄露的捉刀秘密,都穆深深地記在心上,并且萌發了一個陷構伯虎的惡念。惡念產生的思想基礎當然是嫉妒心。原來都穆長伯虎十一歲,當他與祝枝山一起倡導古文辭時,伯虎還只是個十來歲的毛頭小伙子。就學古文辭而言,他對于伯虎是介于師友之間的。后來,伯虎脫穎而出,名氣日盛,去年又一舉摘下江南解元桂冠。作為好友的都穆是個熱衷于功名的人,心緒又怎么能夠平靜呢?他隱約地感覺到,唐伯虎所泄露的事情足足可以斷送唐的功名,使自己競爭功名的路上少一個強勁的對手。

對于考試完畢的舉子來說,等待放榜的日子是空閑的。他們或覓親訪友,或結伴冶游,或干謁有司,為日后的仕途搞好關系。有一天,都穆拜訪馬侍郎,給事中華昶也在,馬侍郎就留兩人小飲。這時,恰好禮部一位官員來造訪馬,馬侍郎迎他到客廳談話,兩人談到會試這一熱門話題,那位官員說:“江南才子唐寅又將得到第一名了!”這些話都被隔壁飲酒的都穆聽在耳里。不一會兒,那位官員告辭而去,馬侍郎進內房與都、華繼續飲酒,談起唐伯虎將中會元之事,顯得很為朝廷得人而高興,這就無異于給都穆心中的嫉妒之火倒上了一杯油,呼啦啦的火焰忽地騰起,燒掉了友誼,也燒扭了正直的人格。于是,都穆便有意將徐經買到了考題、唐寅代為捉刀之事透露給馬侍郎和給事中華昶。敏感的時間、敏感的事件,又遭遇敏感的人物,這樣,消息不脛而走,兩三天內全城皆知了。

明代的給事中即給諫,掌抄發章疏、稽察違誤,彈劾科場舞弊正是分內事,華昶當然就上奏皇帝。孝宗覽章大怒,馬上命令程敏政停止閱卷,除去會試總裁職務,又令錦衣衛把徐經、唐寅等抓來。為防止舞弊,那一年凡程敏政錄取的前幾名進士都予以除名,將后面的依次遞補上來。

錦衣衛即錦衣親軍都指揮司,是明朝黑暗特務政治的特產,它原為護衛皇宮的親軍,后為加強專制統治,特令兼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權力。它直接取旨,專司偵查緝捕要犯,權力常常僭越,用刑尤為殘酷,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有所謂全刑,即讓犯人備受械、鐐、棍、拶、夾棍五種酷刑,還有枷、斷脊、墮指、刺心,甚至煮瀝青剝人皮。犯人在獄中三天兩日就受一次拷打,一個個血肉潰爛,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凄厲呼號,令人毛骨悚然。徐經、唐伯虎被抓到錦衣衛,境遇可想而知。用伯虎自己的話來說:“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詔獄。身貫三木,卒吏如虎,舉頭搶地,涕泗橫集。而后昆山焚如,玉石皆毀;下流難處,眾惡所歸?!?span id="omnh4k4" class="kaiti">(《與文徵明書》)尊嚴掃地,受盡了皮肉之苦,對于徐經,也可以說是活該,而對于唐伯虎,則真正是冤哉枉也!一個“豐姿楚楚玉同溫”的錦繡才子,一下子從得意的高峰跌入失意的深淵,痛苦、悔恨、委屈、懼怕,輪番襲擊,使他如脫胎換骨,痛不欲生。這場筆墨之禍、口舌之災不僅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道路,而且對他的人生信仰也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若干年后,他曾寫有小曲《對玉環帶清江引·嘆世詞》,可視為對自己思想的檢討:

禮拜彌陀,也難憑信他;懼怕閻羅,也難回避他。枉自苦奔波,回頭才是可:口似懸河,也須牢閉呵!手似揮戈,也須牢袖呵!越不聰明越快活,省了些閑災禍。家私那用多?官爵何須大?我笑別人人笑我。

小曲明白如話,是過來人言語,至今仍能引起失意者的反響。

唐、徐陷入錦衣衛,經過審訊,也已弄清了事情原委。六部中不乏惜才愛才的人,如李東陽等還位居首輔,他們得知事件真相后即多方營救。最后,朝廷的判決是取消唐寅名籍,并永世剝奪了他參加科舉的資格。釋放后,可發往浙江為吏。

這自然是“虎口余生”,是給予出路的“寬大處理”。依照明朝的制度,從督、撫到州、縣官府衙門有所謂“三班六房”。三班指快、壯、皂,承擔雜役。六房指吏、戶、禮、兵、刑、工等部門辦理具體事務的書吏。有司派遣伯虎的,就是六房之屬。這在生活上當然是“給出路”,但對于一個名聞天下的江南解元來說,卻不啻奇恥大辱。唐伯虎懷著無限憤慨的心情,拒絕了這一被他認為有辱自己身份的差使,堅決表示“歲月不久,人命飛霜,何能自戮塵中,屈身低眉以竊衣食?”“士也可殺,不能再辱!”

伯虎向往著溫暖柔軟的姑蘇,向往著寒山寺悠揚的晚鐘,香雪海遍野的梅林,館娃宮精美的亭榭,虎丘山入云的塔影;他系念著繼室的含情脈脈的眼睛,他渴望著與弟弟子重對床夜雨,他回憶起與祝枝山、文徵明、張夢晉等好友無拘無束的畫畫、寫詩、浪游、縱飲……一句話,他要回家去。

然而,在姑蘇,等待著這位十磨九難、虎口余生的江南才子的,又是什么樣的命運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阳县| 汉寿县| 永德县| 华蓥市| 龙江县| 孟州市| 伊宁市| 图们市| 佛冈县| 永登县| 江山市| 临清市| 崇左市| 台前县| 周宁县| 洪江市| 安化县| 宁都县| 铁岭县| 繁峙县| 临泽县| 南岸区| 龙里县| 彭山县| 宁波市| 内乡县| 句容市| 八宿县| 罗田县| 浮山县| 永川市| 长春市| 普定县| 双桥区| 虎林市| 祁连县| 仙游县| 同心县| 新巴尔虎左旗| 涟水县| 西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