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代女性農民工城市適應性研究
- 李艷春
- 4555字
- 2022-05-30 11:08:55
3.2 遷移動因
“社會學家主要關心的不是動機而是客觀的結果”(瑪格麗特,1989:31)。然而,在筆者看來,動機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動。只有充分了解行動者的主觀動機,才可能對客觀結果給予充分的解釋。農民工的外出動機與其適應城市生活的過程息息相關,遷移動因是本書展開以下諸多研究的根本前提。國內學者關于遷移動因提出農村勞動力剩余說(宋林飛,1995)、普遍貧困化說(孫立平,2001)、向往城市生活說(王春光,2001)等。國內外還有研究和理論表明,女性和男性一樣,由于不同區域間經濟以及非經濟機會差異而遷移(Lewis,1954;Todaro,1985,轉引自 Canfei and Patricia,2003:1221),個體之所以外出打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里能夠獲得更高的經濟回報和更明朗的個人發展前景。在京農民工群體的遷移動因也是這樣嗎?
本書針對“外出打工原因”的調查結果如表3-2所示。可知,女性農民工外出打工的前三項原因及數量比例分別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29.8%)、為了掙錢(26.4%)、出去增長見識(21.6%)。而對于男性農民工而言,外出打工的第一原因同女性不同,女性外出是為了自己的發展,而男性外出則是為了賺錢,有近三成比例(29.1%)的男性農民工出于經濟原因而外出打工,27.7%的男性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外出打工,比例位居第二,18.3%的男性農民工出去是為了增長見識。
表3-2 外出打工原因

表3-2 外出打工原因-續表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外出打工的原因存在一定差異。女性的首要原因是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其次才是賺錢;男性正好與女性相反,首要原因是賺錢,其次才是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即女性視個人發展為第一要務,而男性的第一要務是賺錢養家。另外,女性因“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城市的生活條件更好”“出去增長見識”而外出打工的比例分別比男性高出2.1、0.9和3.3個百分點。這些數字表明,城市吸引力對于農村女性勞動力的影響更大,女性勞動力更容易被城市的生活所吸引。可以這樣認為,年輕女性離開農村的迫切愿望,遠不是貧困或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等所能解釋的,同男性相比,都市生活對女性的吸引力更大。
從本數據可見,勞動力是否遷移與流動的因素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即勞動力流動具有性別選擇性。由于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主要特點是短期鐘擺式流動,這種短期鐘擺式流動具有非隨機性,即影響男性流動的某些因素對于女性來說可能并不重要(Yang,1999,轉引自姚先國,2009)。正如有學者分析認為,對于男人來說,勞動力移民主要是針對社會層面因素做出的一種回應,幾乎不存在個人或家庭方面的預測能力。相比之下,對于女性來說,勞動力流動主要是由個體特征來決定的,宏觀上的社會層面因素不如個體性因素那么重要(Yang & Guo,1999:929;He & Gober,2003:1223)。
現在將農民工外出打工的原因按照“推”與“拉”的方向進行如下分類,將“務農太辛苦”“在家沒事可干”“不愿過農民的生活”“別人都外出務工”四類歸類為“推”的因素;將“為了掙錢”“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城市的生活條件更好”“出去增長見識”四類歸類為“拉”的因素。結果表明,女性農民工中,因“推”的因素而外出打工的占13.9%,86.1%的女性農民工由于“拉”的因素而決定外出。男性農民工中,由于“推”的因素而外出的占17.5%,82.5%的人受到“拉”的因素而外出。可見,無論是對于女性農民工還是男性農民工而言,城市“拉”的作用遠遠大于農村“推”的作用。而且,“拉”的因素對于女性的影響高出男性3.6個百分點,“拉”的作用對于女性的影響大于男性。從中我們似乎能夠發現這樣一種趨勢,即盡管女性通常能夠在農村安分守己地工作,勤勞耕耘,但是同男性相比,女性更加向往城鎮生活,更能夠被城市生活所吸引。
再來看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關于外出打工的動因,可以大概歸為兩類,賺錢是首要原因。朱考金(2003)的研究表明,農民工來南京打工“以掙到更多的錢”為目的的占被調查對象的66.3%;李強(2003)的研究認為,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核心驅動力是在城市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王東平(2010:48~49)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男性農民工還是女性農民工,均把“城里賺錢多”作為外出務工的首選理由,比例分別為39.8%和28.9%。“看看外面的世界、開闊一下視野、學點東西”是位列第二的原因,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分別為30.7%和27.5%。
另一類是開闊眼界、見世面。有學者對煙臺打工妹的調查表明,外出打工動因位列前三位的分別是:見世面(40.4%)、跟風隨大流(22.9%)、自己攢嫁妝(15.2%),而賺錢只是位列第四(林青,2009:17)。還有結果表明,20 世紀90年代以后,除第一位的經濟動因之外,農民工外出的心理因素變得重要起來,“外出見世面”作為進城原因的比例在兩次調查中都超過50%(李強,2003)。
再來看針對北京外來人口的調查。有學者根據2006年“北京市1‰流動人口調查”數據分析北京市流動人口離開老家外出流動的原因(翟振武等,2007:34)。結果表明,“為了掙更多的錢”是流動人口從老家出來的最主要原因(38.8%);因為“老家太窮”而外出的流動人口比例為22.8%;為了“掙口飯吃”的流動人口占9.5%。可見,這些流動人口從老家出來的原因以經濟因素為主,即這些人主要是在農村經濟收入低下等“推力”因素的作用下離開老家的,屬于典型的“生存型”流動人口。
再來看國外的相關研究結果。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系的三位學者發表研究指出,男性更可能因為個人經濟回報與發展等“利己”動機而出外打工,而女性更可能因為幫助家庭等“利他”原因而選擇離開故土。[1]
有研究者使用近年中國農村教育研究數據——甘肅兒童與家庭調查(GSCF)數據進行分析。該調查組從2000年起開始追蹤甘肅省20個縣的2000名農村兒童,分別在2000年、2004年、2007年及2009年進行4輪數據收集。截至2009年,受訪者年齡為18~21歲,其中大約一半的人已經外出打工。研究者把促使農村年輕人外出打工的因素分為三類:個人經濟動機、利他主義動機(即支援家庭),以及與經濟無關的個人發展動機。研究發現,在控制其他變量之后,男性打工者比女性打工者更可能將個人經濟回報列為首要動機,而在“為家庭成員支付醫療費用”這一利他動機上,男性與女性的選擇較為接近。但是,女性比男性更可能將“為家庭成員支付學費”作為首要動機。此外,家中若有姐姐,那么受訪者將學費列為首要動機的可能性會降低。大部分打工者都十分重視超出直接經濟回報的“個人發展與提升”,但男性比女性更加強調這一點。研究者指出,盡管年輕打工者中性別比例看似平衡,但男性與女性很可能是出于不同的原因而選擇離開家鄉。相比之下,女性的利他主義動機更為強烈,而男性在經濟與非經濟方面的利己動機更為強烈。此外,打工者希望獲得的并不僅僅是經濟回報(Chiang,Hannum,& Kao,2015)。
根據以上諸多學者針對不同地域流動人口進行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經濟因素是驅動農民工外出的一個主因,但并非第一主因,至少對在京女性農民工來說不是如此。事實上,我們知道,中國“三農”問題的實質是貧困問題。對于外出打工者來說,“賺錢”“幫助家里”等肯定是促使其外出打工的重要原因,這是很常見的動機。在京新生代女性農民工的確受到經濟因素的驅使,但是這并非其最主要的動因。在多樣性的外出動機中,為了自身發展才是該群體外出的首要原因——對城市生活的渴望、發展自己、開闊視野、鍛煉獨立能力等對其有更大的吸引力。
中國有很多充滿經濟活力與生活魅力的城市,農民工外出打工也可以有很多選擇之地,這些外來者為何選擇來北京呢?在分析農民工外出打工的原因之后,再來分析他們為什么選擇北京作為打工地點。針對“來北京打工的原因”,調查結果見表3-3。從中可見,女性農民工來北京的主要原因中位列前三的分別是:“北京機會多”“個人能見大世面”“北京有親戚”,比例分別是25.2%、14.0%、13.3%。相比較而言,男性農民工來北京的主要原因中位列前三位的分別是:“北京機會多”“個人能見大世面”“北京是首都”,比例分別是23.9%、15.5%、13.8%。另一方面,分別只有8.6%和11.3%的女性農民工和男性農民工將“北京比別的地方容易掙錢、掙錢多”作為其來京打工的原因。以上數字再次表明,同男性相比,女性農民工來京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較小。
表3-3 來北京打工的原因

從表3-3中還可以看出,除了機會多與個人能見大世面之外,女性來北京的另一個原因是北京有親戚(13.3%),男性的另一個原因是北京是首都(13.8%)。這表明,女性和男性選擇北京作為工作生活目的地的原因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差異。女性由于北京有依靠才選擇來到這里,可見女性的依賴性更大,而男性則更具獨立精神,更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闖一闖、看一看。
再來看其他學者對女性農民工到北京打工的動機研究。40.4%的女性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想見世面;28.8%的女性認為農村沒有發展機會,外出是為了尋求個人發展;而選擇掙錢養家的占到全部女性的 9.6%(劉鴻諭,2013:10)。
從以上分析可知,“北京有親戚”是女性進城的主要途徑之一,但不是男性進城的主要途徑。這一結論與其他學者研究結果一致,“社會親情網絡”在女性進城途徑中占據主要位置(程名望、史清華,2006)。正如有學者的研究表明,女性外出打工的特點是:她們很少獨自一人單槍匹馬來到城市,通常是因為已經有親戚或朋友在流入地打工,她們來到城市后一般都有住所,工作也有著落。許多人在遷移之前就已經找到工作(Meng,1998)。當她們到達目的地之后,可以從親朋和老鄉處短期住宿,從而確保個體的人身安全。如果大城市里沒有親戚或朋友,她們會三五成群地與同村姐妹或同學一起來到城市。也就是說,女性在來城市之前就有了比較強的家庭和親朋網絡,這使她們更容易克服到來初期的不適應(周瑩潔,2008)。這表明,農村女性對社會關系的依賴比男性更強,她們多從親戚、朋友和老鄉處獲取就業和市場信息。而男性對親戚、鄰居等社會網絡的依賴較弱,他們更愿意依靠自己的能力到城鎮去打拼。
從國際上看,女性移民的原因各不相同。Hsia Diner(1983)以19世紀的愛爾蘭移民婦女為研究對象,專注對女性的流動遷移原因和后果的研究。當時整個歐洲正在經歷從農業封建社會到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貧窮、沒有土地、社會和經濟混亂由于19世紀40年代末的大饑荒而更加嚴重,再加上單一的繼承制和單嫁妝體系,愛爾蘭未婚和晚婚家庭日漸增多。來到美國的移民中,超過一半是愛爾蘭婦女,世紀遷移基本上成為女性的群眾運動。Hsia Diner(1983:4)的研究表明,遷移的根本原因是愛爾蘭的社會和經濟條件——愛爾蘭對女性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女性很少有結婚或就業的機會,許多人不得不背離她們出生的土地。因此,不只是饑荒和貧困,而有杰克遜(1984:1007-8)所謂的“土地-家庭-婚姻環環相扣的關系”促使婦女遷移(轉引自Pedraza,1991:312)。
還有學者的研究表明,年輕單身女性具有利他主義精神,她們到海外工作的動機主要是支持她們的家庭。在菲律賓,延展性的親屬關系十分盛行,因此年輕女性不僅愿意支持其父母和弟妹,還有她們的侄子、侄女和祖父母。然而,同已婚女性相比,年輕菲律賓人移民的部分原因是掙錢供養自己的未來。在斯里蘭卡,年輕單身女性遷移的目的是幫助她們的家庭成員。在當地嫁妝是女性全家一個較大的財政負擔。因此,女性往往希望自己能夠賺到一大筆錢(Oishi,2002)。
由此可見,在京女性農民工外出的動機不僅與在京男性農民工不同,而且與其他城市的女性農民工也相異,同國外女性更是有別。正如人口遷移理論所論述的那樣,遷移者在遷移過程中遇到不同程度的引力和阻力,不同人群對此做出不同的反應,個體特征對于其是否決定遷移以及遷移地點的選擇都會有不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