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容性增長的理論演進
- 武鵬
- 2809字
- 2022-05-27 18:24:36
第三節 主要內容及結構安排
本書試圖從理論演進角度對包容性增長的理論發展脈絡進行梳理,分析包容性增長的理論基礎和現實背景,通過對包容性增長的理論內涵的研究,把握包容性增長的實質和政策指向。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現行增長模式的包容性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第一章,導論。介紹選題的背景及研究意義、研究內容和結構安排、重點和難點等問題。
第二章,經濟增長、貧困和不平等的理論演進。這一部分首先討論了經濟增長內涵的演變和經濟增長的特征,簡要分析了經濟增長與福利水平增進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概括說明了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討論了經濟增長進程中的收入不平等問題。其次,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梳理,分析闡明貧困的含義,進而說明了度量不平等的不同指標。通過分析說明人際相異性是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包括個人所處環境的差別和個人技能的差別(如教育、身體健康程度等)。最后,分析說明基于一定道德判斷和價值立場的社會選擇如何影響貧困和不平等問題的解決。
第三章,從不平等到實質自由,多元價值觀的相容性。這一部分基于對貧困和不平等的分析,論證說明平等這一價值取向如何從收入領域向能力領域再到自由領域拓展,分析不同領域平等的實質內涵。分析評價了功利主義、契約主義和古典自由主義這三種價值觀,通過評述不同價值觀關于平等的觀點,分析說明阿馬蒂亞·森提出的發展觀對各種價值觀的整合。包容性增長吸收了森的發展觀的內容,其在關注經濟增長的同時對平等問題的關注,及其對解決不平等問題的價值觀都凸顯了包容性增長是一種符合社會道德取向的社會選擇。
第四章,公平、效率與可行能力。這一部分通過對效率和公平的概念及實現條件的梳理,從理論發展視角深入分析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從公平與效率交替的視角,描述了中國自1978年市場經濟改革以來兩者關系的演變,以及社會價值判斷的變化。基于此,為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協調,不斷深化市場經濟改革和優化資源配置是重要的途徑。中國可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經濟效率觀念、完善收入分配、建立統一的城市勞動力市場、建立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及風險防范體系等改革措施,協調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第五章,包容性增長視角下的教育機會均等。在包容性增長視角下,個人可行能力的拓展能協調公平與效率,而個人可行能力拓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機會。要拓展社會各階層人群的可行能力,在實現效率的同時兼顧公平,爭取機會均等就成為一種合理的選擇。本章重點研究機會均等中的教育機會均等的含義、實現條件和教育機會均等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機會均等的含義和構成要素,指明機會均等包括參與經濟增長的機會均等和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機會均等;二是教育機會均等的含義和實現條件,及關于教育機會均等的爭議;三是基于教育與人力資本、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聯系的分析,闡明教育機會均等對推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第六章,中國經濟增長的包容性實現程度和政策指向。這一部分首先基于包容性增長框架下對機會均等的界定和內涵,分析了機會均等的構成要素和實現條件,闡明包容性增長模式下機會均等的核心是參與經濟增長的機會均等和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機會均等。其次,通過回顧國內外學者評價包容性增長實現程度的方法,結合前文對包容性增長內涵和理論脈絡的分析,采用建立綜合指標體系的方法構建包容性增長指數,通過計算包容性增長指數來衡量包容性增長的實現程度。基于中國包容性指數的測算,對1990~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包容性實現程度進行分析,描述包容性增長指數變化的具體特征,進而闡明包容性增長實現的制約因素。最后,在前文對包容性增長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包容狀況,闡述中國實現包容性增長的政策指向。這些政策主要包括:(1)對增長價值觀的重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有效、可持續的經濟增長;(2)構建促進權利平等的制度安排,推進權利平等。
[1] 在不考慮收入分配方式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率如果高于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人均收入水平就會提高,收入的增加會使居民有能力消費更多的物質產品和服務,大部分人的福利水平就會得到提升。
[2] Kuznets 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1-28.
[3] 依據“庫茲涅茨曲線”的基尼系數變化趨勢,當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后,伴隨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收入差距會趨于縮小,不平等程度會得到改善。
[4] 收入差距可以用基尼系數衡量,基尼系數在0.2~0.35之間通常被認為是適度的不平等。
[5] 陸銘、陳釗、萬廣華:《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國的收入差距、投資、教育和增長的相互影響》,《經濟研究》2006年第12期。
[6] 李剛:《“包容性增長”的學源基礎、理論框架及其政策指向》,《經濟學家》2011年第7期。
[7] 陸銘、陳釗、萬廣華:《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國的收入差距、投資、教育和增長的相互影響》,《經濟研究》2006年第12期。
[8] 世界銀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課題組:《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社會》,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第3頁。
[9] 李剛:《“包容性增長”的學源基礎、理論框架及其政策指向》,《經濟學家》2011年第7期。
[10] 李實、李婷:《庫茲涅茨假說可以解釋中國的收入差距變化嗎》,《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年第3期。
[11] 李剛:《“包容性增長”的學源基礎、理論框架及其政策指向》,《經濟學家》2011年第7期。
[12] 李剛:《“包容性增長”的學源基礎、理論框架及其政策指向》,《經濟學家》2011年第7期。
[13]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1、2013)。
[14] 第一分析時期:185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至2008年;第二分析時期,二戰后1950年至2008年,世界經濟經歷快速發展的時期;第三分析時期,1990年至2008年,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簽署開始,人類社會重點關注CO2排放的階段。
[15] 基于《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計算,2000~2013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中化石能源的消費占比一直在90%以上。
[16] 朱江玲、岳超、王少鵬等:《1850~2008年中國及世界主要國家的碳排放——碳排放與社會發展Ⅰ》,《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第4期。
[17] 奧雷利奧·佩西:《未來的一百頁:羅馬俱樂部總裁的報告》,中國展望出版社,1984,第65頁。
[18]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數據庫,單位為現價美元。
[19] 張平、陳昌兵、劉霞輝:《中國可持續增長的機制:證據、理論和政策》,《經濟研究》2008年第10期。
[20]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1960~2013。
[21] 王小林:《貧困測量:理論與方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第34頁。
[22]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1960~2013。
[23] 杜志雄、肖衛東、詹琳:《包容性增長理論的脈絡、要義與政策內涵》,《中國農村經濟》2010年第11期。
[24] 包容性增長定義的類型劃分依據杜志雄等(2010)的觀點,見杜志雄、肖衛東、詹琳《包容性增長理論的脈絡、要義與政策內涵》,《中國農村經濟》2010年第11期。
[25] Ali I,Son H H. Measuring Inclusive Growth.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2007,24(1):11.
[26] McKinley T. Inclusive Growth Criteria and Indicators:an Inclusive Growth Index for Diagnosis of Country Progres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Working paper,2010 (14).
[27] 這6個國家是孟加拉國、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烏茲別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