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藝術表演行業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檢視研究

——以國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實驗基地藝術表演團體為例

陳庚 唐培 潘煒[1]

摘要:藝術表演行業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主體。在藝術表演團體“五個一批”改革完成后,對藝術表演團體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效果如何,要進行審慎檢視,以優化下一階段我國藝術表演團體的改革路徑。本文以武漢大學國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實驗基地中的8家藝術表演團體為中心,分析藝術表演行業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檢視和評價近年來藝術表演團體改革發展的效應。

關鍵詞:藝術表演團體 公共文化服務 藝術表演行業 改革

藝術表演行業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主體。改革開放以來,藝術表演行業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體制改革過程。2012年,“轉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銷一批、劃轉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目標全面完成,我國藝術表演行業在內部結構、行業布局和功能定位上發生了真正意義上的變革。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藝術表演行業將走向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新階段。藝術表演行業改革的效能如何?是否創造了有利于藝術表演行業發展的良好政策和市場環境?是否有效釋放了藝術生產力?是否在面向市場、面向群眾方面取得良好的效益?對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審慎研究。我們以武漢大學國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實驗基地的8家藝術表演團體為中心,對我國藝術表演行業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進行了評價,提出了藝術表演行業改革的政策路徑。

一 我國藝術表演行業政策變遷與行業現狀

(一)我國藝術表演行業政策變遷

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的整體框架下,我國藝術表演行業步入了全面改革和轉型發展的新階段。中央和地方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對藝術表演行業進行布局調整、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三十多年的政策變遷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計劃體制內調整階段(1978~1992年)

計劃體制內調整階段是指在原有計劃體制內,對藝術表演行業的布局結構進行調整,并對其經營機制進行小范圍的改革創新。在經營機制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為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推行和完善等。這一時期出臺的一系列文件和具體改革措施(詳見表1)。

表1 藝術表演行業體制改革目標和內容變化

2.市場導向型改革階段(1993~2002年)

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藝術表演行業改革開始依循市場化的思路展開。市場化目標導致了院團改革力量的位移,改革力量轉變為藝術表演團體自身。這一時期,國家在1993年、1994年、1997年陸續頒布了3個深化藝術表演團體改革的文件,強調了以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為目標進行布局結構調整、人事改革、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院團發展等改革思路(詳見表2)。官方文件進一步突出了市場化改革的思路,市場化的改革目標不斷明晰。

表2 藝術表演團體改革的過渡階段

3.全面分類改革階段(2003~2012年)

前期市場化的探索為這一階段的藝術表演團體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3年,文化體制試點改革工作實施,藝術表演團體也開始實行新的改革目標模式。改革的內容主要是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藝術表演團體、實行“五個一批”改革、繼續推進內部經營管理體制創新(詳見表3)。

表3 藝術表演團體改革的市場化導向階段

續表

4.后改革階段(2013年至今)

到2012年年底,以“五個一批”改革為目標的藝術表演團體改革基本完成,藝術表演行業進入后改革發展階段。2013年,文化部等部門頒布了《關于支持轉企改制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推進轉企改制的藝術表演團體開拓市場發展路徑,而保留事業性質的藝術表演團體主要承擔藝術表演公共服務的職能。

(二)我國藝術表演行業發展的現狀

經過30多年改革變遷,我國藝術表演行業已經呈現不同于改革開放初期的新局面,藝術表演團布局結構得到有效調整、內部經營管理體制得到明顯改善、民營文藝團體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實施“五個一批”改革以來,我國藝術表演團體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截至2012年,承擔改革任務的2102家藝術表演團體,基本全部完成“五個一批”改革任務。全國保留了部分事業性質的藝術表演團體,部分藝術表演團體被撤銷和劃轉。

事業性質藝術表演團體的規模和布局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后,主要指標明顯下降。2014年,全國執行事業會計制度的藝術表演團體僅有1581家,演出場次29萬場,觀眾人次24448萬人次。在經費收支方面,藝術表演團體仍舊保持平穩增長。2014年,總收入1134136萬元,財政撥款882596萬元,總支出1119748萬元,在機構數量減少的情況下,比上年仍有較大幅度增長(見表4)。在經費自給率方面,由于進行了分類改革,執行事業會計制度的院團主要偏向于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對國家財政經費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經費自給率進一步降低,2013年為23.2%。盡管事業性質的藝術表演團體數量不斷減少,演出場次和觀眾人次均在降低,但從效益來看,改革后的院團效益明顯提升。團均演出場次從2005年的159場上升為2014年的183場,團均總收入從2005年的202萬元上升至2014年的717萬元,場均演出收入也從2005年的2315元上升為2014年的4295元。

表4 改革開放以來文化部執行事業會計制度的藝術表演團體發展基本情況

另外,經過改革后,民營藝術表演團體發展迅速,演出市場國有和民營的二元主體格局基本形成。1988年,浙江已有民間職業劇團和業余劇團776個,已超過國有藝術表演團體數量。1998年,全國國辦劇團和集體劇團的總數為2640余個,民間職業劇團總數為2952個,已超過國有性質的藝術表演團體數。[2]在21世紀鼓勵民營藝術表演團體發展、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藝術表演行業的政策激勵下,民營院團獲得進一步發展。以廣東省為例,全省有專業劇團119個,從業人員8000多名,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而民營劇團則有2300多個,從業人員30萬人以上,主要活躍于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3]

同時,在改革的驅動下,藝術表演市場出現了旅游演出、實景演出、聯盟式經營等新業態。隨著旅游業的日益發展,依托旅游市場的藝術演出成為旅游消費的重要內容,并由此出現了《印象劉三姐》《長恨歌》等大量實景演出項目。劇院聯盟則是近年來演出市場興起的一種新的經營模式,主要采取連鎖、結盟等方式共享劇目等演藝資源,降低演出成本。

二 基于國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實驗基地藝術表演團體的發展效果檢驗

在國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實驗基地中,共有湖北省京劇院、湖北省黃梅戲劇院、湖北實驗花鼓戲劇院、湖北長陽民族歌舞團、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高密市藝術劇院、周至縣劇團、漢中市歌舞劇團等10余家藝術表演機構。本文對獲得較為完整數據的8家藝術表演團體進行分析。

(一)實驗基地藝術表演團體基本情況

在實驗基地中,2014年,8家藝術表演團體總計從業人員799人,團均99.9人。其中,湖北省京劇院人數最多,共計175人。8家藝術表演團體的編制數為663人,總計超編136人,在編人員與聘用人員比例約為2∶1。在學歷結構上,高級職稱占16%,中級職稱占26.9%,初級職稱占28%,無職稱人數占29%。其中,藝術表演團體層級越高,其高級職稱人數越多,如湖北省京劇院。在學歷結構上,實驗基地藝術表演團體學歷普遍偏低,本科學歷僅占7.3%,專科學歷占15.4%,中專及以下學歷占65.3%,這與藝術表演行業長期從事身體技能訓練的特性有關。

在設施設備方面,8家藝術表演團體共有公用房屋建筑面積32782平方米,團均4098平方米,共有排練練功用房5039.1平方米,團均629.9平方米。其中,湖北省京劇院面積最大,陜西周至縣劇團面積最小,兩者公用房屋建筑面積相差13倍,排練用房相差3倍。共有演出服裝5461套,樂器321件,湖北省京劇院最多。各團均配有1臺流動舞臺車。

在財政收支上,實驗基地院團基本為保留事業體制的藝術表演團體,對財政撥款的依賴性較高。在收入方面,2014年,8家藝術表演團體財政收入共計7799.73萬元,團均975萬元。其中,財政撥款5644.76萬元,占總收入的72.37%,團均財政撥款705.6萬元。演出收入總計791.22萬元,團均98.9萬元。各藝術表演團體中僅有漢中市歌舞劇團獲得了7.9萬元的贊助收入,其他均未能獲得。在支出方面,8家劇團累計支出7551.84萬元,團均支出943.98萬元。大部分事業體制的藝術表演團體收支基本平衡。

(二)實驗基地藝術表演團體與全國事業性質藝術表演團體的比較

從總體上看,實驗基地在各項指標上的均值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從業人員人數方面,實驗基地均值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在經費收入方面,實驗基地均值要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50余萬元;在演出收入方面,實驗基地均值要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0余萬元;在總支出方面,實驗基地均值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40余萬元;在原創劇目的數量方面,實驗基地均值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在演出場次方面,實驗基地比全國平均水平多出100余場(其中,國內演出場次比全國平均水平多出近80場);在國內演出觀眾人次方面,實驗基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多(其中,農村觀眾人次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倍);在利用流動舞臺車演出場次方面,實驗基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多;在利用流動舞臺車演出觀眾人次方面,實驗基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倍多;在政府采購的公益性演出場次方面,實驗基地比全國平均水平多出近40場;在政府采購的公益性演出觀眾人次方面,實驗基地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倍;在政府采購的公益性演出補貼收入方面,實驗基地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3萬多元(詳見表5)。

表5 2014年實驗基地與全國藝術表演團體(事業)比較

將8家實驗基地藝術表演團體在各個指標上逐一與全國平均水平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在從業人員、原創劇目的數量上,8家藝術表演團體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演出收入上,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湖北省京劇院、周至縣劇團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演出場次上,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歌舞劇團、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周至縣劇團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國內演出觀眾人次、農村觀眾人次上,除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山東省高密市藝術劇院、湖北省京劇院外,其余5家劇團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利用流動舞臺車演出場次、觀眾人次上,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歌舞劇團、山東省高密市藝術劇院、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政府采購的公益性演出場次上,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漢中市歌舞劇團、周至縣劇團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政府采購的公益性演出觀眾人次上,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歌舞劇團、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漢中市歌舞劇團、周至縣劇團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政府采購的公益性演出補貼收入上,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周至縣劇團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實驗基地藝術表演團體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檢視

對實驗基地表演藝術政策效應的檢視可以從政策實施后實驗基地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測評的視角切入。

1.實驗基地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為了對實驗基地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進行測評,建立了如表6所示的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是一個逐級分解的三層評價指標體系:一級指標為實驗基地公共文化服務能力(A1);二級指標包括公共文化服務條件(B1)、非財政撥款盈利能力(B2)、創新能力(B3);三級指標包括財政撥款(C1)、演出服裝(C2)、公用房屋建筑面積(C3)、年演出場次(C4)、國內演出觀眾人次(C5)、演出收入(C6)、本年原創劇目(C7)(詳見表6)。

表6 實驗基地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2.實驗基地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測評

課題組依據上述指標體系設計了“國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實驗基地統計表”,讓8個實驗基地相關負責人進行填寫。對2014年的統計表數據進行統計,并利用SPSS 19.0進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會自行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從而消除數據量綱不一致帶來的影響。三級評價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如表7。

表7 三級評價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

在相關系數矩陣的基礎上,SPSS計算出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并輸出如表8所示的解釋總變異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主成分,轉軸方法為直交轉軸的最大變異法。由表8可知,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3個,3個因子累計能夠解釋總變量89.905%的變異量,因此考慮提取這3個因子。

表8 解釋總變異量

表9為旋轉后的成分矩陣。由表9可知,財政撥款(C1)、演出服裝(C2)、公用房屋建筑面積(C3)在因子1上載荷較高,說明因子2主要反映了實驗基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一些基礎性條件,可以命名為“公共文化服務條件(B1)”;年演出場次(C4)、國內演出觀眾人次(C5)、演出收入(C6)在因子2上載荷較高,說明因子2主要反映了實驗基地在政府財政撥款以外的盈利能力,因此可以命名為“非財政撥款盈利能力(B2)”;本年原創劇目(C7)反映了實驗基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能力,因此可以命名為“創新能力(B3)”。因子分析結果與指標體系構建初衷完全一致。

表9 旋轉后的成分矩陣

利用SPSS 19.0進行因子分析時將因子得分輸出為新的變量,得到8個實驗基地的因子得分如表10所示。由表10可知,就公共文化服務條件而言,湖北省京劇院得分最高,位居前列;就非財政撥款盈利能力而言,周至縣劇團、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湖北省京劇院、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得分較高,位居前列;就創新能力而言,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歌舞劇團得分較高,其余院團得分較低。

記因子Bi的權重值為wi,利用公式(其中,λi為初始特征值),可以求得因子B1、B2、B3的權重值分別為0.539、0.272、0.189。利用公式A=w1B1+w2B2+w3B3可進一步求得8個實驗基地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綜合評價值如表10所示,由表10可知,湖北省京劇院、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歌舞劇團、周至縣劇團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較強,位居前列,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漢中市歌舞劇團、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山東省高密市藝術劇院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較弱,位次較后。

表10 實驗基地的各因子得分及綜合評價得分

從整體來看,在公共文化服務條件上,8家實驗基地中僅1家得分為正,處于平均水平之上,占比12.5%;在非政府撥款盈利能力上,8家實驗基地中有4家得分為正,處于平均水平之上,占比50.0%;在創新能力上,8家實驗基地中僅1家得分為正,處于平均水平之上,占比12.5%;在公共文化服務總體能力上,8家實驗基地中有3家得分為正,處于平均水平之上,占比37.5%。

這說明公共文化服務政策自實施以來,雖然在藝術表演團體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鑒于推行時間較短和我國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等原因,尚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公共文化服務基本保障(政府撥款、演出設備等)不足;第二,演出效益不夠凸顯;第三,劇目創新能力欠缺。

三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實驗基地藝術表演團體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上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全國藝術表演團體改革剛剛完成、新的行業發展環境和政策尚在形成的背景下,以及受國家整體演出不景氣、演出消費市場萎縮等因素的影響,藝術表演行業整體上的發展形勢并不樂觀,在面向市場、面向群眾提供演出服務方面的能力仍待提升。

(二)建議

1.繼續加大經費保障力度,創新財政保障方式

財政撥款、排練場所、演藝場地、演出服裝、音響設備、演出車輛等是藝術表演團體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必備要素。政府應該繼續加大對國有藝術表演團體的經費投入,改善表演藝術創作和演出條件,確保藝術表演團體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常態性和高效性。從實驗基地的調研和數據分析來看,我國藝術表演團體演出成本在不斷增加,尤其是在一些偏遠的地區,常常會面臨交通食宿開支增加、演藝設備器材損耗嚴重等問題;藝術表演團體往往有好的素材和創意,但因創排經費的缺乏而導致劇目創新能力不足。對此筆者建議,加大文藝院團經費保障力度,尤其要側重基層藝術表演團體的經費保障;根據藝術表演團體演出場次、公共文化服務任務難度、劇目創新需要等的不同采取差異化財政撥款方式;加大政府購買演出的力度,提高演出場次的經費補貼額度;對藝術表演團體的重要設施設備、創排場地、演出場地予以專項經費支持。

2.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藝術表演團體發展

從實驗基地調研數據來看,社會力量參與地方藝術表演團體建設的情況比較少見,僅有部分藝術表演團體偶爾獲得一些捐贈和贊助,社會力量參與藝術表演團體建設發展的程度較低,支持力度不大。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應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院團發展,拓寬院團的資金籌集渠道。對捐贈收入逐步試行一定比例的財政配比,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的捐贈行為。鼓勵藝術表演團體與地方企事業單位進行深度合作,積極推進社會力量參與藝術表演團體的場地建設、劇目創作和演出服務等。

3.推動藝術表演團體內部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提升劇目的創作生產能力

劇目創作能力薄弱是制約表演藝術傳承創新、拓展演藝市場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國藝術表演團體的創作生產能力較弱。2013年,全國1588個藝術表演團體的原創首演劇目僅822個,團均0.52個,2014年為0.7個。藝術表演團體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通過內部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化,解放藝術生產力,尤其是劇目創作生產能力。對此筆者建議:政府對藝術表演團體劇目創作予以專項扶持,設置專項資金;藝術表演團體應成立專門的創作團隊,組建結構合理的創作人才隊伍;革新劇目創作的結構形式、內容情節、表現形式,適應大眾的現代審美文化需求。


[1] 陳庚,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博士后,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化政策、公共文化研究。唐培,武漢輕工大學碩士研究生。潘煒,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2] 蔣昌忠、宋丹娜:《轉型期藝術表演團體改革模式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 《民營劇團,傳統戲劇不可或缺的力量》,《羊城晚報》2015年3月28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壁市| 曲周县| 景洪市| 鹤峰县| 文水县| 丰顺县| 镇康县| 叶城县| 通榆县| 丽江市| 新竹县| 钟祥市| 遂平县| 姚安县| 紫阳县| 巢湖市| 萍乡市| 奉节县| 鹤峰县| 喀喇| 安新县| 东城区| 银川市| 嘉黎县| 名山县| 凌云县| 宜州市| 海宁市| 淮南市| 杭锦旗| 平昌县| 根河市| 施秉县| 临湘市| 海原县| 玉林市| 邯郸市| 乐业县| SHOW| 罗江县| 阿尔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