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產業發展方式轉型研究:以湖南為例
- 魏飴等
- 2856字
- 2022-05-30 18:43:07
二 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外部競爭壓力
湖南文化產業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成就,一是源于其創意,二是源于其先發優勢。湖南文化產業的先發優勢使其在中國文化產業中處于市場開拓者和領先者的地位,但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視,各地紛紛出臺旨在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力求將文化產業打造成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隨著文化產業發展環境的變化,湖南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和地位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報告》較好地反映了我國近年來各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變化,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湖南文化產業在全國地位的變遷及外部環境的變化(見表1-1)。
表1-1 2010~2015年各省市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指數部分排名
續表
從表1-1可以看到,湖南雖然是文化產業大省,并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史上締造過“文化湘軍”的奇跡,但2010~2013年連續4年未能進入全國前10名。直到2014年隨著“文化湘軍”的重新崛起,湖南文化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才擠進全國前10名。而隨著湖南文化產業發展方式的全面轉型,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指數在2015年全面進入全國前10名(見表1-2)。
表1-2 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5年得分及排名情況
(一)文化市場“圈地”現象表明需要轉變發展方式
隨著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斷提升,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集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政府的助力使文化產業的發展出現重大轉機: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資本注入及對民間資本進入文化市場的政策支持,盤活了文化產業的資本供給,在資本作用下文化產業的升級換代更加迅速;同時,文化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文化企業的重組,中小型文化企業通過兼并、收購的方式組建成大型文化產業集團,如各地紛紛成立的區域性傳媒集團。在政策和資本的推動下,文化產業正逐步走向規?;洜I,文化市場開始呈現巨頭競爭的態勢。
文化巨頭的出現加劇了文化市場的競爭,文化生產與文化需求(文化市場)之間的矛盾日漸體現,為了爭奪市場,文化產業的“圈地”現象越來越明顯。所謂“圈地”是指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和市場,不允許外來文化產品進入本地市場,如部分地方對外地衛視節目收取巨額落地費,個別地方甚至干脆通過政策禁止外地衛視節目在本地落戶,借助政策力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
個別地方除了借助政策或非政策的力量阻止外地文化產品進入,還在想方設法地進行市場擴張。
當前文化產業的市場擴張形式主要有如下兩種。第一,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全國海選模式。通過舉辦以“草根”參與為主的選秀節目,吸引民眾參與,同時提高“電視湘軍”的市場占有率和市場知名度,這種模式當前已經被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許多電視媒體所采用,如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我要上春晚”等節目。第二,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的主題公園模式。該集團通過在全國各地興建主題公園的方式來推廣自己的文化產品,當前華強文化科技集團在國內已經建成的主題公園包括蕪湖公園、泰安公園、汕頭公園、重慶公園、株洲方特公園等。
文化市場發生的以上變化,對湖南文化產業原有的發展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挑戰,面對這種挑戰,湖南文化產業已做出一系列調整,但仍需要增強危機感,抓住歷史機遇,盡快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以迎接文化市場更劇烈的競爭。
(二)“看不見的手”昭示文化產業需要實現發展方式轉變
文化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不僅存在區域競爭激烈的現象,也存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競爭激烈的現象。相對于物質生產而言,文化生產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很容易被復制、被模仿,而且很難通過技術性手段進行排他性生產。由于湖南文化產業擁有先發優勢,其開拓性的發展模式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創造了一系列品牌,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益與社會效益。同時,湖南文化產業也越來越成為其他地區文化產業模仿的對象。以“電視湘軍”為例,湖南衛視取得巨大成功,其節目形式迅速地被其他電視臺模仿。2009年12月,湖南衛視推出“我們約會吧”欄目,馬上就有電視臺推出“非誠勿擾”這樣的模仿節目,甚至有電視臺以模仿湖南衛視的節目為其生存之道。
模仿無疑是一種惡性競爭,但由于我國文化生產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甚完善,加之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對于模仿性的生產和經營,目前還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針對這種現象,一方面,要督促有關部門為文化生產制定規范性的法律文件,防范文化生產領域的抄襲、模仿,以保護知識產權;另一方面,要轉變生產方式,給湖南文化產品打上特有的湖南“密碼”,使湖南文化產品無法被模仿和復制。就如美國的硅谷經驗一樣,雖然全球很多地方想模仿,但其獨特的“基因”使其根本無法被復制,即使硅谷公布其經營和管理經驗,世界上也無法復制出另外一個硅谷。
(三)占領文化產業發展制高點需要推動發展方式轉變
以文化產業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將文化產業發展成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不僅得到國務院確認,也成為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我國絕大部分省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首選。
廣東省《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若干意見》第十八條強調:“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編制實施廣東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建設‘珠江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圈’、國家級軟件及動漫產業基地。積極爭取電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國家試點。支持文化企業改制上市。繼續辦好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a href="../Text/chapter02_0003.xhtml#m3" id="w3">[3]
吉林省《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若干意見》第十六條強調:“實施文化產業提速計劃。按照市場化、規?;?、品牌化、國際化的方向,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全面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強化資源整合和市場化運作,推進大型文化企業上市,規劃建設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旅游地,積極培育和發展現代傳媒、動漫游戲、咨詢策劃等新興文化業態,進一步釋放吉林文化知名品牌效應,形成具有吉林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大產業。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以上。”[4]
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中部省份也不甘示弱。山西省于2009年7月制定《山西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9—2015年)》時提出:“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到2015年達到5%以上。年均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在全國處于中上游水平,一批特色文化企業在本行業中居于全國領先地位……到2020年,基本實現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文化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a href="../Text/chapter02_0003.xhtml#m5" id="w5">[5]
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中部各省都制定了文化強省戰略,并且為文化強省戰略的實施制定了時間表。例如,江西表示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文化強省;安徽計劃在2015年進入我國文化強省的第一方陣;湖北省于2009年11月出臺了《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實施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八大工程”,明確了湖北文化強省建設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各省紛紛出臺規劃搶占文化產業高地,對湖南文化產業發展形成了巨大挑戰,作為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與文化強省戰略的率先倡導者,湖南能否在下一個五年實現突圍,關鍵在于能否抓住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