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一 選題意義

柏柏爾人是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主要少數族群,廣泛分布在東起埃及西瓦綠洲、西至大西洋,北起地中海、南到尼日爾河流域的區域。他們主要集中在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兩國,零星分布在埃及、突尼斯和利比亞。另有圖阿雷格人分布在阿爾及利亞南部至馬里、尼日爾的沙漠之中。

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人約占阿爾及利亞總人口的15%,[1]其中絕大多數是聚居在東北部卡比利亞(Kabylia)地區[2]的卡比爾人(Kabyles),[3]他們是柏柏爾主義的主要主張者。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統計數據,2012年阿爾及利亞人口為3540.6303萬。[4]綜合上述兩個數據,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人口約為530萬。

阿爾及利亞的柏柏爾主義(Berberism)是以柏柏爾認同為基礎,以維護柏柏爾人在阿爾及利亞的政治、文化、社會及經濟權利為目標而產生的一種思潮,并表現為柏柏爾人為此目的而發起的政治、文化和社會運動,即柏柏爾主義運動。

柏柏爾認同包括族群認同、穆斯林認同和阿爾及利亞認同三個方面。其中穆斯林認同和阿爾及利亞認同有助于維護阿爾及利亞民族國家認同,族群認同則有可能削弱阿爾及利亞民族國家認同。

在阿爾及利亞獨立后,阿爾及利亞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取得勝利,阿爾及利亞被定義為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柏柏爾人的政治和文化權利受到壓制,這激化了柏柏爾認同與阿爾及利亞民族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柏柏爾主義由此興起。但是由于穆斯林認同和阿爾及利亞認同的存在,柏柏爾主義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并未突破阿爾及利亞民族國家的框架。

2001年“黑色春天”事件發生后,柏柏爾主義運動出現了三種取向:“柏柏爾主義阿爾及利亞祖國派”、“柏柏爾主義卡比利亞地方派”和“國際柏柏爾主義”。后兩派分別主張卡比利亞地區自治和全球柏柏爾人建立共同體,柏柏爾主義運動由此出現了突破阿爾及利亞民族國家框架的苗頭。2010年底中東變局發生以來,利比亞、突尼斯的柏柏爾人問題凸現。利比亞柏柏爾部落參與推翻卡扎菲政權,并要求新政權承認其作為少數族群的文化權利;突尼斯柏柏爾人建立文化組織,呼吁重視突尼斯的柏柏爾屬性。事實證明,隨著地區、國際形勢的變化,柏柏爾主義運動的政治化程度加深,波及范圍擴大,已成為影響北非局勢不可忽略的一個因素。盡管如此,柏柏爾主義運動興起以來,阿爾及利亞政府采取了適當的措施,某種程度上滿足了柏柏爾主義的訴求,緩和了柏柏爾認同與阿爾及利亞民族國家認同之間的緊張關系。

深入研究阿爾及利亞的柏柏爾主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首先,該問題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西亞北非地區族群關系。西亞北非地區的主體族群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該地區占主要地位。但該地區同樣生活著其他非阿拉伯穆斯林族群,它們與主體族群阿拉伯人之間的關系是影響西亞北非地區民族國家穩定的重要因素。柏柏爾人是非阿拉伯穆斯林族群的一個代表,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主義是該地區其他國家少數族群問題的縮影。研究柏柏爾認同構建的過程,并在此基礎上研究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主義運動興起和發展的脈絡,有助于發現西亞北非地區族群關系發展的歷史規律,把握族群關系的發展趨勢。

其次,該問題的研究有助于把握阿爾及利亞政治局勢。阿爾及利亞獨立以來,柏柏爾主義運動已成為影響阿爾及利亞政治穩定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從獨立以來的反政府文化運動,到1980年的“柏柏爾之春”事件和2001年的“黑色春天”事件,以至最近十年以來的卡比利亞柏柏爾人自治運動,柏柏爾主義運動長期挑戰著阿爾及利亞的國家安定與民族團結。阿爾及利亞開啟民主化進程以來,社會主義力量陣線和爭取文化與民主聯盟兩個柏柏爾主義政黨成為主要反對派,柏柏爾政黨政治發展起來。2010年底中東變局發生以來,爭取文化與民主聯盟組織了多次要求推進民主化進程的群眾示威活動。兩個柏柏爾主義政黨對于布特弗利卡提出的改革方案持懷疑態度,批評政治改革不過是拖延時間的一種手段。能否處理好與兩個柏柏爾主義政黨及其背后的柏柏爾人之間的關系是未來阿爾及利亞政治改革無法回避的問題之一。

最后,該問題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我國學術界關于阿爾及利亞的國別研究和阿拉伯世界的少數族群問題研究。我國學術界關于阿爾及利亞的國別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1958年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了《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這本著作研究了當時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的狀況。1965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阿爾及利亞》,這是一本概況介紹性質的著作,描述了阿爾及利亞的自然條件、風土人情。最近一部有關阿爾及利亞的專著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趙慧杰副研究員編著、2006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列國志·阿爾及利亞》。這本著作涉及面較廣泛,包含阿爾及利亞的歷史、政治、經濟、軍事、科教文衛、外交等各個方面,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有利于從各個不同的領域對阿爾及利亞進行深入研究。阿拉伯世界的少數族群問題也是一個較新的課題。國內對于柏柏爾人這個北非地區最主要的少數族群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

二 文獻綜述

我國學術界目前尚無研究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主義的專著,但對西亞北非地區少數族群,北非歷史、政治問題的研究已進行較長時間,成果較豐碩。關于西亞北非少數族群的研究可分兩類:一類為總論性研究,這類研究全面分析了阿拉伯世界少數族群與民族國家之間沖突的總體特征、主要類型;一類為個案研究,比較突出的是關于庫爾德人的研究。在北非史研究方面,楊人楩先生所著的《非洲通史簡編:從遠古至一九一八年》(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對柏柏爾人在1918年之前的歷史進行了梳理,為后人研究柏柏爾人問題奠定了基礎。此外,由馬堅先生翻譯的美國學者菲利浦·希提所著的《阿拉伯通史》亦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礎。本書中的人名、地名翻譯主要參照馬堅先生在《阿拉伯通史》中的譯法。

我國學者關于西亞北非國家政治的研究有些亦涉及柏柏爾人,一般將該問題作為北非國家國內政治沖突的一個方面。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劉中民教授在其撰寫的論文《從族群與國家認同矛盾看阿拉伯國家的國內沖突》(《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3期)中將阿爾及利亞的柏柏爾人問題歸入阿拉伯國家國內沖突中的“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族裔群體的沖突”這一類型。

國外學者對柏柏爾主義進行了廣泛探討,普遍承認柏柏爾主義影響北非國家的穩定。但他們對該問題性質、成因的判定有所不同,據此可將他們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柏柏爾主義是法國殖民政策的后果,是西方分裂北非國家的陰謀。該派學者多為阿拉伯學者,代表學者為穆罕默德·穆赫塔爾·阿爾巴維(Mu?ammad Mukhtār ‘Arbāwī)、艾哈邁德·阿米爾(A?mad ‘āmir)等人。該派學者強調柏柏爾人與阿拉伯人的共性,包括人種上的同化和宗教上的同一,回避當代北非的族群矛盾。他們的研究因此偏重柏柏爾人伊斯蘭化、參與北非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

穆罕默德·穆赫塔爾·阿爾巴維所著的《論應對柏柏爾主義及其分裂危險》(Fī Muwājahah al-Naz‘ah al-Barbariyyah wa Akh?ārihā al-Inqisāmiyyah)對柏柏爾人的起源、柏柏爾語的本質以及北非柏柏爾人的歷史進行了研究,反駁了柏柏爾主義者關于柏柏爾人與阿拉伯人相互區別的觀點,證明了柏柏爾人與阿拉伯人的共性,并強調“柏柏爾主義是法國殖民主義者制造出來的”。[5]他的著作提出了不少證明柏柏爾人與阿拉伯人之間密切關系的證據,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柏柏爾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客觀差異。艾哈邁德·阿米爾所著的《馬格里布國家的阿馬齊格人(柏柏爾人)、政治和統治:起源、發展與未來》[al-Amāzīgh(al-Barbar)wa al-Siyāsah wa al-?ukm fī Buldān al-Maghrib:al-Judhūr,al-Ta?auwur,al-Mustaqbal],則從阿拉伯征服馬格里布到柏柏爾人伊斯蘭王朝建立的歷史開始論述,重點分析了柏柏爾人在阿爾及利亞革命、摩洛哥獨立中發揮的作用。這本著作主要偏重歷史,對當代問題的分析較少。

另一派主張柏柏爾主義是作為主體族群的阿拉伯人對柏柏爾人實行文化壓迫的結果,是北非國家片面追求民族的單一性、忽視族群多樣性導致的認同危機。西方學者多持這一觀點,他們的研究側重當代問題,代表學者有英國學者休·羅伯茨(Hugh Roberts)和美國學者簡·E. 古德曼(Jane E. Goodman)。

休·羅伯茨長期從事北非伊斯蘭主義和柏柏爾人問題研究。他對阿爾及利亞的卡比爾人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1972年,休·羅伯茨首次前往阿爾及利亞,在那里進行了6年的研究,其間對卡比利亞地區的地方政治進行了實地調查。1980年他完成了題為《阿爾及利亞的政治發展:大卡比利亞地區》(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Algeria:The Region of Greater Kabylia)的博士論文。1982年6月,他發表了《當代阿爾及利亞卡比爾人問題的意外發展》(The Unforeseen Development of the Kabyle Question in Contemporary Algeria),他在文中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柏柏爾主義運動對阿爾及利亞阿拉伯人與柏柏爾人族群關系及阿爾及利亞未來政局的影響。1983年4月,他發表了《柏柏爾主義經濟學:當代阿爾及利亞卡比爾人問題的物質基礎》(The Economics of Berberism: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Kabyle Question in Contemporary Algeria),從經濟角度探討了柏柏爾主義運動如何在卡比利亞地區興起并迅速發展成一股影響阿爾及利亞政治的力量。2003年,休·羅伯茨出版了《戰場:1988~2002年的阿爾及利亞,關于一個破裂政治實體的研究》(The Battlefield:Algeria 1988-2002,Studies in a Broken Polity)。這本著作收錄了休·羅伯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表的多篇關于阿爾及利亞的論文,研究了阿爾及利亞伊斯蘭主義的興起、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的困境以及柏柏爾主義對阿爾及利亞民族國家認同的挑戰等問題,重點分析了1988~2002年阿爾及利亞政治動蕩的原因。

休·羅伯茨的研究涉及了阿爾及利亞獨立以來柏柏爾主義運動的主要事件,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但其研究忽視了對柏柏爾主義運動的歷史、文化成因的研究。

簡·E. 古德曼(Jane E. Goodman)是美國較早涉足柏柏爾主義問題研究的學者。她的專著《世界舞臺上的柏柏爾文化:從鄉村到影像》(Berber Culture on the World Stage:From Village to Video)探討了當代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人與阿爾及利亞阿拉伯民族主義和伊斯蘭主義的矛盾與沖突、柏柏爾村落的文化功能以及柏柏爾文化的現代化問題。此外,她的論文《1985年受審的伊馬齊根:阿爾及利亞的人權和柏柏爾認同》(Imazighen on Trial:Human Rights and Berber Identity in Algeria,1985),回顧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柏柏爾主義運動與人權運動相結合的歷史,并重點分析了1985年阿爾及利亞國家安全法庭審判柏柏爾“烈士子女組織”和“人權組織”骨干所產生的國內和國際影響。

簡·E. 古德曼的研究多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田野調查資料。她的研究主要從文化人類學視角對阿爾及利亞卡比爾人進行描述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沒有對柏柏爾主義產生的歷史、現實原因、影響及發展趨勢進行更廣泛的研究。

此外,美國學者約翰·魯迪(John Ruedy)的《現代阿爾及利亞:一個民族的起源和發展》(Modern Algeria: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 Nation)、英國學者阿卜杜·拉赫曼·德拉吉(Abder Rahmane Derradji)的《1954—2000年阿爾及利亞政治暴力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Political Violence in Algeria 1954-2000)、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和約翰·菲利浦斯(John Phillips)合著的《阿爾及利亞:被剝奪者的憤怒》(Algeria:Anger of the Dispossessed)、馬丁·斯通(Martin Stone)的《阿爾及利亞之痛》(The Agony of Algeria)等關于阿爾及利亞當代政治問題的著作也不同程度地論及柏柏爾主義問題。

除直接涉及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主義問題的著作外,一些國外學者關于阿拉伯、北非、阿爾及利亞以及柏柏爾人的通史類研究也值得關注。其中比較重要的有:

1.阿拉伯學者

伊本·赫勒敦的《伊本·赫勒敦歷史》(Tārīkh Ibn Khaldūn),是研究馬格里布歷史、柏柏爾人歷史的權威著作。他在第三卷第二章“易弗里基葉和馬格里布的柏柏爾居住地”中詳細記載了柏柏爾人的古代歷史及其與馬格里布地區的淵源,對柏柏爾人的起源、譜系及部族、王朝進行了研究。他的研究為后世學者提供了柏柏爾古代社會的第一手資料。

埃及學者阿卜杜·麥格蘇德·阿卜杜·哈米德(‘Abd al-Maq?ūd ‘Abd al-?amīd)所著的《伊斯蘭征服北非以來柏柏爾人的立場》(Mauqif al-Barbar min al-Fat? al-Islāmī li al-Shimāl al-Ifrīqī)是一部阿拉伯征服馬格里布地區的專門史,對伊斯蘭征服時期阿拉伯人與柏柏爾人之間發生的主要戰役、伊斯蘭教早期傳播的狀況進行了研究。

阿爾及利亞學者阿馬爾·布胡什(‘Ammār Bu?ūsh)的《阿爾及利亞政治史:從開端到1962》(al-Tārīkh al-Siyāsī li al-Jazā’ir:Min al-Bidāyah wa li Ghāyah 1962)全面回顧了阿爾及利亞從羅馬時期到1962年獨立的完整歷史。這部著作淡化阿拉伯人與柏柏爾人的差異,在論述民族解放運動歷史的過程中,將一些與族群矛盾有關的事件完全解讀為政治斗爭。

2.法國學者

法國史學家夏爾-安德烈·朱利安(Ch.-Andre Julien)的《北非史: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是北非史的經典之作,主要涉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三個國家的歷史。夏爾-安德烈·朱利安曾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地中海和北非最高委員會秘書長,其研究站在法國殖民主義的立場,過分強調柏柏爾人與阿拉伯人的區別和對立。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曾對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人聚居區卡比利亞進行研究,他的著作《1960年的阿爾及利亞:世界之幻滅、榮譽感、卡比爾人之家或顛倒的世界》(Algeria 1960: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the Sense of Honour,the Kabyle House or the World Reversed)以社會學的視角,對卡比利亞的柏柏爾社會進行了解構主義分析。簡·E. 古德曼與保羅·A. 西維斯坦(Paul A. Silverstein)合作編著了《布迪厄在阿爾及利亞:殖民政治、民族志實踐、理論發展》(Bourdieu in Algeria:Colonial Politics,Ethnographic Practices,Theoretical Developments)。在這本論文集中,簡·E. 古德曼與其他六位學者重新解讀了布迪厄對阿爾及利亞卡比利亞社會的研究,進一步研究了卡比利亞地區柏柏爾人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

3.英美學者

美國學者菲利浦·C.奈勒(Phillip C. Naylor)的《北非:從古至今的歷史》(North Africa:A History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是北非史研究較新的著作,提供了大量關于北非的史料。此外,他還著有《阿爾及利亞歷史辭典》(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lgeria)。

美國學者約翰·B.沃爾夫(John B. Wolf)所著的《柏柏爾海岸:土耳其統治下的阿爾及爾,1500—1830》(The Barbary Coast:Algiers Under the Turks 1500 to 1830)詳盡記錄了奧斯曼統治時期阿爾及利亞省建立、發展以及終結的始末。這本著作按照歷史線索寫成,對事件的描述多于分析。

柏柏爾人通史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兩部。美國學者侯賽因·伊拉西奈(Hsain Ilahiane)所著的《柏柏爾人(伊馬齊根)歷史辭典》[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Berbers(Imazighen)]是一部按照英文字母排序的柏柏爾人大事記;英國歷史學家邁克·布賴特(Michael Brett)和考古學家伊麗莎白·范切斯(Elizabeth Fentress)合著的《柏柏爾人》(The Berbers)綜述了柏柏爾人從石器時代開始至今的歷史。

三 研究方法及本書結構

本書以史料梳理為基礎,進行史論結合的研究。以歷史資料為基礎梳理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人族群認同、穆斯林認同、阿爾及利亞認同形成的過程。在此基礎上,運用民族主義、族群社會學相關理論,結合阿爾及利亞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研究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主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討論該問題對阿爾及利亞民族團結與政治穩定的影響。

本書結構上分為導論、六章正文和結論,正文各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立足阿拉伯征服之前的北非歷史,分析柏柏爾人族群認同構建的歷史基礎。第一節考察柏柏爾人的名稱、起源、語言、譜系、部落結構等體現柏柏爾人特性的問題。第二節梳理柏柏爾人在阿拉伯人征服北非之前與迦太基人、羅馬人等其他民族的交往史,研究柏柏爾人在阿拉伯人到來之前的基本面貌,分析柏柏爾人對待異族文化的心理特征。

第二章通過回顧柏柏爾人皈依伊斯蘭教的歷史,分析柏柏爾人穆斯林認同構建的過程與特征。第一節討論柏柏爾各部落在接受伊斯蘭教的過程中分別選擇哈瓦利吉派和什葉派以及柏爾加瓦塔人創造柏柏爾人“伊斯蘭教”的歷史,梳理柏柏爾人從被動接受伊斯蘭教,到為保護部落利益選擇不同教派,直至皈依伊斯蘭教的歷史脈絡。第二節以穆拉比兌(Murābi?)運動[6]和穆瓦希德(Muwa??id)運動[7]為中心,探究柏柏爾人在皈依遜尼派伊斯蘭教后對伊斯蘭文明的發展。

第三章研究阿爾及利亞形成過程中的柏柏爾認同。第一節通過研究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時期的阿爾及利亞歷史,研究阿拉伯人與柏柏爾人阿爾及利亞認同的形成過程。第二節分析法國殖民政策與阿爾及利亞民族覺醒的關系。第三節分析法國對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實行的“分而治之”政策與阿爾及利亞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之間出現內部族群認同分化之間的關系。

第四章分析柏柏爾認同與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運動之間的關系。第一節分析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興起過程中的民族國家認同爭鳴和斗爭路線分歧。第二節分析在阿爾及利亞民族獨立逐步實現的過程中阿拉伯人與柏柏爾人之間族群矛盾上升的原因。第三節分析代表阿爾及利亞阿拉伯民族主義派的本·貝拉和代表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派的本·赫達之間的權力斗爭。

第五章研究當代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主義運動的興起過程。第一節研究柏柏爾主義運動興起的標志,即阿爾及利亞第一個柏柏爾主義政黨社會主義力量陣線的建立過程以及柏柏爾主義運動在20世紀60~70年代的主要活動。第二節研究布邁丁時期的政治經濟政策及其在1980年引發的被稱為“柏柏爾之春”的大規模動蕩。第三節研究沙德利時期的柏柏爾主義運動。

第六章研究當代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主義運動的發展。第一節研究柏柏爾主義運動從群眾運動走向政黨政治的過程以及柏柏爾主義政黨政治在阿爾及利亞內戰中遭遇的挫折。第二節研究布特弗利卡時期柏柏爾主義運動出現的三種取向,即“柏柏爾主義阿爾及利亞祖國派”、“柏柏爾主義卡比利亞地方派”及“國際柏柏爾主義”。第三節分析2010年底以來中東變局中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主義運動較為平靜以及阿爾及利亞政局基本穩定的原因。


[1] 阿爾及利亞政府在1966年取消了人口普查中柏柏爾人與阿拉伯人的分類,因此無法從阿爾及利亞官方人口普查數據中獲得柏柏爾人的準確數量。本文中15%的數據是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調查數據,參見CIA,“The World Factbook:Algeria,”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ag.html,2012-03-11。聯合國難民署估計柏柏爾人占阿爾及利亞人口的20%~30%,參見UNHCR,“World Directory of Minoritie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http://www.unhcr.org/refworld/country,COUNTRYPROF,DZA,4954ce2fc,0.html,2012-03-11。

[2] 今阿爾及利亞東北部山區,毗鄰阿爾及爾,分為大、小卡比利亞。從貝賈亞到阿爾及爾的山區,稱為“大卡比利亞”,貝賈亞和君士坦丁之間的山區,稱為“小卡比利亞”。

[3] 阿爾及利亞的柏柏爾人主要有四支:卡比利亞(Kabylia)地區的卡比爾人(Kabyle)、奧雷斯(Aures)地區的沙維亞人(Shawiya)、蓋爾達耶(Ghardaia)附近的穆扎比人(Mozabite)和阿哈加爾沙漠(Ahajar)地區的圖阿雷格人(Tuareg)。

[4] “The World Factbook:Algeria,” CIA,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ag.html,2012-03-11.

[5] Mu?ammad al-Mukhtār al-‘Arbāwī,Fī Muwājahah al-Naz‘ah al-Barbariyyah wa Akh?ārihā al-Inqisāmiyyah,Itti?ād al-Kuttāb al-‘Arab,2005,p. 113.

[6] 穆拉比兌運動是自公元11世紀開始,桑哈賈人在遜尼派馬立克學派學說的指導下發起的一場宗教政治運動。桑哈賈人在這場運動中建立了宗教、軍事合一的“拉巴特”(Ribā?),穆拉比兌人由此得名。

[7] 穆瓦希德運動是公元11世紀晚期由馬斯穆達人艾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本·圖馬爾特(Abū ‘Abdulla Mu?ammad b. Tūmart)發起的一場宗教政治運動。穆罕默德·本·圖馬爾特崇尚絕對的信主獨一(Tau?īd),穆瓦希德人由此得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荣县| 临洮县| 泉州市| 吉首市| 罗定市| 蓬安县| 蒙阴县| 开封县| 宿州市| 香港 | 平顶山市| 安西县| 河北省| 扎鲁特旗| 东辽县| 响水县| 新民市| 昌吉市| 耿马| 双峰县| 诸城市| 安庆市| 桦南县| 松溪县| 平利县| 莒南县| 定南县| 临西县| 大埔县| 盘锦市| 罗定市| 宽城| 芦山县| 聊城市| 甘南县| 嘉兴市| 河津市| 赣榆县| 米易县| 浦东新区| 雅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