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公平可持續的社會福利體系研究
- 貢森等編著
- 1541字
- 2022-05-30 18:21:33
(一)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的基本理念
福利體系的制度設計,要以科學的理念為指導。基于福利體系整合發展的普遍規律,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福利體系建設的指導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保障國民基本權利,促進社會公平
首先,社會福利體系要保障國民的基本權利,保護個人免受重大困難和風險的沖擊。社會福利制度本質是加入福利成分的風險分攤和互助共濟機制。建立福利保障制度,保護國民免受貧困、災害、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等風險沖擊,是福利體系建設的基本理念,也是現代國家的基本責任。[1]
其次,福利保障制度是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隨著福利保障制度的不斷建立健全,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資金不斷增加,其在收入分配中的重要性也不斷提高。因此,福利體系建設,應當發揮其調節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2.促進經濟參與、人力資本積累和提高生產力
良好的社會福利體系,應當提倡勤奮努力,鼓勵勞動參與,減少福利依賴,并促進人力資本的積累。盡管傳統上認為,社會福利項目是使人們脫離貧困的預防性、反應性措施,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考察了社會福利在人力資本積累、促進勞動參與和扶貧增長方面的積極作用。從歐洲最近的發展趨勢看,社會福利體系已經從被動的生活水平保障,轉向提升能力和意愿。社會福利體系發展具有更加清晰的社會投資的理念,這種趨勢在北歐國家尤其明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更應該把促進經濟參與和鼓勵人力資本積累,作為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的基本理念。總體而言,社會福利體系要堅持“有保有控”,重點保障教育、醫療衛生等有利于人力資本積累和提升的項目;對于養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側重底線保障,鼓勵勞動參與,提升參與意愿。
社會福利項目促進經濟生產力提高以及包容性增長主要通過以下四個傳輸管道:一是投資人力資本,大量的證據顯示社會保障項目可以鼓勵貧困和脆弱的社會群體投資人力資本或直接通過提高入學率、改善營養和提供健康水平來積累人力資本。二是創造、積累、保護資產。社會保障項目能夠為貧困和脆弱的社會群體提供收入讓他們增加資產。社會安全網的存在能夠避免弱勢群體在受到外界沖擊時廉價急售資產(這將對他們長期的福利發展產生不可逆的影響),來幫助他們積累和保護資產。三是激勵創業和創新。通過提供社會安全網,社會保障項目能激勵家庭選擇從事收入水平較高但相對波動也較大的工作,從而提高長期收入。四是對就業的促進和保障。人力資本的積累有利于提高人們被雇用的可能性。社會福利以及失業保障金可以為雇員提供更好的“退路”,從而增加雇員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談判能力,鼓勵他們尋找最能發揮他們比較優勢的工作,而非直接接受他們收到的第一份工作。
盡管從理論上講,所有人都能夠通過這四條通道提高生產力,但考慮到貧困和脆弱的社會群體提高生產力的潛力最大,且社會福利項目特別關注于社會弱勢群體,所以他們能夠獲得的收益也最大。因此,如果社會福利體系能夠提高整合性和協調性,使貧困和脆弱群體收益更大,社會福利體系對生產力的影響也將會被進一步加強。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更應該把促進經濟參與,鼓勵人力資本積累和提高生產力,作為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的基本理念之一。
3.促進現代國家構建,保障民族團結和國家繁榮
統一的社會福利體系,是促進國家認同,構建現代國家的重要手段。俾斯麥推行社會保險法的最初目的,就是促進政治統一。通過建立國家統一的社會福利體系,把部分組織良好、影響力較大的城市工人納入福利體系,促進他們對國家的忠誠和認同。歐盟推行社會保障一體化,也是促進歐盟國家政治融合的重要手段。中國當前正面臨地區發展不平衡,群體利益分化,社會矛盾多發的社會形勢,通過社會福利體系的制度整合,提升國家認同,促進現代國家構建,保障民族團結和國家繁榮,是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