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生態與人文價值: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三十年
- 陳祥軍主編
- 1491字
- 2022-05-30 18:19:48
序言
草原文化是人類文明的核心成果之一,是當代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草原文化與游牧社會一直是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一個傳統領域。諸多的人類學經典理論與方法就是前輩人類學家在對非洲、美洲及歐亞草原地帶游牧社會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綜觀中國歷史,在多民族文化長期交融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始終貫徹著兩條主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原農耕文明,和以草原文化為基礎的北方各游牧民族所形成的游牧文明。農耕文明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意義毋庸多議,但有關游牧文明的探討則多限于將其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邊緣,甚至將其與農耕文明對立。這種觀點有悖于多元一體理論所展現的中華文明實質。因此,重新認識和理解游牧文化,理解其所建構的草原生態基礎以及生息其中的人們,討論其歷史及現實的人文價值,有待提上議事日程。
我國草原生態區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3,這個區域內居住著43個少數民族,其中19個民族以牧業為主要生計方式,這些民族創造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在草原這一特定的生態環境下,各個民族產生出與之相呼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形成一整套文化體系與環境知識。生態環境的多樣性與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密切相關。這些草原民族的生態知識與人文價值對于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多元文化有機共生,各民族和諧相處都有著特殊價值和重要意義。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類學研究恢復以來,已有許多研究草原生態與文化的成果面世,成為中國人類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在全球化、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草原地區也正經歷劇烈的變化,生態環境如何保護,民族文化如何傳承,社會問題如何解決,以及草原文明向何處去,這些問題都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對此,2011年11月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復辦三十周年學術討論會期間,特此舉辦“草原生態與人文價值: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三十年”專題會議(以下簡稱牧區人類學專題會議),旨在對三十年來中國人類學牧區研究進行總結,討論國內外相關研究形成的學術認識,推動中國人類學牧區研究的深入。參加會議的主要有來自內蒙古、新疆、四川、湖北、海南、北京、上海、廈門等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專家學者及師生。
此次牧區人類學專題會議主要有四個主題:一是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理論與經驗;二是草原生態與社會、文化;三是草原生態與牧區經濟發展;為鼓勵從事草原牧區研究的年輕學者,我們特別設立了第四個主題:青年研究生論壇。此次會議,大家一致認為學術和社會影響重大,推動了各高校及科研單位在牧區研究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為了讓廣大關注草原和牧區的社會各界人士了解此次會議上專家學者們的真知灼見,我們特將會議代表們提交的論文匯編成集——《草原生態與人文價值: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三十年》,以供同仁們參考。該書收集的論文主要為本次會議的參會論文,在此基礎上又補充了一些相關文獻。
當下中國經濟正在以高鐵般的速度發展,游牧社會及草原環境在工業化、城市化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下也正在發生快速的變化。尤其隨著工業資本大量進入草原地區,引發牧區社會環境變動的因素越來越多,情況也變得更加復雜。因為草原上存在牧業、農業、工業三種經濟方式,自然產生了三個階層或群體的關系,但他們享有的環境是同一的,資源基本是重疊的,所以能否協調好這些關系是牧區社會今后能否和諧穩定的關鍵。同時,由于多重力量的介入,“草原環境碎片化”和“游牧文化碎片化”的趨勢在不斷加劇。在這個進程中,游牧民在接受現代化帶來的變化時,也在沖突中尋找著對策,尋找著曾經的草原。
我們衷心地希望這本文集的出版能夠讓更多的人去關注草原、關注牧區、關注牧民,也更希望更多的人去保護草原!
麻國慶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