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生態文明建設作者名: 鄧翠華 陳墀成本章字數: 12469字更新時間: 2022-05-26 20:31:16
第二節 危機中的反思與探索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不斷惡化。一百多年來,思想家們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的歷史演變,深刻反思傳統人類中心主義凌駕于自然、征服自然的無知與狂妄,嚴厲批判工業革命以來肆無忌憚掠奪自然的強盜行徑及其危害,積極探索文明自覺發展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提出了許多富有創意的見解,奠定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思想基礎,成為開啟文明轉型的理論先導。
一 馬克思主義的探討
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了人類優秀的思想遺產,立足于人類社會實踐,實現了哲學的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地考察人與人和人與自然的相互制約關系,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將為當今理解把握人與自然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思想指導。“馬克思的思想(‘幽靈’)始終保持著通向幾乎所有重大問題域的出場路徑。人類但凡遇到重大社會困境和問題時,都自然地扣問馬克思。”[13]
1.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探索
19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立足于人的存在與發展,審視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日趨嚴重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反思人類作用自然的歷史實踐,就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見解,至今仍然富有啟發、指導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從發生學和存在論的視角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論證了人的生存依賴于外部自然,社會的發展以地球自然為無機的身體,在人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人類現實的自然界,打上了人類活動的烙印,是為人的自然界。“如果說動物不斷地影響它周圍的環境,那么,這是無意地發生的,而且對于動物本身來說是偶然的事情,但是人離開動物愈遠,他們對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帶有經過思考的、有計劃的、向著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標前進的特征”。[14]
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人與自然的相互依賴、制約關系。一方面,勞動創造財富,但是勞動只有與自然一起才構成財富的源泉,“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15],肯定了自然對于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另一方面,人類作用自然的主導作用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和基礎,“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絕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在于——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16]
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到人類作用自然的行為后果具有時間上的滯后性,告誡人們必須警惕自然界的報復,他們考察了歷史上發生于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意大利等地方毀林開荒造成的環境惡化的悲劇,批判人們這種愚蠢而又短視的行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a id="w17">[17]
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類歷史上存在的私有制掠奪自然的必然性和危害性。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生產方式存在制度局限性,統治階級“都僅僅以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時候才顯現出來的、通過逐漸的重復和積累才產生效應的較遠的結果,則完全被忽視了?!a只要不以被壓迫者的最貧乏的生活為限,統治階級的利益就會成為生產的推動因素?!渲a和交換的一個個資本家所能關心的,只是他們的行為的最直接的效益?!N售時可獲得的利潤成了唯一的動力”。[18]他們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對于自然理解的片面性,“自然界才不過是人的對象,不過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認為是自為的力量”,[19]批判了資本邏輯支配下的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反自然的本質,歸根結底只把自然看作是原材料、資料和僅僅為滿足自己有益的需要而存在的東西,“在各個資本家都是為了直接的利潤而從事生產和交換地方,他們首先考慮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結果?!辉訇P心商品和買主以后將是怎樣的。人們看待這些行為的自然影響也是這樣”。[20]揭示了資本對自然的剝奪、對勞動者的剝奪,必將造成人的異化、勞動的異化、自然的異化。
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現代公有制的建立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必要前提。消除自然的異化,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僅僅停留在認識上是難以作為的,需要對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與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F代公有制的建立,“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a id="w21">[21]
2.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思考
20世紀中葉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探討應對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的過程中認同并接受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哲學思想,結合現實傳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理論,形成了具有相同理論淵源、不斷發展深化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生態學。
生態馬克思主義一般都承認與馬克思主義的淵源關系,認定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了深刻的生態理論。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生態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和方法論,將綠色生態運動對資本主義生態環境災難的純科學技術批判轉向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批判。馬爾庫塞對“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的批判,萊斯重新定位自然與社會的關系,以及生態危機理論阿格爾的觀點。[22]20世紀90年代之后,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反思和總結以往的各種生態環境理論和綠色運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分析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產生的經濟原因和社會原因,提出了一些頗有見地的思想。美國《資本主義、自然、社會主義》期刊主編詹姆斯·奧康納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理論和觀點,分析了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產生的社會原因,將經濟因素和環境因素聯系在一起,提出資本主義同時存在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的雙重危機理論。“不僅恢復了馬克思主義的危機理論對資本主義批判的合理性,而且進一步發揮了馬克思主義的危機理論在全球化資本主義時代的作用?!?a id="w23">[23]
20世紀中后期,新環境保護運動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崛起,西方的社會主義運動與綠色運動相互影響,相互借鑒,誕生了生態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結合時代需要,發掘、發展社會主義理論的生態內涵,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生態轉向。1980年,聯邦德國“綠黨”成立,公開提出了“生態社會主義”的口號。綠黨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有明確政治綱領的政治組織,標志著生態社會主義的誕生。生態社會主義理論者主要代表高茲、佩伯先后出版了《作為政治的生態學》《現代環境運動的根源》等重要著作,就社會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等方面提出了生態社會主義的訴求,推動綠色生態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的結合。20世紀90年代,隨著綠色運動和綠黨政治的進一步發展,生態社會主義理論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瑞尼爾·格倫德曼出版《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大衛·佩伯出版《生態社會主義:從深生態學到社會主義》,安德烈·高茲出版《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生態學》和勞倫斯·威爾德出版《現代歐洲社會主義》等一系列著作,全面闡述了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他們堅持“以馬克思的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法為指導重返人類中心主義,拋棄了資本主義的人類中心主義和技術中心主義,將生態危機的根源歸結于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和生產方式”。[24]
萊斯和阿格爾雖然創立了生態馬克思主義,但并沒有對生態社會主義如何實現生態馬克思主義的主張進行系統的論述,20世紀80年代之后,生態社會主義的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探索,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論觀點。奧康納試圖改變這一狀況,他創造性地提出資本主義雙重危機的理論,力圖構建一種具有生態馬克思主義特色的生態社會主義。但是,奧康納的理論還是停留在資本主義制度上對資本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的改良,與他對資本主義危機的分析相矛盾,也和整個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矛盾,被認為是一種理論退步。生態社會主義者面臨的首要任務在于提出一種能夠解決現實環境危機并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正生態社會理論。為擺脫理論困境,美國綠黨的發言人克沃爾教授提出了革命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推動生態社會主義運動發展。2000年,他在《自然的敵人》一書中,以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和勞動異化理論為理論基礎,批判了改良性社會主義理論,提出了以公有制為特征的與以往歐洲社會主義不同的生態社會主義,實現了生態社會運動和理論質的飛躍。他強調,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不可能尋找到解除生態危機的根本出路,只有建立生態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廢除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公正,消除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的貧困,最終解決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為應對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的進一步惡化,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發展中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生態哲學)。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和生態社會主義者都是在社會學范疇闡釋、運用生態學的概念,他們掘棄了本來意義上的生態學,否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生態學思想發展之間存在任何實質性關聯。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發掘了馬克思哲學的生態學蘊涵,揭示了其與生態學思想發展的關聯性。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福斯特和印第安納州立大學保羅·伯克特“詳細地研讀了生態學思想史以及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發現了馬克思與眾多的生態學思想家們一脈相承的理論聯系,最終發現了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和社會與自然關系的闡述正是當代社會意義上生態學所要達到的高度”。[25]福斯特第一次將馬克思看作一位生態學家,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學本質,他和伯克特共同構建了馬克思的生態學,推動了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在1998年出版的《馬克思與自然》一書中,伯克特“具體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生態學的一致性,重點闡述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共產主義思想中蘊含的生態學原則,解釋了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生態學的一致性”。[26]2000年和2002年,福斯特先后出版了《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和《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兩本書,他將馬克思與李比希、達爾文、馬爾薩斯等同時代的生態學家聯系起來,揭示馬克思與后者之間存在理論和歷史的關聯。他肯定了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具有豐富的生態內涵,認為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的突出特點和優越性“不僅在于這種唯物主義強調物質—社會生產條件這個社會前提,以及這些條件如何限制人類的自由和可能性,而且因為,在馬克思那里,至少是在恩格斯那里,這種唯物主義從來沒有忽視過這些物質條件與自然歷史之間的必然聯系,也就是與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必然聯系”。[27]他肯定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反生態性剖析與批判,“生態和資本主義是相互對立的兩個領域,這種對立不是表現在每一個實例之中,而是作為一個主題表現在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中?!挥形覀冊敢膺M行根本性的社會變革,才有可能與環境保持一種更具有持續性的關系?!?a id="w28">[28]福斯特肯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學蘊涵,強調其不僅與生物意義上的生態學思想吻合,而且實現了超越,在更加廣泛的人與自然和人類社會內部實踐了生態學的基本原則。
二 非人類中心主義的主張
傳統人類中心主義視自然為征服對象的無知和狂妄無疑是生態環境危機的思想根源,為化解在工具—技術系統的支撐下人類活動蹂躪自然的危害,一些思想家提出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主張,試圖重新確立人類對于自然的倫理原則和行為規范。
1.生命倫理學的主張
近代生態倫理學的先驅、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法國學者施韋澤1923年發表《世紀文庫:文化哲學》,通過對歐洲工業化和市場經濟形成、發展時期的社會生活的反思和批判,首次系統地闡發了其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思想,提出生命中心主義的主張,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創新生態倫理學的思想。
施韋澤認為,不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而且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人與人的關系不是特殊的,同世界上其他生命之間的關系一樣。然而,傳統倫理學對善的理解過于狹窄,應該加以擴展,他反對傳統的只講人與人關系和利益的倫理學,主張建立一種拓展到整個自然界,包括一切有生命的對象的倫理學。他提出了尊重生命的倫理原則:以維護、完善、發展生命作為評價的人類行為善惡的道德標準。根據其尊重生命的倫理原則,他強調應該采取法律、科學、道德的措施去禁止人們對自然的某些做法,限制人們對自然的某些做法,提倡對自然的某些做法。
2.生態倫理學的建構
1948年,美國林務官利奧波德去世,第二年,他的著作《沙鄉的沉思》出版。作者在書中就人與自然關系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一種平靜的、較高的生活水準,是否值得建立在犧牲自然的、野外的和無拘束的東西上面?為回答這個問題,他建構了大地倫理學的體系。
(1)人的觀念按三個層次發展: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人和土地之間。人的道德觀念應該擴展到人與土地關系的領域。
(2)土地共同體是由土壤、氣候、動物、植物、微生物、人等要素組成,共同體成員有繼續存在的權利;人是土地共同體的平等一員和公民,沒有也不能享有特權,“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的尊敬”。長期以來,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以經濟為基礎,人類享有充分的特權而無須盡義務,人應該改變其成為土地共同體中征服者的地位;必須重新確認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類不應是享有特權的一類,而是土地共同體中的普通一員,應該和土地共同體的其他成員形成伙伴關系。
(3)土地道德觀的標準:任何事物或現象,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才是善的、正確的,否則就是惡的、錯誤的。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和諧是指土地共同體的完整和復雜,也就是要保存至今尚存的一切事物;穩定是指土地的完整無缺,也就是維持生物塔的復雜結構,使其具有發揮功能和自我更新的作用;美麗則是道德上的動力,也就是不僅要著眼于經濟,還要從更高的價值去看問題。
土地道德也許并不能阻止對自然資源的宰割、管理和利用,但它卻宣布了后者繼續存在下去的權利,切中舊意識的要害——以經濟價值為基礎的偏見,提供一個改變人是自然的主人的新型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觀念。把生態學思想引入倫理學體系,標志生態倫理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的形成;把人類的權利觀、價值觀、倫理觀推廣到自然界中,意味著自然道德的出現。該書后來被譽為新環境保護運動的圣經,被多國翻譯出版,影響巨大[29]。
3.綠色生態運動的拓荒者和先驅者
1962年,美國海洋生態學家蕾切爾卡遜歷經4年對于殺蟲劑施用的危害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作者描述了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刻,卻不見“紅杏枝頭春意鬧”的景色,本來應該充滿生機的原野卻一片死寂。“這是一個沒有聲息的春天。這兒的清晨曾經蕩漾著烏鴉、鶼鳥、鴿子、鷦鷯的合唱以及其他鳥鳴的音浪,而現在一切聲音都沒有了,只有一片寂靜覆蓋著田野、樹木和沼地?!弊髡呓衣稙E用殺蟲劑造成的環境污染的嚴重性,披露農藥已經造成了全方位的污染:水體、空氣、生物鏈、人,不僅危及許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類自己?!艾F在一個人從未出生的胎兒到死亡,都注定要和危險的化學藥品接觸。這個現象在世界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弊髡咧赋鲛r藥污染造成的危害具有長期性、嚴重性的特點,將導致充滿生機的春天一片死寂,告誡“人類正生活在幸福的墳墓之中”。因此,作者主張禁止施用會給人類及生物帶來長遠性嚴重危害的殺蟲劑,并揭露美國農業、商業資本家為追逐利潤濫用農藥的事實,強調環境污染實質上是一個社會問題。蕾切爾卡遜批判了與歐洲科學聯系起來的傳統思維的狂妄,認為:“控制自然”這個詞是一個妄自尊大的想象的產物,是當生物學和哲學還處于低級幼稚階段時的產物,呼吁人們“必須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30]
《寂靜的春天》面向社會公眾,致力于提高公眾環境意識,使誕生了一百多年的生態學走出象牙塔,開創了生態學在解決環境、資源、發展問題中綜合作用的新時代。該書催生了新的生態學時代,在世界綠色生態運動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科學的態度、科學家的良知使作者成為綠色生態運動的拓荒者和先驅者。1999年,美國新聞博物館問卷評選20世紀100大新聞事件,《寂靜的春天》推動環境保護運動榜上有名,與人造衛星上天開創空間時代、新中國成立等并列為其中之一。這位超前的思想家深刻洞察了技術進步背后所隱藏的危險代價,并通過預言一種災難性的可能驚醒整個世界。正是由于她艱苦卓絕的奮爭和呼吁,大大激發了人們的生命意識與自然意識,改變了人們看待自然界的方式乃至人類思維的方向,環境保護事業作為一項公共政策才逐漸被公眾認可和接受。
三 文明發展的反思與探討
人類文明產生于自然,歷史上各種文明發展都離不開自然資源與環境,也都付出了破壞、干擾自然的代價。反思文明發展、特別是工業文明的得失,探討人與自然積極平衡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為當代學者關注的重要課題。
1.資源與文明沖突論
1955年,美國學者卡特和戴爾出版《表土與人類文明》,作者考察了六千年來人類文明興衰與表土資源的相互關系,對人類歷史上20多個古代文明地區的興衰過程及其原因進行了探討。書中根據歷史事實得出結論:除了少數例外情況(尼羅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印度河),文明人從未能在一個地區持續文明進步長達30~60代人以上,即800~1500年,并且文明越是燦爛,其持續存在的時間就越短。
作者認為歷史上絕大多數文明衰落并非由于戰爭、政治腐敗、道德敗壞、經濟失調等原因造成,文明衰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明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特別是表土資源由于文明的發展而耗竭。正是由于人們糟?;蛘邭牧擞兄谌藗儼l展文明的環境,耗盡或破壞表土自然資源,才導致文明在某些地區的衰弱。作者由此勾畫了人類歷史的簡要輪廓:“文明人跨過地球表面,在他們足跡所過之處,留下一片荒漠?!?a id="w31">[31]上述勾畫也許有些夸張,但無疑具有一定的事實根據。
從歷史回到現實,作者對美國揮霍無度式的開發和浪費提出責難,并告誡人們:現代文明的出路在于我們能否吸取歷史上某些古代民族的教訓,及時地開始實踐對自然資源進行切實有效的保護。
2.增長極限論
1972年,環境保護運動的先驅組織羅馬俱樂部發布了第一個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探討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局限性,指出了其不可持續性。報告敲響了人與自然關系危機的警鐘,提出了以均衡狀態為中心的克服危機的思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熱議和思考,激起了世界性的環境保護熱潮。
(1)地球資源有限性:增長存在極限。
作者認為,工業時代經濟不斷加速的增長是存在著極限的,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有限性造成的。作者認為,包括人類在內并且由人類活動主導的全球系統包含人口、經濟、糧食、資源和環境五個重要因子,分析了其發展趨勢和方式,指出它們之間存在本質的區別并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人口、經濟是按照指數方式發展的,屬于無限制的系統;由于地球的有限性,人口、經濟所依賴的糧食、資源和環境卻是按照算術方式發展的,屬于有限制的系統。這樣,人口爆炸、經濟失控,必然會引發和加劇糧食短缺、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又會進一步限制人口和經濟的發展。
(2)生態環境問題是復雜的整體。
作者認為,由于全球系統的五個因子之間相互作用決定了全球性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復雜性和整體性,導致全球性環境與發展問題越來越嚴重。五個因子相互作用構成一個封閉的反饋環路,它聯結一個活動和這個活動對周圍狀況產生的效果,而這些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影響下一步的活動。在這種環路中,一個因素的增長,將通過刺激和反饋連鎖作用,使最初變化的因素增長得更快。全球系統無節制地發展,最終將向其極限增長,并不可避免地陷于惡性循環之中。例如,人口的增長要求更多的工業品,消耗更多的不可再生的資源,造成全球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達到增長的極限以后,還將出現投資不能跟上折舊、工業基礎崩潰的前景。工業的增長使環境天然的吸收污染的能力負荷加重,死亡率將由于污染和糧食缺乏而上升。人口增加后,人均糧食消耗量下降,糧食生產已經達到極限。隨著人口和資本的指數增長,必然會帶來經濟社會的全面崩潰。
(3)全球均衡狀態是解決全球性環發問題的最終出路。
作者通過對上述關系到人類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進行定量研究,通過計算機模擬計算,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方面,如果按現在的趨勢繼續下去,我們人類所在的地球的增長的極限有朝一日會在今后100年中發生。最可能的結果將是人口和工業生產力雙方有相當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第二,改變這種增長的趨勢和建立穩定的生態和經濟的條件,以支撐遙遠未來是可能的。第三,如果世界各國人民決心追求后一結果,而不是前一結果,那么,他們開始的行動越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這個問題上,純粹技術上的、經濟上的或法律上的措施和手段的結合,不可能帶來實質性的改善,唯一可行的辦法是:“需要使社會改變方向,向均衡的目標前進,而不是以往的增長”。這樣,他們就把全球均衡狀態作為了解全球性環發問題的綜合對策。
作者肯定了均衡狀態中的技術進步,認為經過生態化調整的技術既是必要的也是受歡迎的。生態化技術包括:收集廢料的新方法,以減少污染,并使被拋棄的物質可以用于再循環;更有效的再循環技術,以降低資源消耗率;更好的產品設計,以延長產品壽命和便于修理,結果是資本的折舊率最??;利用最無污染的太陽能;在更完備地理解生態關系的基礎上,使用控制害蟲的天然方法;醫學進步能降低死亡率;避孕手段的進展能促進出生率同降低著的死亡率相等。
最后,作者認為向全球均衡狀態的努力是對目前這一代人的挑戰,必須在當代人的范圍內解決這些問題,而不能延誤時機,將之傳給下一代。[32]
3.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結合
1983年12月,聯合國成立了由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為主席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對世界面臨的問題及應采取的戰略進行研究。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發表,報告分為“共同的問題”“共同的挑戰”和“共同的努力”三大部分。在集中分析了全球人口、糧食、物種和遺傳資源、能源、工業和人類居住等方面的情況,并系統探討了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之后,這份報告鮮明地提出了三個觀點:環境危機、能源危機和發展危機不能分割;地球的資源和能源遠不能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必須為當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變發展模式。
報告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報告深刻指出,在過去,我們關心的是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而現在,我們正迫切地感到生態的壓力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重大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有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不是一條僅能在若干年內、在若干地方支持人類進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遙遠的未來都能支持全球人類進步的道路。這一鮮明、創新的科學觀點,把人們從單純考慮環境保護引導到把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切實結合起來,實現了人類有關環境與發展思想的重要飛躍。[33]
4.工業文明和生態系統的沖突論
1992年,美國副總統候選人阿爾-戈爾發表《瀕臨失衡的地球——生態與人類精神》,書中全面考察了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殺蟲劑超量施用,垃圾成山,水體和空氣等全方位污染;水土流失,熱帶雨林毀壞,物種滅絕;全球變暖,臭氧層變薄;等等,用翔實的資料勾畫出宏觀的災難圖景。作者從工業化和現代化等人類文明的發展來追索環境危機的起因,討論了環境危機與人類文明的整體關系,認為環境危機從根本上說就是現代文明和生態系統之間的沖突。
第一,環境意識與行為的背離。作者認為美國人原則上表示同意讓他們的領導人采取行動,但同時保留固執地反對必須采取的每一項具體措施的權利。高達93%的美國公眾支持政府“利用它的地位來團結其他國家,采取行動解決全球環境問題”;民意測驗卻顯示美國人反對征收更高的化石燃料稅,而這是改變政策,對環境更加負責應該采取的首要步驟之一。原因在于“貪婪、自身利益、以急功近利的行為破壞體制的長治久安”。
第二,經濟制度的缺陷?,F行的經濟制度“只看見某些東西而對另一些東西視而不見”,常常完全忽略那些難以用買和賣衡量的東西的價值。“以破產清算的方式來對待地球,這樣做是完全錯誤的”,經濟體制存在的這個問題是導致全球環境問題的不合理決策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技術的副作用。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我們日益依賴技術來中介我們與自然的關系,我們也日益遇上同樣的交換:我們具有更大的能力,能夠更容易地為更多的人向自然索取,用來制造我們需要的東西。但是,過去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所具有的那種敬畏感被置之腦后了?,F在許多人視自然界為資源的集合體,這就是主要的原因。然而,這種觀念的代價是昂貴的,人類拯救地球生態系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我們能否找到對環境的新的崇敬,將環境作為整體而表示部分給予崇敬。
第四,機能失調的文明。當今這種組織形式的現代工業文明正猛烈沖擊著我們這個星球的生態系統。只要這一文明帶著強大的技術力量作為一個整體繼續遵循著這種思維模式前進,鼓勵人們為短期利益、局部利益而去操縱自然界、榨取自然界,那么,這種無堅不摧的力量將繼續其摧毀地球的進程而不以任何人的所作所為而轉移。
第五,精神上的環保主義。未來捉摸不定,我們習以為常,用后代的幸福來滿足我們自己。我們把自我作為倫理生活的單子來供奉,不僅把它從自然界中分離出來,甚至也把它從對他人的責任感中分離出來。這不僅是針對后人,而且越來越清楚地指向同代人;這不僅指向異國他鄉的人民,而且越來越清楚地指向我們自己所處的社團。原因在于我們深深地被滲透一切的技術文化所吸引。這種文化似乎有它自己的生命,要求占據我們的全部注意力,持續不斷地引誘我們,阻止我們去體驗生活的真諦。作者認為需要實現科學與宗教的再度聯合以克服技術文化的弊端,因為神、人類和自然這三者相互關聯并且對于確定我們的位置不可或缺。
作者提出解決環境危機的整體設想和一系列具體措施。強調要以人為主體,“我們只有自己這樣一個盟友,同時我們自己就是敵人”,以實現思維方式的改變。構思了環境保護的“全球馬歇爾計劃”:穩定人口;開發環保技術;經濟核算體系,修訂運行規則;國際協定;全球環境教育。[34]
四 堅持人類主導的立場
人類活動的不當引起了當代生態環境危機,生態環境問題實質上是人的問題,問題的解決離不開人類整體的努力,一些學者堅持人類主導作用的立場,探索人類主導下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路徑。
1.管理者的視角
1972年,斯德哥爾摩第一次全球環境保護會議召開,作為會議的背景材料,沃德和杜博斯的《只有一個地球》出版。這是一本對人類環境最完整的報告,全面闡述了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在人類史上第一次呼喚出一個最響亮的口號: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已經進入了人類進化的全球性階段,每個人顯然有兩個家園,一個是自己的祖國,另一個就是地球這個行星。”作者明確指出,地球環境是人類的福祉。“在這個宇宙中,只有一個地球在獨自孕育著全部生命體系。地球的整個體系由一個巨大的能量來賦予活力。這種能量通過最精密的調節而供給了人類?!y道人類的全部才智、勇氣和寬容不應當都傾注給它,使它免于退化和破壞嗎?我們難道不明白,只有這樣,人類自身才能繼續生存下去嗎?”作者告誡人們:
(1)由于人類的錯誤行動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自然資源日趨枯竭,生態危機正在發生,人類將要無法繼續生存下去。
(2)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在于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占第一位的、最明顯的和公認的壓力是人口的壓力”。
(3)人類處在歷史的轉折點上,由于無知或不關心,我們可能給我們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環境造成巨大的、無法挽回的損害。反之,有了比較充分的知識和采取比較明智的行動,我們就可能使自己和我們的后代在一個比較符合人類需要和希望的環境中過著較好的生活。
(4)解決的途徑在于全球合作、共享生物圈,建立超國家的權力機構來管理地球。強調全球性的環境管理。[35]
2.現代社會實踐的人類中心主義
1983年,蘇聯哲學家什科連科發表《哲學、生態學、宇航學》,提出應該放棄世界觀的人類中心主義,同時在倫理觀上確立人類中心主義,即現代社會實踐的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應當“不僅在社會實踐水平上而且在價值觀的水平上保持下去,直到人同地球以外文明接觸、相互作用和相互合作而形成比人類更廣泛的智慧物共同體為止”。它不僅是地球中心主義的,而且是宇宙主義的,“它可以成為并且正在成為人為了人的利益而開發宇宙的方針”。
作者肯定了人類為人的目的的合理性?!吧钊胝J識和考慮人—環境系統的一切環節和組成部分(包括宇宙環境在內),歸根結底意味著保證人和人類最良好的生存和發展。嚴格地說,不存在人—自然的倫理關系,而只存在人—人、人—社會的關系。如果說利用自然的某種形式并不損害人類(在經濟、生理、科學、美學等等方面),那么它任何時候都不會是倫理學研究和譴責的對象?!祟悶榱俗约海瑸榱艘院蟮氖来鴲圩o、維護、發展自然界。”
作者強調了發揮人類主導作用的必要性?!叭嗽趥惱韺W中包括人—環境系統的倫理方面的中心地位決不意味著侵害或壓抑自然界。相反,人和他的需要成為倫理學體系的中心,反映人作為智慧的體現者在維護、組織和發展自然界本身方面、在對抗惰性物質熵化方面的指導作用?!?/p>
作者探討了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措施與途徑。其一,“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人類為了保證自己在自然環境中的前進運動、進步和擴展,必須抵制日益增長的自然界的反抗、克服這種反抗。地球空間和資源的局限性,迫使人們在地球上尋找完善生活設施的新方法,開發宇宙天體使之成為適宜生產和生活的地點”。其二,隨著空間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空間時代的到來,多宇宙論的確立以及建立在可居住世界多元性信念之上對于地外文明的探索,將迫使人們最終放棄人類中心論。
現代社會實踐的人類中心論旨在人成為認識和行動的主體和客體,開發地球和人實際能夠達到的宇宙部分的自然界,以便發展自己的創造力和科學技術的可能性,保證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和諧發展的條件。[36]
3.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倫理學的基本觀點
我國學者傅華教授在其著作《生態倫理學研究》一書中介紹了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倫理學的基本觀點,提出了一些頗有見地的主張。當代人類中心主義關于主體與客體的理解必須實現對傳統觀點的超越。其一,作為主體的人應當是人類全體,是歷史的、現實的和未來的人類整體;其二,作為客體的自然是人類現實的自然界,是以地球為核心,人的活動為邊界,不斷拓展的自然界。由此,作者認為:
第一,立論基礎:人類中心主義是一種價值論,是人類為了尋找、確立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優越地位、維護自身利益而在歷史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假設。
第二,基本信念:人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人類保護自然環境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促進人類保護自然行為的依據,是評價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尺度。
第三,社會實踐的基本原則:在人與自然關系上,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人處于主導地位,不僅對自然有開發、利用的權利,而且對自然有管理和維護的責任和義務。
第四,自信心:主體地位意味著人類對自己的能力的自信和自豪,人類擁有運用理性的力量和科學技術的手段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以實現自己的目的和理想的能力。[37]
一個多世紀以來,思想家們關于生存危機的反思和擺脫危機的探索,無疑為人們實現文明自覺發展的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思路,這些重要的思想資源,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哲學思想將指引人類文明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