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遷移與社區變遷:內蒙古赤峰調查(續篇)
- 馬戎
- 872字
- 2022-05-26 20:38:10
內蒙古半農半牧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府村調查[1]
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的“邊區與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研究”課題最早是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起步的。內蒙古自治區有120萬平方公里,2000萬人口,在地域、經濟、人口諸方面是我國北部一個十分重要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域。與其他地區相比,內蒙古在經濟發展、社會結構、人口遷移、民族關系、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哪些特點?目前存在哪些主要問題?有哪些因素在促進或是制約著社會與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些都是我們在內蒙古開展調查研究時希望能夠回答的問題。
赤峰(原昭烏達盟)[2]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南農北牧,蒙漢雜居,其社會經濟的歷史變遷與目前的社會、經濟、人口結構等方面在內蒙古自治區具有一定典型性,被費孝通教授選作這一課題最先起步的地區(參見圖1和圖2)。在對赤峰進行實地考察之后,費教授于1984年發表了《邊區開發:赤峰篇》(費孝通,1986a),為赤峰研究破了題。不久潘乃谷教授在翁牛特旗專題調查的基礎上,發表了《塞北的驛馬吐科技村調查》(潘乃谷,1986)。之后,赤峰調查就作為本課題的重點之一全面展開。

圖1 赤峰各旗縣地理位置與農牧區分布
1985年夏天,我們首先在赤峰下轄的4個旗組織了抽樣戶訪調查,在41個自然村調查了2089戶蒙漢居民。[3]研究的重點是人口遷移與族群關系,同時也詳細調查了居民的生產、收入、消費、婚姻、生育等方面的情況。在戶訪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我們發表了一組論文。1987年我們組織了翁牛特旗(赤峰中部半農半牧區中有代表性的一個旗縣,見圖1)下轄6個建制鎮1300戶居民的問卷調查[4],在遷移與民族關系之外,增加了對鄉鎮企業和集市貿易調查的內容。在對赤峰的城鎮、鄉村兩部分都進行抽樣問卷調查之后,我們又選出了巴嘎塔拉蘇木的府村,于1989年夏進行了重點社區調查。[5]三次調查的目的,就是在不同的地域范圍、選取不同的社區類型、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考察赤峰地區的人口遷移歷史與現狀、經濟活動、居民生活與蒙漢族群關系。本文將以1989年社區調查所獲資料為主體,以一個自然村的變遷為案例,結合1985年、1987年兩次問卷調查的結果,來探討赤峰半農半牧區的發展史和當前要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