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游牧業的人口與勞力

放牧是游牧業生產中基本的、主要的、日夜不間斷的勞動。但它不是唯一的勞動,游牧業生產過程中尚需其他許多零星的勞動配合。這些零星勞動(季節性強又難于預計折算)反以老、弱、幼、婦參加合適。單身漢不能主牧群羊,主牧必須攜帶妻室并為之安排炊食、擠奶、幫牧、護理羔犢、照顧病畜和料理家務。

游牧生產和游牧生活高度一致:主婦為全家人的生活操勞,全家老小為一群牲畜的成長服務。婦女也是游牧生產必需的勞動力(藏區更是如此)。游牧生產比農業生產更富有全家人共同參加的性質。因此,只計放牧勞動,而且一群牲畜只計一個放牧勞動,把牧區其他人員都列為閑置、剩余勞力,或從“規模效益經濟”出發(同國外資本家牧場比)想方設法另覓出路,將所謂剩余勞動力從游牧業中擠走肯定是錯誤并有害的。況且,除了塔吉克族外的其余游牧五族,都實行家庭幼子繼承制和父子等同堂的小家庭制,戶均6~7人但青壯年僅約占1/3。從新中國成立后的40年可以看出,雖然牧戶人人都有一些游牧經驗和知識,但因受許多因素制約,能長年承擔起主牧的戶和人,僅約占其總數的1/3。

放牧勞動(尤其放牧適齡母羊和馬群、駝群),不但需要強壯、耐勞的體質和吃苦精神,而且還要有經過多年災難磨練取得的豐富經驗,這都不是短期訓練可得到的。牧戶的牲畜有類多(有的竟六畜俱全)、量少(新疆合計戶均百余頭,人均十五六頭)和牲畜宜分類和編群合牧(哈薩克族諺語:“一群羊得一人放,一只羊也得一人放”)這兩個特點,就決定游牧民必須以一群羊為基礎,數戶親族叢居分工協作放牧的生產特點。獨戶不能游牧,單家牲畜不能成群(在新疆,即使往日的牧主或今日富戶的羊群中也多少雜有其他人家的羊)。這表明,一群牲畜游牧,需要三幾戶,六七個青壯、男女各半的勞力,而并非只是一戶兩個勞動力。

活勞動是游牧業的主要成本。在一個牧莊內,除了三四百只的成年羊群外,還有占四五分之一的60~100頭的馬、牛、羊、駝三四種大家畜。這又需要一些勞動力養牧。雖然,牛不需要壯勞力跟牧,但是駝、馬由于數量少、活動范圍大,又常因機動放牧,場地邊遠,一般“聯莊”雇人經營、代牧,按匹、峰支付報酬。就放牧而言,雖然固定專人有利,但也有歇息、診病、過婚喪事之日和夜晚睡眠之時,不能全年日日夜夜只由一人負責。秋配、接羔、斷奶的分群放牧,仔畜管育、剪毛藥浴等,都需要幫手。擠牛、羊、馬、駝奶更是生產要事,非女莫屬。牲畜在夏牧時,冬牧場的割草、人房畜舍的修補都需要強壯勞力。出賣活畜與畜產品,購運飼料、飼鹽、人糧,亦需精明和強壯有力的男子。

上述這些經常需要的勞力,不能招之則來,揮之則去。游牧業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是需要足夠的多種勞力。在牧莊內,如能固定三四分之一的勞力專事牧草的生產、加工,將會大大促進游牧業往現代化方向轉化。

如果將四季如春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的圍欄天(然)(放)牧的情況不算,我國六畜游牧業勞動力人均經營的牲畜頭數,大大高于國有農牧場舍飼圈養牲畜的數量。新疆游牧民男女勞動力人均50頭牲畜(大體是10頭馬、牛、駝和40只羊)。甘肅藏族游牧民男女勞動力人均牲畜頭數比這更高,就以其牛是全由婦女管理來說,勞動力人均養牛數比國有牧場擠奶員人均擠牛頭數(10頭)至少要高一倍。雖然由于牲畜品種和飼料條件不同,勞動力人均毛收入(產值)前不及后,但是凈收入卻倒轉過來。

新疆游牧民憑借戶均百余頭、人均十五六頭牲畜,不僅已達到溫飽線,而且經過草原與畜種改良,提高人均牲畜頭數和畜均產值,還可實現更富裕的生活水平。就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為例,牧民人均牲畜數高過農民人均地畝數一倍,牲畜頭均產值約等于畝均(糧食)產值,但凈收入又高過畝均糧食產值一倍。

游牧牲畜數量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還需要更多的勞力,而且為了輔助它的發展還要植樹造林、人工種草、草原改良和產品初步加工,以及畜力運輸,都需要各種勞力。恰恰現在牧業勞動之外的勞力能滿足這種需要。正確、充分、合理地使用勞力資源是游牧業發展和游牧民致富的重要途徑。游牧區的天地格外廣闊,游牧業生產在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中需要很多很多勞動力。又不可能從農村或城市調動勞動力,因此,曾一度出現的勸游牧民“離畜、離山、經商”闖江湖致富的做法,卻是很不明智的,乃屬宏觀決策失誤。

由于食物營養豐富、環境清潔(水、空氣)寧靜、氣候溫涼干燥、經常游動以及近親限止通婚與不通婚,游牧六族人口體質是很好的,體強力壯、長壽者多、奇殘者少、惡疾更少。

據一些典型調查推算,游牧民族男女性比例是106∶100,差異不大;夫妻離異不到10%。婦女一生約生育子女5人,一對夫妻養育6~7人(包括自己),嬰兒死亡率在2%以下,戶均人口從新中國成立初的5人增加到現在的6.5人,人口發展很快,因而計劃生育同樣是提高游牧民族人口素質和生活水平的要策。甘肅省藏族牧區自1984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情況不錯。但是,在推行中需注意妥善解決因婚前生(藏族)和過繼(哈薩克族)子女等由于民族習俗產生的一些問題。

游牧民族的文化素質(除少數地方),一般不低于漢族農民。兒童大量輟學,恰是牲畜由戶承包以后發生的事。由于游牧勞動間歇多,加之廣播、電視日益普及,游牧民文化素質容易提高。始之襁褓中的耳聞目染,繼而來自長輩的言傳身教,對身邊包括六類牲畜、四季草原在內的自然環境的熟視與深情厚愛,以及親身感受頻繁的自然災害,游牧人在家畜育種、獸疫防治和草原改良方面,不僅形成了特殊的素質,而且在接受現代畜牧科學技術方面打下了特別良好的根基。

游牧業中的好手,完全是在長期實踐中而不是在短期課堂培訓中成長起來。因而子繼父業,很有利于游牧業的發展。既然游牧業將長存,游牧業前途廣闊,就仍需由游牧民族經營。民族業務分工與實現民族平等并不矛盾。選拔、培養游牧區的人才,應基本或絕大多數回歸游牧區,定向為游牧業和游牧民服務,克服現存的上易下難、去易回難、出易進難的趨向。改進游牧業生產條件,就是改善游牧民物質生活條件,也是在為改善游牧民文化生活打基礎。游牧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與游牧業生產的發展相互促進、同步推進。太陽能的利用,對在改善游牧民生活方面,既易行又可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照市| 阳高县| 桃江县| 库伦旗| 毕节市| 肃南| 剑阁县| 体育| 宿迁市| 济宁市| 江津市| 元阳县| 崇左市| 青神县| 留坝县| 临沧市| 将乐县| 宿州市| 化德县| 平凉市| 永昌县| 简阳市| 古丈县| 龙门县| 星子县| 鲜城| 会宁县| 蒙山县| 盖州市| 格尔木市| 广东省| 青浦区| 弥勒县| 新兴县| 五家渠市| 临湘市| 宁城县| 吉木萨尔县| 桑植县| 怀集县|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