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生態經濟與美麗中國
  • 陳建成 于法穩主編
  • 4547字
  • 2022-05-26 20:28:59

生態文明城市發展模式及指標體系研究進展

王書玉[1]

摘要 生態文明城市是由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組成的復合有機系統。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戰略選擇,對生態文明城市發展模式及指標體系進行研究,對于城市健康發展和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城市的科學內涵,從多個角度論述了國內外生態文明城市發展模式和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進展,分析了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研究的共同特點,提出了今后生態文明城市發展模式和指標體系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 城市 生態文明 發展模式 指標體系

在我國,關于生態文明的理論研究始于1984年。[2]自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首先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以來,生態城市逐步成為城市環保工作乃至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繼而涌現大量關于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和指標體系的研究,這些研究大多以城市為研究對象。[3]

一 生態文明和生態文明城市

(一)生態文明和生態文明城市的概念

生態是一個由生物和非生物環境構成的系統整體。文明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4]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系上的具體體現[5],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種高級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現代化大都市的本質屬性,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的社會和自然狀態。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促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指出生態文明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城市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集聚地,是經濟和文化的重要發源地[6],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生態文明城市是在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下,就城市發展提出的一個新概念。生態文明城市是由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組成的復合有機系統,它具有人地關系和諧、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優美舒適、生態優良持續、經濟運行良好、社會文明有序等特點。以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的發展轉型,以低碳、綠色、循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以文明和諧促進社會風氣打造,構建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明人居、生態文明經濟、生態文明環境和生態文明意識“五位一體”的可持續的、健康的城市發展模式。[7]

(二)生態文明城市的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現代化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的歷史使命。沒有生態文明就沒有與時俱進的現代化。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是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宗旨[8],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戰略選擇。對生態文明城市發展模式及指標體系進行研究,對于城市健康發展和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 生態文明城市發展模式研究

(一)城市發展模式

發展模式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特定的生活場景中,即在自己特有的歷史、經濟、文化等背景下所形成的發展方向,以及在體制、結構、思維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特點,是世界各國和地區在現代化過程中對政治、經濟體制及戰略等的選擇。城市發展模式即城市結合自身特點,發掘自身優勢資源,以發展自身實力為目的的某種特定方式。

(二)國外研究狀況

城市生態文明的發展體現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國外城市化建設模式注重同步推進農業的發展,注重發揮工業化和信息技術對城鎮的支撐作用。以農業發展為前提,堅持與工業化、信息化和經濟發展相協調,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重視政府的監督調控,科學編制城鎮規劃,重視基本公共服務的建設,重視城鎮生態環境建設。[9]

(三)國內研究狀況

國內生態文明城市發展模式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10個方面:①城市空間結構,如基于空間優化的生態文明城市發展模式[10],人們通過對低碳城市空間結構發展模式[11]的研究,將城市總結為緊湊多中心型、公交主導型和生態主導型三種;②城市整體[12]和城市局部空間發展模式;③城市不同主體功能區的規劃和開發原理;④城市發展機理,如綠色交通、循環經濟、社會驅動、生態網絡、綠色科技等;⑤城市發展模式的優化;⑥城鄉一體化;⑦生態文明城市的內涵;⑧生態特質,如通過對貴陽等城市的研究,將城市分為依托生態優勢模式、生態優先模式和提高品位內涵發展模式3種模式;⑨不同類型與性質城市的發展模式;⑩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的相互關系[13],包括獨立型、依附型和互動共生型。

三 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系研究

(一)國外研究狀況

指標體系是對思想、理念的操作化。國外生態文明城市的指標體系主要是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評價指標,如1996年由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聯合提出的驅動力-狀態-響應(DSR)指標體系,1992年由Rees提出的經Wackernagel完善的生態足跡指標體系,基于Odum提出的能值理論指標體系,以及世界銀行基于弱持續性理論和Harkwick準則提出的真實儲蓄法。

(二)國內研究狀況

國內關于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系的研究起步較晚,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最初是以生態城市形式來進行研究的,它是生態文明城市研究的早期形態。國內對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系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7個方面:①生態文明城市的內涵,如王如松等從生態文明城市的科學內涵、城市的生態化方面研究評價指標體系[14];②系統學理論方法[15];③研究方法與模型構建研究,如屬性理論數學模型、灰色關聯度分析、生態足跡法、能值分析法、熵值法、綜合評價法等;④生態文明城市的綜合指標體系和單一指標體系,綜合指標體系如“五位一體”的指標體系[16]等,單一指標體系如城市人口指標體系、水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城市規劃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等;⑤對不同類型與性質的城市的指標體系的研究,如森林城市、資源型城市、旅游城市等;⑥區域層面的評價指標研究,如太湖流域、黃河下游地區、經濟發達地區、礦區、生態脆弱區等,以及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研究;⑦生態經濟學研究,如低碳循環經濟、城市競爭力、產業結構體系、生態審計等方面。

(三)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系研究的三個階段

隨著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理解的加深以及對生態文明城市概念理解的加深,與生態文明城市有關的指標體系研究逐步深化,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17]

第一階段:以自然生態系統發展為核心的指標體系研究。認為生態城市應該是結構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態關系協調的城市生態系統,因而將生態城市的結構、功能和協調度作為描述生態城市系統的3個一級指標。

第二階段:以復合生態系統發展為核心的指標體系研究。建立在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的基礎上,認為它由社會、經濟和自然3個系統組成。生態城市是一類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人類居住地。這類指標體系,把生態環境建設提到了與經濟社會發展同等的高度,體現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深化。但在這類指標體系中,自然與經濟、社會還是3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它們之間的“協調發展”更多的是指“同步發展”,這與生態文明理念所要求的生態經濟社會的有機協調還有一定距離。此類指標體系包括兩種主要類型:城市自然、經濟、社會的綜合發展指標體系,以及對城市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協調程度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

第三階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的指標體系。認為生態城市是城市整體的生態化發展。所選用的指標不再是單純衡量經濟或社會發展的指標,而是衡量經濟生態化或社會生態化程度的指標。這些指標體系根據架構的不同分為3種類型:“五位一體”的指標體系、驅動力-狀態-響應指標體系和意識-行為-制度指標體系。

(四)小結

關于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系的研究可分為兩大類:理論研究與案例研究。理論層面指標體系的研究主要是探討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盡管分析得很深入,但缺乏實際可操作性。實踐層面的指標體系和方法沒有統一標準,大多是根據研究區域的實際情況和專家意見確定規劃方法和目標,缺乏客觀性和橫向比較。此外,規劃大多基于現有資料,對現有城市和產業狀況進行評價,以及對未來城市發展和產業布局進行規劃,缺乏監督機制和跟蹤評估方法。

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研究具有下列共同特點:追求協調(強調社會、經濟、自然3個子系統的均衡和協調)、重視對資源的回收利用(重視保護現有資源,并關注現有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提倡重復利用資源,使資源的價值最大化)、重視建設良好的綠地系統。國外生態文明指標體系體現了物種多樣性,而國內指標體系體現了生態意識和生態政治方面的內容。

目前國內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比較散亂,缺乏統一的規范,不同案例間指標差異比較大,著重于采用系統分析方法,評價理念和指標參差不齊。此外,公眾參與及監督預警機制匱乏,能夠為決策提供依據的信息非常少,直接影響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四 今后有待強化的研究

由于生態文明建設在空間尺度、實施主體、重點難點、目標進程、評價體系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特殊性,顯現出空間性和區域性,因此對不同區域生態文明城市發展模式和指標體系的研究有待深入。要揭示和探討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生態環境變化的生態學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體系,提煉關鍵指標。考評制度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與考核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是對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和發展程度的衡量。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是指將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納入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范疇。

我國各地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特定的地區如何建立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評估體系,直接影響區域系統轉型發展的進程和成效。因此,綜合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觀點來研究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對于區域系統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1] 王書玉,男,山西太原人,博士,山西財經大學環境經濟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生態經濟與區域規劃研究。

[2] 陳洪波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進展》,《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3] 齊心:《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生態經濟》2013年第12期。

[4] 周濤:《生態文明辨析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2009年第10期。

[5] 白楊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其評估體系研究進展》,《生態學報》2011年第20期。

[6] 李建中:《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系統思考》,《系統科學學報》2011年第1期。

[7] 秦偉山等:《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與水平測度》,《資源科學》2013年第8期。

[8] 王家貴:《試論“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及其評估指標體系》,《城市發展研究》2012年第9期。

[9] 徐君等:《國外城鎮化建設模式及對中國的啟示》,《工業技術經濟》2014年第4期。

[10] 陳旖:《基于空間優化的生態城市發展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經濟管理》2010年第3期。

[11] 周潮等:《低碳城市空間結構發展模式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年第22期。

[12] 王曉歡等:《西安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及預測》,《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年第2期。

[13] 何民等:《中國城市發展模式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1期。

[14] 王如松:《城市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與建設指標》,《前進論壇》2010年第10期。

[15] 李建中:《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系統思考》,《系統科學學報》2011年第1期。

[16] 馬道明:《生態文明城市構建路徑與評價體系》,《城市可持續發展》2009年第10期。

[17] 齊心:《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生態經濟》2013年第1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革吉县| 阳江市| 山阴县| 福安市| 奉化市| 图木舒克市| 仙居县| 巍山| 阿图什市| 满洲里市| 宁强县| 阿图什市| 焦作市| 高台县| 高要市| 寻乌县| 科技| 渝中区| 麻城市| 怀安县| 荥经县| 栾城县| 新乡市| 宁明县| 阿拉善盟| 龙海市| 南充市| 陈巴尔虎旗| 安顺市| 济源市| 洮南市| 五寨县| 克拉玛依市| 玉屏| 互助| 黄浦区| 斗六市| 海晏县| 凤冈县| 南部县|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