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敦煌市陽關鎮的“五鎮”錦囊

馬翠玲[1]

摘要 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被《“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建設總體方案》列為三大戰略平臺之一,其中,敦煌“城鄉特色綜合體、生態保育區”是重點打造的兩大功能板塊,陽關鎮就是其中之一。“五鎮”錦囊之生態立鎮、產業富鎮、金融助鎮、服務活鎮、城鄉和鎮是千年邊塞陽關古鎮健康發展的經驗總結。

關鍵詞 敦煌市 陽關鎮 五鎮

在甘肅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5月19日印發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建設總體方案》中,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被列為三大戰略平臺之一,其中,敦煌“城鄉特色綜合體、生態保育區”是重點打造的兩大功能板塊,陽關鎮就是其中之一。陽關鎮依龍勒山,傍渥洼池水,現已是“陽關大道光明路,鵬程萬里游人駐”。“五鎮”錦囊之生態立鎮、產業富鎮、金融助鎮、服務活鎮、城鄉和鎮是千年邊塞陽關古鎮健康發展的經驗總結。

一 生態立鎮,率先做好生態文明的引領者和實踐者

早在2000年初期,敦煌市的廣大干部就在陽關鎮區域著手建立兩個國家級的生態保護區。西湖保護區內有極為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類的內陸濕地和荒漠水域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區的西部灣腰墩一代地勢最低,海拔僅為820米,是河西走廊的最低點,是匯集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的盆地,這正是形成西湖濕地的一個重要因素。陽關保護區是我國西部干旱荒漠區中較為罕見的特殊成因內陸河流生態系統和重要的候鳥棲息地,還是我國北鳥南遷途中的天然驛站。區內野生動物資源極其豐富,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和科研價值。近年來,保護區在機構設置、隊伍管理、制度創新、基礎設施、秩序規范、林政稽查、社區共建、調查研究、科技工作、國家重點工程和項目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國家級疫源疫病監測站建立后,設置水位和植被變化監測點23個,全方位定期監測,為天然植被的消長變化探尋規律,并在治理開發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敦煌市氣象局還為兩區建立了無人區域自動站和西北地區首個戈壁荒漠生態與環境研究站,為保護區的長遠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氣象保障。

沙漠都江堰工程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分期工程、三北防護林敦煌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項目、封沙(灘)育林(草)工程、國家重點公益林建設項目、濕地保護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防風固沙項目、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生態旅游項目等多措并舉的生態保護工程成為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據統計,陽關鎮的降水量是53.3毫米,比敦煌市年均降水量42.2毫米高出11.1毫米,是全市綠洲區域降水量最充沛的地方。在庫姆塔格沙漠邊緣,已經有了寬度近千米的植被帶,沙丘間怪棗、紅柳和梭梭生長茂盛,蘆葦也開始冒尖,這一道道綠色屏障正是陽關人向生態要效益、向生態要健康、向生態要幸福的“陽關夢”。

二 產業富鎮:綠洲葡萄產業、高寒冷水漁業和旅游業聯動發展

(一)葡萄是農民的“金豆子”“綠帳子”

陽關鎮雖然被戈壁、沙漠環圍,但長年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泉水資源豐富,這是最適宜種植葡萄的區域。從表1數據可以看出,多年來,陽關鎮的葡萄種植面積占總耕地的95%以上,葡萄銷售收入占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的70%以上。在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進程中,協會與經紀人在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葡萄品質、開發葡萄深加工項目、規范市場銷售秩序、及時公布最低銷售指導價格、維護各方利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經紀人作為保障農戶和客商雙方利益的代言人,是規范市場銷售秩序,杜絕果農坑商、騙商以及客商欺農的有效舉措。

陽關鎮還發揮引領帶動作用,使得敦煌市的葡萄種植面積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敦煌牌”水果商標于2011年正式使用,由此建成了甘肅省最大的鮮食葡萄生產基地。葡萄還提升為一種生態文化。1978年,時任文化部部長黃鎮來在參觀陽關鎮葡萄時題詞“陽關新田”,留存于今。其意在于陽關葡萄不單單是一個產業,更是長期與陽關的歷史、沙漠、泉水同生共長的一種生態文化,客觀上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關系。事實證明,葡萄的種植在統籌協調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方面發揮著諸多功能,既能減緩沙漠侵襲,擴大綠洲面積,又能涵養水源,使得泉水自然地滲漏、滲出,還可以促進陽關鎮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陽關鎮以葡萄為核心,以葡萄采摘樂園、葡萄酒莊、葡萄博物館、葡萄節慶、葡萄比賽、葡萄樂曲自樂班為平臺的娛樂體驗文化正在蓬勃興起。

表1 陽關鎮的葡萄發展指標

(二)建成甘肅省最大的高寒冷水魚生產基地,探索創新沙漠中的循環經濟示范模式[2]

甘肅省鮭鱒漁業龍頭企業蘭州碧泊公司董事長何延忠充分利用陽關鎮豐富的泉水資源,總投資2.8億元,建成集科研、養殖、加工、生物提取、生態保護、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甘肅省最大的沙漠高寒冷水魚(以虹鱒魚、金鱒魚、鮭鱒魚、中華鱘等為主)生產基地,基地以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環保型為特征,規劃了5個區域:沙漠奇觀高寒冷水魚養殖區、沙漠葡萄博覽園休閑觀光區、沙漠生態休閑度假區、沙漠越野車探險旅游區及沙漠都江堰生態園區。項目的生產模式為“泉水—魚—葡萄”,運行方式是通過合理利用西頭溝豐富的水資源進行冷水魚的養殖,養殖用水循環后可用于耕地灌溉,實現共贏目標。該項目還建成敦煌宮“魚宴”餐飲接待區,鮭鱒系列產品被評為“甘肅名牌產品”“三綠放心食品”,帶動營養食品加工業、醫藥業、生態科技觀光業等特色產業的發展,為陽關鎮城鎮化進程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平臺。

(三)建設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傳承歷史悠久的陽關文化

日本經濟學家速水佑次郎認為,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雖然可行,但是如果無視文化價值的差異,就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只能造成社會混亂。所以,適宜的政策是利用植根于傳統的文化,創造出一種能夠更好地開發新機會的經濟制度。[3]2013年初,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在甘肅獲批,其意正在于此。2013年2月19日,文化部部長蔡武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新聞發布會上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作為開頭語介紹甘肅文化資源,贏得了新聞媒體的廣泛認同,這是對陽關文化之邊塞詩歌文化內涵的傳承。陽關文化還有傳奇色彩的天馬文化內涵,意即荒涼大漠深處孕育靈動之氣。關于天馬,陽關鎮至少有三個歷史故事。一是周朝時的龍馬故事。據石室本《壽昌縣地境》記載:“龍勒山,縣南百八十里。周時龍馬朝出咸陽,暮至壽昌,因以此山之下,失其銜勒,故名龍勒山。”陽關鎮的第一個歷史名稱并使用長達千年的“龍勒縣”便是因龍馬而得。二是漢武帝時的天馬故事。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陽暴利長遭刑,屯田敦煌陽關,于渥洼水畔見野馬群中有奇異者持勒靽,收馬獻之,武帝喜,認為是吉祥之兆,是他最崇敬的“太乙神”賜給他的,為馬起名曰“太乙天馬”,并命以司馬相如、李延年為首的樂府作《天馬歌》,以頌其事。李白的詩句“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正是天馬贊歌。三是唐朝時的寶馬故事。唐朝有一人在敦煌龍勒縣捉到一匹寶馬,獻給當朝皇帝。這天,正好是皇帝大壽,皇帝認為這是吉祥之兆,再加上國家繁榮昌盛的寓意,便封寶馬為“壽昌寶驥”。當地官員隨之將龍勒縣改名為“壽昌縣”。為了紀念壽昌寶驥,陽關鎮在壽昌城遺址處建“壽昌寶驥”雕塑一座。

(四)建設絲綢古道旅游名鎮,打造世界藝術之都敦煌的后花園

改革開放以來,陽關鎮順應敦煌建設國際旅游大城市的定位,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絲綢古道旅游名鎮,努力打造世界藝術之都敦煌的后花園。依托鎮域的陽關遺址、玉門關、雅丹國家地質公園、渥洼池、壽昌城遺址、漢長城、陽關博物館、絲綢之路古道遺址、墩墩山烽燧、南湖墓群、山水溝墓群、高老莊度假村、野麻灣度假村、虹鱒魚觀賞樂園、葡萄采摘樂園等豐富的絲綢古道文化遺跡和生態自然景觀資源優勢,不斷增強企業與群眾發展旅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旅游業與葡萄種植、文化發展、水產養殖、城鎮化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形成了生態娛樂、文化古跡游覽、古代軍事博覽、田園風光休閑農業為一體的旅游產業。隨著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批復,“敦煌賞文化之奇,陽關享文化之趣”的旅游形態已成趨勢。

三 金融助鎮:敦煌農村合作銀行是助推陽關鎮健康發展的原動力

敦煌農村合作銀行以“農民跟著市場走,貸款跟著農民投”為服務宗旨,從2005年起,就為陽關鎮農民量身定制了一、二、三級信用體系,有效解決了農戶貸款難和銀行難貸款的矛盾。為滿足農民的資金需求,該行首創陽關林權質押貸款,農戶可以自己的葡萄林權設定質押,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民貸款時找擔保難的問題。為給農戶購買葡萄架材、農藥、化肥、地膜等提供支持,銀行通過實施“誰見誰辦,隨到隨辦”制、限時辦結制、田間地頭現場辦貸制等,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為支持中小企業開展葡萄深加工產業項目,該行推出了中小企業固定資產抵押循環貸款產品,并實施“一次評估登記、核定最高限額、分次或一次立據、限額內循環使用”的管理模式,有力助推了當地葡萄產業的發展。

四 服務活鎮:政府有為于公共服務是城鎮化健康發展的主導力量

袁智林大爺是陽關鎮最早種植葡萄的農戶之一,老人非常感恩政府:“多虧了政府,我們這里現在都是標準化種植,各村都有技術員在葡萄地里手把手地教,一年到頭服務。”[4]為引領好全省最大的鮮食葡萄生產基地,政府在編制《陽關鎮標準化葡萄生產技術規程》《優質無公害葡萄生產技術規程》的基礎上著力推進技能化培訓,建成上級農業專家隊伍、鎮農業服務單位、村組農民技術服務隊三位一體的科技推廣模式,讓科技推廣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群眾家”,使葡萄品質不斷提升。2013年3月,政府又編制了《陽關鎮葡萄標準化生產銷售工作手冊》,重點完善了葡萄銷售質量管理監督制度、葡萄銷售貨款結算制度、客商管理制度、經紀人管理制度、恒溫庫管理制度、協會財務管理制度、協會管理制度、結算大廳和檢查站值班制度8項制度,并制定發展現代農業獎補政策12項,推動陽關品牌化建設。著力推進產業化經營,鼓勵發展高標準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培育專業經紀人隊伍,努力開拓中高端銷售市場。政府與企業市場化運營合作的兩個成功典范是敦煌飛天生態科技園和陽關博物館,政府有為于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形成了“華夏第一關”的絕對優勢,維護了陽關鎮城鎮化建設發展的永續性。

五 城鄉和鎮:依農強商的農商互補、以鄉促鎮的城鄉互動是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

宋代永康學派陳亮在《龍川集》中強調,“古者官民一家也,農商一事也……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求一相輔,而非求以相病,則良法美意,何嘗一日不行于天下哉”,意即主張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活躍的商貿流通來支撐。陽關鎮綠色物流業、城鄉間的產業聯動體系、金融服務、電信網絡服務、餐飲服務、交通運輸是城鄉和諧的關鍵因素,特別是以陽關大道為標志的交通設施,縮短了城鄉間的距離,給人們的出行、貨物運輸均提供了便利。陽關鎮還順應敦煌市擴城區、建新房、興旅游的工作方略,采取多種措施引導并鼓勵農民進城居住。首先,政府通過嚴格的規劃制度協調城鄉地域布局。《陽關鎮總體規劃》《陽關旅游區概念性規劃及重要節點修建性詳細規劃》《陽關景區核心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把城市和鄉村納入一個體系,使城鄉資源在自由流動中趨于一體、和諧共存,城市和鄉村的功能和優勢因此得到更大限度的開發利用。其次,在城鎮區域引入農業景觀,把農田作為綠地、把泉水作為景觀、把葡萄作為樂園延伸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范疇,既擴大了城區的綠地、水面,也增進了生活情趣,更可以作為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交流帶,這本身就是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具體體現。最后,切實保護農業與環境。農業的發展與城市生態景觀的保護聯系在一起,既可以抗御天災,又可以使分散的農民聯合起來抵制城市無限制擴張而占用農民的土地,客觀上起到了保護農業與環境的重要作用。


[1] 馬翠玲,甘肅行政學院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2] 馬翠玲:《甘肅省推進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的成效與模式》,《循環經濟》2013年第3期。

[3] 速水佑次郎:《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4] 李琛奇:《敦煌市陽關鎮——葡萄成了金疙瘩》,《經濟日報》,2011年3月25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河市| 辰溪县| 甘孜县| 石阡县| 长葛市| 离岛区| 青岛市| 治多县| 和硕县| 三都| 高密市| 永宁县| 肥乡县| 巴彦淖尔市| 德昌县| 桃园市| 桦甸市| 漠河县| 仪征市| 定襄县| 延寿县| 榆社县| 凯里市| 南雄市| 蓝山县| 怀化市| 磐安县| 衡水市| 汶川县| 秭归县| 汕头市| 尚志市| 富川| 越西县| 根河市| 嵩明县| 兰西县| 广河县| 随州市| 元氏县| 个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