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從哪里來:史前環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 羅三洋
- 9510字
- 2022-05-23 10:43:54
02 從中華群島到中華半島
(5億—2億年前)
中華大陸的童年
打開任何一幅世界地圖,亞歐大陸都很難被忽視。它不僅是地球上面積最遼闊的大陸,也是人類歷史上許多關鍵事件的發生地,以至于地緣戰略學家稱它為“中央島”,認為誰支配了亞歐大陸,誰就支配了整個地球。這種理論適用的時間并不長,亞歐大陸完全成形,榮登全球第一大陸的寶座,只是最近3000萬年的事情。當恐龍出現時,地球上還沒有亞歐大陸,而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南極洲等大陸倒是已經存在好幾億年了。
現代地球上最遼闊的亞歐大陸,居然是各大陸中年紀最輕的一員,而我們腳下的中國,又是亞歐大陸上環境變化最頻繁、最激烈的區域。中國境內最古老的物質,是1976年3月8日墜落在吉林省的一批隕石,這些外星來客大約形成于46億年前,與地球基本同齡。當時,地球還是宇宙中的一滴熔巖,過了大約10億年,河北、遼寧一帶的地表巖漿才開始冷卻硬化,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巖層。隨著地球的進一步冷卻,這些巖石逐步增大,構成了未來大陸的核心區域,地質學家稱之為“陸核”或“地盾”。中國最早的陸核有三塊,即包括今河北省北部、遼寧省大部和吉林省南部的“冀遼陸核”,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河南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的“河淮陸核”,以及包括今內蒙古南部、山西省北部和陜西省北部的“鄂爾多斯陸核”。換言之,華北是中國最早的陸地,而中國的其他地區,包括東北大部、華東、華南、西北、西南,原先都在海底,當時地球上80%以上的面積都是海洋。
這些華北陸核原本只是一些小島,大約26億年前,它們開始相互撞擊,引發了中國最早的幾次地質運動,形成了地質學家稱為“華北板塊”的一個大島,而揚子板塊(今四川、重慶、湖北、云南一帶)、華夏板塊(今浙江、福建、廣東一帶)、哈爾濱板塊(今黑龍江、吉林一帶)、準噶爾板塊(今新疆北部)、塔里木板塊(今新疆南部)、柴達木板塊(今青海北部)和羌塘板塊(今西藏中部)其他七個板塊也開始在華北板塊附近形成,但是大多仍然沒有露出海面。
表3 中國主要地質運動年代簡表

5.4億年前全球冰蓋解體,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中國的八大板塊中,地勢較低的淹沒于海平面之下,地勢較高的則成為泛大洋中的島嶼,主要有:包括今山西、河北與遼寧部分地區的“華北島”,包括今四川、云南部分地區的“華南島”,以及新疆、寧夏、安徽、山東、福建等地的一些小島。上述島嶼合稱“中華群島”。
通過地磁、巖層等地質分析研究,我們如今對中華群島的面貌有比較清晰的了解。

地圖3 5.4億年前的地球(羅三洋制作)
寒武紀的華北島是一座南高北低的三角形島嶼,正南方為秦嶺海,西南方為古祁連海,西北方是古亞洲洋,東方是浙皖海。秦嶺海以南為華南島,華南島東北方為浙皖海,東南方為閩粵海和贛粵海,正南方為湘桂海,西方是古特提斯洋,北方是泛大洋。古亞洲洋上有五座主要島嶼,即與華北島較近的松遼島和柴達木島、與華南島較近的塔里木島、包括準噶爾地區在內的哈薩克島,以及位于哈薩克島西北方的西伯利亞島。華北島與岡瓦納古陸的澳大利亞部分隔秦嶺海相望,華南島與岡瓦納古陸的南極洲部分隔湘桂海相望,華南島以南還有構成現代亞歐大陸的其他島嶼,如馬來島、阿拉伯島和波羅的島(今東北歐)等,西伯利亞島的西南方則是勞倫古陸。當時,大冰期剛剛結束,全球氣候遠比現代寒冷,南北兩極仍然覆蓋著厚厚的冰蓋。從寒武紀的生物化石情況來看,中華群島和這些鄰近島嶼當時氣候溫潤,很可能位于赤道附近,情形與現代的印度尼西亞比較接近。中國最重要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證據——澄江生物群,就生活在華南島周圍的淺海區。
當時地球表面比現代平坦很多,陸地上沒有多少高山,海洋也比現代淺,所以海水占據了較大的地表面積。當時能被陽光射穿的淺海大陸架的面積比現代廣闊,才孕育出淺海大陸架上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現代海洋則不具備這些條件。后來,隨著板塊相互撞擊,隆起抬升和俯沖沉陷運動日益頻繁,山越來越高,海越來越深,這才形成了今天的地球景觀。
因為還沒有高山峻嶺,寒武紀的陸地景觀很單調,連河流都很少,因為河流需要地勢起伏才能形成。當時,陸地上主要的水體不是河流,而是湖泊,并且在此后幾億年都是如此。直到幾十萬年前,隨著地球上一些最高的山脈和高原最終形成,河流才開始取代湖泊,成為陸地上主要的水體,而我們的祖先將躬逢其盛。但在此之前,地球還有很長的演變之路要走。
地球演變之所以需要這么長的時間,主要原因是經常遭遇環境劇變,被迫重走回頭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后,地球迎來了兩次生命大滅絕,原因都是環境劇變。約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冰期卷土重來,現代的撒哈拉沙漠都結了冰蓋,因此“奧陶-志留紀冰期”又被稱為“安第斯-撒哈拉冰期”。由于氣溫變冷,海平面下降,大片淺海大陸架露出水面,變成了荒漠,眾多淺海生物被困在陸地上,干渴而死。由于當時的陸地上沒有食腐動物(其實什么動植物都沒有),它們的尸體大多都被很完整地保存下來,形成了化石。
4億年前的泥盆紀,隨著氣溫進一步變冷,海平面繼續下降,中華群島的面積越來越大,相互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于是,華北島與柴達木島相撞合并,中國北部多條山脈形成了,太行山就是其中之一。沈括在太行山上看到的海生貝殼化石,最早就屬于這一時期。同時,原先長期是淺海的華夏板塊從海水中升起,并與華南島碰撞,兩個板塊相互擠壓,形成了井岡山、羅霄山和南嶺等華南山脈。

地圖4 4億年前的地球(羅三洋制作)
最早的征服陸地者
宋朝是世界上第一個開始用煤取代木材作為主要燃料的時代。從那時算起,人類大規模使用煤的時間不過一千年,消耗量卻以驚人的速度上升。照現在的速度持續下去,地球上的煤將在21世紀末被開采殆盡。
人類對煤的熱衷是有理由的:這種貌不驚人的黑石頭是比木材更為優質的燃料,而且大多分布在地表淺層,便于開采。究其原因,煤炭原本就是樹木,而且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樹木。它們生長的時代,以樹木為食的動物和微生物尚未演化出來。所以,這些樹木在死亡倒伏后層層疊疊地積累起來。當時地球大氣層的含氧量極高,地表很容易發生火災,火苗不時竄入新生森林之下,大量枯木在低氧環境下長期悶燒,形成巨型天然燒炭窯,最終將枯木變成木炭,再經過漫長的地質活動,被埋入地下并保存至今,直到被急于獲取燃料的人類發現。在點燃煤炭之前,我們理應向這些最早的陸地征服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地球上的煤主要形成于4億—2億年前,3.6億—2.9億年前的時代被叫作“石炭紀”,即煤炭形成時期。當時,寒流再度席卷全球,海洋面積縮減,陸地面積擴張,太行山和井岡山等山脈逐漸從海中升起,形成島嶼。這場持久而劇烈的海退使大批淺海生物困在陸地上,其中多數都缺水而死。它們的死亡并不是突然的:海退往往會在岸邊形成許多潟湖(與海洋有水道相通的湖泊),潟湖中的生物很難察覺自己已經身處險境。一旦海平面繼續下降,潟湖就會變成真正的封閉性湖泊。冰期的地表降水量較少,干旱是普遍的氣候現象,所以這些封閉性湖泊時常要面臨完全干涸的窘境。
對于絕大多數水生生物而言,一旦所在的水體干涸,死亡便是不可避免的宿命。不過,當時月球離地球較近,這使得月亮的盈虧周期比現代短,日食和月食發生的頻率更高,月亮對海洋潮汐的影響也更大。因此,潮汐活動會時常給近岸湖泊帶去新鮮的海水,使一些瀕死的生物偶爾會重新獲得水分,得以新生。不斷重復之下,一部分生物便演化出可以適應海濱水旱交替環境的特性。裸蕨是能夠完全脫離海水的陸生植物,它的后裔蕨類和裸子植物都是形成煤的主要早期陸生植物。
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在陸地上立足時,那里沒有任何動物,連微生物都很少。沒有天敵的植物大肆繁殖,此前一片死寂的內陸很快便形成壯觀的森林。由于沒有動物和微生物取食,這些蕨類和裸子植物森林經常近乎完整地變成化石,也就是煤。石炭紀時最廣闊的一片森林位于華北島,它們的化石就是如今華北的煤田,我們每天用的電很大一部分便得益于這些3億多年前的陸生植物。在此之后,由于陸生植食動物和微生物的出現,煤就很難形成了。
比植物結構更復雜,也更脆弱的動物要想在陸地上立足,需要解決呼吸空氣和避免過量紫外線兩大問題。由于蕨類和裸子植物森林的繁盛,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大量轉變為氧氣,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3億多年前,地球大氣層中的氧含量首度突破了10%,過量的氧分子經過紫外線的照射,在距離地表20—35千米的空中形成臭氧層。臭氧層吸收了大部分紫外線,能夠穿過臭氧層到達地表的紫外線不足1%。陸地的生存環境終于變得友好,而此時海洋的情況也發生了變化。
安第斯-撒哈拉冰期結束之后,全球氣溫漸漸變暖,冰川消融使海退現象完全停止,反而出現了小規模海侵,深海中的生物到了淺海大陸架上。可是,地球環境并不穩定,3.7億年前,兩顆巨大的小行星先后撞擊地球,引發了導致大部分海洋生物滅絕的“凱爾瓦塞事件”,隨后寒潮在3.5 億年前重新席卷全球,地球進入石炭-二疊紀冰期,海退重新開始。此時,岡瓦納古陸、勞倫古陸、波羅的島、阿拉伯島等陸塊聯合起來,形成了統一的盤古大陸,西伯利亞島與哈薩克島相連,形成了辛梅里亞大陸,并日漸向盤古大陸靠攏。只有中華群島繼續在赤道附近的海域中獨自漂泊。同時,由于海平面下降,中華群島的西南方出現了一個新島,即相當于今西藏中部的岡底斯島,此外今天的西亞和西歐也作為島嶼浮出海面。盤古大陸、辛梅里亞大陸和中華群島等島嶼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陸地環,包圍著廣闊的古特提斯洋,它后來發展為地中海和印度洋。
3億多年前,海平面的下降使一批生活在淺海里的動物被迫登陸。由于環境已經改變,它們不再像以往擱淺的動物一樣死去,而是在近海的湖泊河流中生存繁衍開來。這就是以蝎子和魚石螈為代表的首批陸生生物。
在3億多年前的石炭紀,陸地有史以來第一次與海洋一樣欣欣向榮。但并不是所有陸地都生氣勃勃,無論是蕨類和裸子植物等早期陸生植物,還是魚石螈等早期陸生動物,對水的需求都非常大,其繁殖過程更是高度依賴水。盤古大陸的內部離海洋太遠,無法獲得足夠的降水,因此氣候極為干旱,而且大部分地區過于寒冷,不適合早期動植物生存。反倒是以中華群島為代表的熱帶島嶼,由于四面環海,而且面積較小、氣候濕潤,成為早期陸地生物的天堂,也是蕨類和裸子植物擴張的極限。覆蓋了幾乎整個華北島的華北森林,大概是當時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地球上的煤田分布格局強烈暗示著這個結論。

地圖5 3億年前的地球(羅三洋制作)
世界七大洲的煤田分布并不平均,主要煤田集中在亞歐大陸上,主要包括中國的華北煤田、俄羅斯的通古斯煤田、烏克蘭的頓巴斯煤田、德國的魯爾煤田、法國的薩爾煤田、英國的曼徹斯特煤田等等。除了亞歐大陸,北美洲的煤田稍多(例如美國東北部的阿巴拉契亞煤田),非洲、南極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煤田很少。對照3億年前的地球地圖,很明顯,地球上的主要煤田都位于石炭紀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島上,以及盤古大陸和辛梅里亞大陸的北半部沿海地區,大陸腹地則基本沒有煤田。今天的西亞、北非等地在石炭紀雖然也位于海濱,分布有茂盛的森林,但由于特殊的地質條件,這些森林最終沒有變成固態的煤,而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氣。
當我們現在燃燒的煤炭還是活生生的樹木時,陸地環境與現代有很大區別,這可以從形成煤炭的蕨類樹木的結構看出來。石炭紀的蕨類樹木包括鱗木、蘆木和封印木等,它們高達30—50米,多數都長著龐大的樹冠,看上去非常壯觀。松樹、柏樹、楊樹、橡樹、柳樹等現代常見樹木的地下部分大都與地上部分相當,20米高的樹就有約20米深的根須,這樣才能保證根基穩固,不易被風吹倒。與它們不同,3億多年前的巨型蕨類盡管地上部分龐大,地下部分卻很小,樹根極淺(通常不足1米),而且水平向四周延伸,沒有主根,結構與海藻類似,5級陣風就足以將其吹倒。這樣的巨樹能夠在地球上繁盛1億年之久,無可置疑地說明,當時地球上沒有臺風、颶風和龍卷風,可能稍具破壞力的強風都不多見。此外,石炭紀的巨型蕨類沒有年輪,說明當時地球上濕度很穩定,沒有雨季和旱季之分。
同樣是在3億年前,由于排放氧氣的植物過多,而吸入氧氣的動物過少,地球大氣中的氧含量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35%。這么高的氧含量不僅促進了臭氧層的形成,也有利于節肢動物的發展。節肢動物沒有鼻子,用體表氣管呼吸空氣,所以對大氣氧含量極為敏感,其體形也與氧含量成正比。因此,當時的地球上生活著一些空前絕后的龐大節肢動物,例如1米長的蜻蜓、3米長的蝎子、4米長的千足蟲等,它們是當時陸上和空中真正的主宰者。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尤其是大氣氧含量的下降,此后的地球上再也沒有這樣壯觀的節肢動物群了。
生活在氧含量過高的大氣中是危險的。早期登陸的動物基本獨來獨往,盡可能避免身體接觸,以防摩擦產生火苗,將自己燒死。動物個體之間的身體接觸主要發生在交配和捕食環節,所以早期登陸的動物大多采取體外授精的交配方式,即雌性先排出卵子,雄性再授精;或雄性把一個精囊安放在雌性身上授精。這樣的交配方式,導致雄性與雌性形同陌路。父母與子女之間也得盡量避免身體接觸,養育后代和照顧老者均可能引發自焚,所以幼蟲一出生就要各奔東西,自求多福。基于同樣的理由,捕食者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接觸時間內殺死獵物,而不能與之激烈肉搏,所以蝎子、蜈蚣、黃蜂等古老昆蟲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毒液作為攻擊武器。至于其他動物門類,屬于它們的時代尚未到來。在此之前,大氣層的氧含量先得降下去。想讓氧含量下降,燃燒是最簡單的方法,既便捷,又有效。
不,爆炸見效更快。
爆發吧,火山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后2.7億年間,地球上出現了許多有趣的動植物,但依然讓人感覺有隔膜。那些古怪的蕨類植物恍如外星來客,我們熟悉的花花草草還不見蹤影。動物也不太像地球生靈,它們頭腦中的感受難以捕捉。其實,早期動物的神經系統大都不發達,每天在意的恐怕只有吃飯和睡覺,偶爾不由自主地釋放出一些生殖細胞,至于能否孕育出下一代,就各安天命吧。
距今約2.9億年的二疊紀開始,第一類人們熟悉的植物出現了——松樹。與蕨類植物相比,松、柏等裸子植物樹根較深,出現了枝葉分化,光合作用的效率更高,耐旱、耐寒、耐風。同時,兩棲動物演化出羊膜卵和肺部,出現了可以長期適應干燥環境的早期爬行動物。
與此前的陸地生物相比,新興的裸子植物與爬行動物更具優勢。這說明當時陸地上的氣候似乎正在惡化,根系不發達的巨型蕨類樹木已經無法生存,兩棲動物的處境也日益不妙。隨著地質活動加劇,2.9億年前的氣候比3億多年前更冷,冰原更廣,風速更快,降水更少,海平面更低。以中華群島為例,各島嶼的面積都有所擴張,還出現了臺灣島和海南島。直到約2.7億年前,持續了8000萬年的冰期終于結束,全球氣溫開始變暖:兩極冰川融化,海水上漲,降水增加,陸地面積縮小。這樣的環境變化看起來能夠促進生物的繁盛,但事實并非如此。
正是在距今約2.6億至 2.5 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爆發了地球歷史上最嚴重的生物滅絕事件,地球上96%的物種在極短的時間內消失了。原本生機勃勃的地球,突然間安靜得出奇。
這次二疊紀末期的浩劫實在太徹底、太殘酷,眾多學者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全都指向環境變遷,例如超新星爆發釋放的伽馬射線轟擊地球、巨型隕星撞擊地球、氣溫上升導致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泛濫而引發大瘟疫等等。不過,目前具備實際證據的只有現代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火山爆發。
打開云南省地圖,不難注意到,東北角的昭通市是一塊奇怪的地區,像龍頭那樣從云南伸出來,似乎更應該屬于臨近的四川或貴州。事實上,昭通市與其南面的昆明市、曲靖市等云南核心區域緊密相連,昭通及其周圍北至四川省峨眉山市、南至云南省紅河州約50萬平方千米的地區,都屬于一大片暗色巖覆蓋區。
暗色巖是玄武巖和輝綠巖在熔化狀態下結合的產物,玄武巖主要由火山噴發出的巖漿冷卻后形成,像昭通市及其周邊這樣龐大的暗色巖覆蓋區舉世罕見,可見火山爆發規模之浩大。直到1929年,地質學家根據首先在峨眉山發現的暗色巖標本,將這次火山大爆發命名為“峨眉山暗色巖事件”。后來的研究證明,峨眉山暗色巖事件發生于距今2.6億年前,很可能引發了地球歷史上最慘烈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
峨眉山暗色巖事件消滅了地球上近一半生物,1000多萬年后,地球生物圈尚未恢復元氣,更可怕的災難又突然降臨。在北極圈附近的俄羅斯苔原上,橫亙著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暗色巖分布區——廣達300萬平方千米的西伯利亞暗色巖帶。對暗色巖的分析結果顯示,在距今2.5 億年的 100 萬年內,這里出現了 46 億年地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火山群噴發。
表4 火山噴發分級表

與地震類似,火山噴發被分為0—8級。大體而言,0—1級噴發只對火山口周圍很小范圍的環境產生影響;2—4級噴發會波及較為廣闊的地區;5—6級噴發能夠改變整個大洲的氣候狀況,導致眾多生物死亡;7—8級噴發則必然釀成全球性氣候變化,甚至導致生物大滅絕。這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4級以上的噴發會將火山云柱頂端推上距地表18—55千米的平流層,大量火山灰進入平流層,居于云霧之上,不受風雨影響,因而隨著地球自轉散布到全球各地,造成空氣污染和陽光照射不足。5級以上的火山噴發還可能破壞臭氧層,導致火山灰散去之后,地表紫外線照射強度激增,大量動物患上皮膚病,物種的遺傳基因發生變異。
2.6億年前峨眉火山群大爆發遠遠超出上文的火山噴發分級表所能夠覆蓋的范疇。當時中華大地還是群島,峨眉火山群位于赤道附近的華南島西部沿海地區。這次大爆發造成三個最直接的后果:一是華南島上幾乎所有森林和可燃物都被巖漿徹底摧毀,所以華南地區煤礦較少;二是災后華南島的面積增加了近一倍,臺灣和海南等島嶼也開始露出海面,但都沒有生命跡象;三是峨眉火山群噴發出的火山灰和甲烷等有毒氣體從赤道隨風擴散到世界各地,同時還引發規模空前的全球性海嘯,對全球生物造成快速的致命打擊,大約60%的物種因此在短期內滅絕。有些科學家因此建議,將峨眉火山群大爆發單獨列為一次全球生物大滅絕事件,即“瓜德魯普世末期滅絕事件”。
峨眉火山群大爆發的規模如此恐怖,是因為它不是普通的火山爆發,而是一場罕見的超級地幔柱噴發。普通的火山噴發源于70千米厚的地殼內或地殼與地幔的交界處,而超級地幔柱噴發則源于超過700千米深的地幔深處,甚至接近地核。海量巖漿穿過小半個地球才沖出地表,必然對整個地球的環境造成深遠的影響。更糟的是,僅僅在峨眉火山群大爆發結束后1000萬年,地球上就又發生了一次規模更大的超級地幔柱噴發——西伯利亞暗色巖事件。
西伯利亞火山群在距今2.51億至2.5億年的爆發時釋放出多達500萬立方千米的巖漿和火山灰,總規模相當于5000次8級火山爆發,噴發出的海量巖漿導致西伯利亞火山群所在的辛梅里亞大陸迅速擴張,很快就同距離它最近的陸地中華群島連成一片。地殼深處的巖漿其實是循環的,鄰居家中如此熱鬧,中華群島也不甘寂寞,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雁蕩山、武夷山等火山幾乎同時起爆。當時的恐怖情景史無前例,暗無天日的景象近乎不間斷地持續了100萬年,陸地植物和海洋植物都無法光合作用,約96%的二疊紀地球物種由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所幸西伯利亞火山群當時所在的辛梅里亞大陸位于北極圈附近,對南半球影響有限,因此給地球留下了一些生命的種子。至于中華群島上的生物,要么被巖漿和熱氣流燒成灰燼,要么被海嘯卷入大海,要么被火山石、碎屑和火山灰掩埋,基本沒有幸存的可能。
由峨眉火山群和西伯利亞火山群兩次超級地幔柱噴發造成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宣判了絕大多數地球物種的死刑,也標志著古生代的結束與中生代的開端。亞歐大陸和恐龍,即將登場。
疾風知勁草,劫后現英豪
約2.4億年前,當西伯利亞火山群與中華群島火山群平息下來,遮天蔽日的火山灰散盡之后,地球已經面目全非。經過上百萬年的連續爆炸,大氣的氧含量下降了將近一半,火山噴出的巖漿堆積在淺海大陸架上,被海水冷卻固化,辛梅里亞大陸的東側與中華群島連成一條狹長的陸塊。辛梅里亞大陸的西側又與其他島嶼合并,一直擴展到盤古大陸附近。至此,亞歐大陸初具雛形。它的大部分已經遠離熱帶,漂移到溫帶和寒帶,嚴酷的氣候使新興的生物望而卻步。只有華北以南的半島地區,依然是溫暖濕潤的生命樂園。
如今山巒起伏的貴州省關嶺縣在2.4億至2.2億年前是一個海灣,即盤江灣。奇蝦、三葉蟲、海蝎等古生代常見的動物那時已經不復存在,但盤江灣里還生活著許多菊石和魚類,它們是二疊紀末期大滅絕事件的幸存者。不過,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幾種新興的大型動物,有的像海豚,有的像尼斯湖怪。
以魚龍和蛇頸龍等海生爬行動物為代表的關嶺生物群,體現了三疊紀動物界的繁榮。作為它們的近親,恐龍也在陸地上嶄露頭角,但仍被更古老的以麗齒獸和異齒龍為首的合弓綱爬行動物壓制。恐龍因二疊紀末期大滅絕事件而獲益,但要想成為陸地的主宰,它們還要經歷多場環境劇變的嚴峻考驗。
第一次考驗發生在2.42 億年前,一次規模較小的冰期引發了拉丁期大海退。盤江灣完全干涸,魚龍和蛇頸龍等盤江灣動物只好撤退到西南方較深的喜馬拉雅海里。這次環境劇變對陸地動物影響不大,但是接下來它們就將面對嚴峻的考驗。2.33億年前,一顆隕星撞擊了盤古大陸北端今格陵蘭島附近,引起了一系列地球環境的連鎖反應:先是北美西部火山不斷爆發,釋放出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由于海水蒸發量急劇增長,地球進入了一個罕見的氣候極度濕潤期。有些學者估計,連綿不絕的暴雨持續了近200萬年,大量陸上動植物被洪水淹死,剛剛復興的合弓綱爬行動物遭遇重創,即“卡尼期洪積事件”。在此之前,由于地形起伏較小,陸地上還沒有多少河流,卡尼期洪積事件在以巖石為主的陸地上沖刷出第一批河道,導致陸生動物要面對河流隔離的挑戰。同時,河流還將巖石中的鹽分沖刷進海洋,地球上的海水至此真正變咸,給海洋生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考驗。面對這場全新的環境挑戰,許多成功度過二疊紀末期大滅絕的物種都消亡了。在這一千多萬年內,隨著氣溫的大幅變化,地球的海平面以驚人的速度升降,各大陸的面積和海岸線的形狀也都隨之戲劇化地變遷。中華群島的面積一度增長了近三倍,島上甚至出現了冰雪,隨后大部分島嶼都在卡尼期洪積事件中被洪水完全淹沒。不久后,地質史上著名的印支運動(阿爾卑斯造山運動I)爆發,全球各個大陸的面積迅速擴張,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后撞在一起。盤古大陸、辛梅里亞大陸與中華群島等島嶼相連,不僅導致了歐洲、中國和東南亞的一系列山脈隆起,也使地球上所有主要陸塊有史以來首次合為整體。自大冰期以來持續存在了3億多年的中華群島從此消失,它現在變成了盤古大陸的一座半島——中華半島。這次撞擊對恐龍家族意義深遠,從現有的出土化石來看,許多恐龍都發源于中華群島,之后因中華半島形成而擴散到世界各大陸上,例如最著名的霸王龍、伶盜龍、梁龍。

地圖6 2億年前的地球(羅三洋制作)
拉丁期大海退與印支運動造就了一統全球的盤古大陸,但這表面上的輝煌并不是無代價的。原始的亞歐大陸與盤古大陸的相撞,在盤古大陸的北部制造出一條既深又長的裂谷,海量熔巖從中噴涌而出,形同一連串火山集體起爆,造成地質史上僅次于西伯利亞火山群大爆發的火山事件——北大西洋玄武巖噴發。火山灰遮天蔽日,酸雨連綿不絕,大部分植物被摧毀,水土流失嚴重,以致陸地上幾乎沒有土壤,只剩下暴露在外的巖石,海洋中充滿了各種毒素,海水鹽度也大大提高。結果,在約2.0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又發生了一次大滅絕,地球上76%的物種消失,其中包括水龍獸、麝足獸、犬頜獸、楔齒龍等合弓綱爬行動物,以及形形色色的陸生鱷類。原先被它們壓制的恐龍等初龍類動物依靠強大的運動能力和廣泛的適應能力熬過這一次次浩劫,最終成為大陸的主人。不過,仍有一些小型合弓綱爬行動物生活在邊緣地區,其中的獸孔目最終會演化為哺乳動物,在恐龍滅絕之后重整山河,再度稱霸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