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和北宋兩代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他們分別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和蘇轍。明朝散文家茅坤曾編選《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的名稱便從此流傳于世,其文章成為后世散文創作的典范。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導者,主張文章要開孔孟之道,以此來反對當時單純講求形式的駢文。他的思想淵源于儒家,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其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簡練,鮮明生動,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范。

韓文分論說、雜文、傳記、抒情四類,其風格雄健奔放,氣勢充沛,縱橫捭闔,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柳宗元的散文風格自然流暢,幽深明凈。他一生創作豐富,議論文、傳記、寓言、游記都有佳作。議論文筆鋒犀利、邏輯嚴密,以《封建論》最有代表性;寓言多用來諷刺時弊,想象豐富,寓意深刻,言語尖銳,《三戒》是他著名的諷刺寓言;傳記散文多以真人真事為基礎,略帶夸張虛構,《捕蛇者說》《童區寄傳》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作。

柳文中的山水游記最為膾炙人口,并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稱為“游記之祖”。柳宗元山水游記的著名代表作是“永州八記”。這“八記”并非單純的景物描摹,而往往是在景物中抒寫胸中種種不平,寓意深遠,使得山水也帶有了人的性格。

柳宗元的散文語言簡練生動。他常運用虛實結合、夾敘夾議的創作手法謀篇布局,使得文章意趣橫生。此外,柳文多用短句,節奏明快而富于變化,這是他汲取駢文之長所致。

歐陽修一生寫了五百余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含蓄委婉的藝術風格。敘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約有法;議論既紆徐有致,又富有內在的邏輯力量;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語句圓潤輕快而無窘迫滯澀之感。歐陽修的政論散文,如《與高司諫書》《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不僅富于現實意義,而且語言婉轉流暢,是“古文”中的名篇。

最能體現他散文成就的是記事兼抒情的作品。他的這類散文,無論狀物寫景,還是敘事懷人,都顯得楚楚動人,如他最著名的《醉翁亭記》,寫滁州山間四時的景色和早晚的變化以及人們游玩山間的情景,層次分明、語言流暢,抒發了一種擺脫束縛后,從容怡然而又悵惘若失的情懷。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極強的說服力。藝術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于變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紆徐婉轉見長。

蘇洵論文見解亦多精辟。他反對浮艷怪澀的時文,提倡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寫法。他特別擅長從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格和藝術特色,例如《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對孟子、韓愈和歐陽修文章的評論就很精當。

蘇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優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強暴,藐視敵人,寫得很有氣勢。《張益州畫像記》記敘張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跡,塑造了一個寬政愛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記》借物抒懷,贊美一種巍然自立、剛直不阿的精神。

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他師承司馬遷、韓愈和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他在《南齊書目錄序》中說:“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他強調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發難顯之情,寫“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宋史》說他“立言于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議論性散文,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辯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證辯,論得失而重理,語言婉曲流暢,節奏舒緩不迫,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他的記敘性散文,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著名的《寄歐陽舍人書》,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歷來被譽為書簡范文。《戰國策目錄序》論辯入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當“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改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王安石曾贊嘆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贈曾子固》)蘇軾也說:“醉翁門下士,雜沓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王安石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答司馬諫議書》,以數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辭得體,體現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家風度。王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這對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膾炙人口,《讀〈孟嘗君傳〉》《傷仲永》等,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給人以顯豁的新鮮感。他還有一部分山水游記散文,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如《游褒禪山記》,亦記游,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布局靈活又曲折多變。

蘇軾的散文以雄健恣肆見長。他在《自評文》中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這段話概括簡短,準確地說明了其散文藝術風格的主要特點。他的政論文,立論范圍廣泛而主旨分明,往往縱橫捭闔,揮灑自如,氣勢恢宏;他的記敘性散文,敘議相長,鋪張揚厲,汪洋恣肆。即便是隨筆、序跋、書札一類的雜文,或談藝論道,或抒寫襟懷,或描景狀物,或記人敘事,也莫不如行云流水,波瀾迭出,變幻莫測。如他所言:“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沈德潛說他的風格是“天馬脫羈,飛仙游戲,窮極變幻,而適如意中所欲出”。

蘇軾的散文,首先以其政治論文大露崢嶸。在《策略》《策別》《策斷》等篇章里,作者滿懷儒家的政治理想,憑借大量的歷史事實加以周密的論證,字里行間頗有賈誼、陸贄的氣勢神韻;文脈曉暢,文采飛揚,受《戰國策》的影響明顯可見。蘇軾的歷史論文,如《留侯論》《晁錯論》等,是其政治論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借描畫和評述歷史人物、事件、典故,闡釋政治見解。這些文章盡管在內容上無特別可取之處,但寫法上善于隨機生發,仍有不少可借鑒之處。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六國論》評論齊、楚、燕、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團結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后方安樂腐敗的現實。《三國論》將劉備與劉邦相比,評論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也有以古鑒今的寓意。

蘇轍在古文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認為“養氣”既在于內心的修養,更重要的是依靠廣博的生活閱歷。因此贊揚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他的文章風格汪洋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氣。例如《黃州快哉亭記》,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于汪洋淡泊之中貫注著不平之氣,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散文的這種風格。

唐宋八大家散文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繼承了先秦兩漢散文的優良傳統,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儷文風,發展并完善了古代散文的各種文體,影響了元、明、清各代散文創作,對當代散文創作也有重要借鑒意義。

本書收錄了唐宋八大家散文共一百余篇。每篇文章分為題解、原文、注釋、譯文四部分。題解點明散文的主題,語言簡潔明了;注釋與譯文是對難以理解的字詞、短語等進行解釋,對全文進行白話翻譯,文通語順,便于閱讀、賞析。通過以上幾個類項,讀者可以從宏觀到微觀賞析古文,從而得到更多的收獲。書中還有唐宋八大家簡介,具有資料價值。閱讀本書,有助于提高讀者的古文閱讀能力和欣賞水平。由于所選多為名篇,部分已收入中學教材,對學生的理解、閱讀、練習也多有裨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寿县| 泸溪县| 甘洛县| 丹寨县| 青阳县| 武安市| 英德市| 措勤县| 乐清市| 闵行区| 台江县| 东源县| 綦江县| 广安市| 怀柔区| 鸡泽县| 旬邑县| 浏阳市| 苍梧县| 灵山县| 盐源县| 景洪市| 双牌县| 韩城市| 九寨沟县| 通城县| 武汉市| 比如县| 安康市| 依安县| 山西省| 新田县| 新巴尔虎左旗| 固原市| 绥滨县| 黄山市| 禄丰县| 子长县| 陇川县| 晋宁县| 乌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