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處士序
【題解】
石處士,名洪,字浚川,洛陽人。曾任黃州錄事參軍,后退居洛陽十年不仕。與溫造同有隱士名,因其居洛水之北,故稱“水北山人”。唐憲宗元和五年(810),應(yīng)河陽軍節(jié)度使烏重胤的聘請,任節(jié)度參謀。本文即為送石洪赴任而寫。文章前半部分記敘烏公和幕僚的對話,通過幾問幾答,表現(xiàn)出石洪的品德才學(xué);后半部分寫?zhàn)T別宴席上東都士人的祝詞和石洪的答詞,實際上是韓愈對烏重胤和石洪的期望。本文主旨是宣揚選用賢才,并鼓勵賢才“以道自任”,為國出力。
【原文】
河陽軍節(jié)度、御史大夫烏公[139],為節(jié)度之三月,求士于從事之賢者。有薦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
之間[140],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飯一盂,蔬一盤。人與之錢,則辭;請與出游,未嘗以事免;勸之仕,不應(yīng)。坐一室,左右圖書。與之語道理,辨古今事當否,論人高下,事后當成敗,若河決下流而東注;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141],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后也[142];若燭照、數(shù)計而龜卜也[143]。”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無求于人,其肯為某來邪?”從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為國,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師環(huán)其疆,農(nóng)不耕收,財粟殫亡。吾所處地,歸輸之途,治法征謀,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義請而強委重焉,其何說之辭?”于是撰書詞,具馬幣,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廬而請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謀于朋友,冠帶出見客,拜受書禮于門內(nèi)。宵則沐浴,戒行李,載書冊,問道所由,告行于常所來往。晨則畢至,張上東門外[144]。酒三行[145],且起,有執(zhí)爵而言者曰[146]:“大夫真能以義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決去就[147]。為先生別。”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處何常?惟義之歸。遂以為先生壽。”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無變其初,無務(wù)富其家而饑其師,無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無昧于諂言,惟先生是聽。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寵命。”又祝曰:“使先生無圖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圖。”先生起拜祝辭曰:“敢不敬蚤夜以求從祝規(guī)[148]!”于是東都之人士咸知大夫與先生果能相與以有成也[149]。遂各為歌詩六韻[150],遣愈為之序云。
【譯文】
河陽軍節(jié)度使、御史大夫烏公,任節(jié)度使職務(wù)的第三個月,向?qū)倭胖械馁t者訪求人才。有人推薦了石先生。烏公問:“石先生怎么樣?”回答說:“石先生隱居于嵩、邙兩山和、
兩水之間,冬天穿一身皮衣,夏天穿一身葛服,早晨、晚上都是一碗飯、一盤蔬菜。別人送他錢,他堅辭不受;請他出游,從未借故推脫;勸他出來做官,他不肯答應(yīng)。獨坐一室,室內(nèi)擺滿了圖書。同他議論道理,分析古今事情的得與失,評論人物的高下,事情的結(jié)果應(yīng)當是成功還是失敗,他的話就好像黃河決堤向東奔流直下那樣滔滔不絕;又好像四馬拉著輕車在熟路上奔駛,而且是王良和造父這樣的高手駕馭;又好像用燭光照、用數(shù)理算、用龜甲占卜那樣準確而富有預(yù)見性。”烏大夫問道:“石先生志在隱居終老,對他人沒有什么期求,難道他愿意為了我而出來嗎?”幕僚答道:“大夫您有文才武略而且忠義孝敬,是為國求賢,不是為私利。現(xiàn)在叛賊集結(jié)在恒州,大軍部署在邊境,農(nóng)民無法耕種收獲,錢糧都快用完了。我們所處的地方,是輸送軍需糧草的要道,治理的辦法與征討的計謀,都應(yīng)當有出謀劃策的人。石先生又仁愛又勇猛,如能以大義去請而且竭力委以重任,他有什么理由推辭呢?”于是寫了禮聘的書信,備了馬匹與禮物,選了吉日交給使者,尋訪石先生的住處,懇請他出山。
石先生沒有將這事告訴妻子兒女,也沒跟朋友商量,就戴帽更衣出來會見客人,在家中恭敬地接受了聘書和禮物。當晚就洗澡,整理好行李,裝了書籍,問清道路怎么走,這才到經(jīng)常往來的親友處告別。第二天早晨,親友們都來到東門外,設(shè)宴為他餞行。酒過三巡,石先生就要動身,有一人手持酒杯說:“烏大夫真正能以大義選拔人才,石先生真正能夠以大義作為自己的使命來決定去留。這杯酒為先生送行。”又有人斟酒祝愿說:“隱居或做官沒有定規(guī),只要以大義為目標就行。就以這杯酒祝先生長壽。”又有人斟酒祝愿說:“希望烏大夫永遠不要改變他的初衷,不要做使自己家里富裕而讓將士挨餓的事情,也不要內(nèi)心喜歡花言巧語的人,而外表上假裝敬重正直的人,不要被讒言迷惑,只愿他聽從石先生的話,以便建功立業(yè),保持住天子恩賜的光榮使命。”又有人祝愿說:“希望石先生不要從烏大夫那里謀取私利,有方便自己的打算。”石先生站起來拜謝說:“我怎敢不時時刻刻勉勵自己,按照諸位祝愿和規(guī)勸的話去做呢?”由此,洛陽的人都預(yù)見到烏大夫和石先生一定能相互配合而有所成就。于是在座的各位都寫下六韻十二句的詩歌,委托我寫了這篇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