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1

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你,是不是在表達意見或面對利益時,特別害怕與人發(fā)生沖突?為了避免與人發(fā)生沖突,你會刻意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主動犧牲自己的利益,以求與別人保持一致。但是如果你多次做出這樣的行為,慢慢地,你就會在群體中喪失表達意見、爭取利益的資格,別人也會不考慮你的感受,完全把你當成透明人。甚至當你被壓榨得過分,僅僅產(chǎn)生那么一點表達意見或爭取利益的意圖時,都會遭到別人的拒絕或無視。

結果就是你在群體中被邊緣化、無價值化。久而久之,你的境遇會比當初更加糟糕。你開始覺得難以忍受,直到有一天你提出了抗議,但這種抗議是以同他人發(fā)生劇烈的沖突表現(xiàn)出來的。最終你還是會以慘敗收場,所有人都覺得你不可理喻。

然后你換了個環(huán)境,小心翼翼地試圖融入新的群體,不敢和任何人發(fā)生沖突,不斷地委曲求全,后來卻又因為同他人發(fā)生了劇烈的沖突而和新的群體決裂。

最后,你變得有些害怕群體生活,或者你勉強在群體中生活,卻總是顯得格格不入。你活得很累,因為在群體中你不敢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不敢和別人產(chǎn)生任何矛盾。你明明覺得別人說得不對,但是你害怕提出反對意見后,別人會不高興,甚至會攻擊你。為了避免與別人發(fā)生沖突,你整天迎合、討好別人,唯恐別人不高興或對你有意見。

這樣的你活得好卑微!私下里你會問自己:還要不要繼續(xù)這樣活下去?為什么自己是這樣一個人?你一次又一次地告訴自己:不能再這么卑微、怯懦地活下去。但是,第二天你又繼續(xù)以之前的卑微方式生活。

表面的你和真實的你如此矛盾,這種矛盾讓你整天嚴重內(nèi)耗。你疲憊不堪,而且焦慮重重。

你到底應該怎么辦?

2

你害怕發(fā)生人際沖突的根源在于,你認為人際沖突會給自己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而這種災難性的影響是你無法面對和應付的。其本質(zhì)原因是,在年幼時期習得的害怕與父母發(fā)生沖突的模式的遷移。

在害怕沖突者的幼年親子模式里,其父母對他們往往擁有絕對的控制權,父母讓他們必須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不準表達不同的意見。當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或者提出異議時,他們就會遭到父母的嚴厲斥責或者暴力懲罰。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形成這樣的認識:“表達不同意見是一件不被允許的事,它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父母的管教行為直接導致孩子把表達不同意見與情緒里的恐懼進行了關聯(lián),所以孩子以后就自動習得了不敢表達不同意見的行為習慣,因為他們害怕自己一旦出現(xiàn)表達不同意見的行為,就會引來父母的懲罰。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父母還會給孩子不按照其要求做事、提出不同的意見賦予非常糟糕的含義。當孩子對父母的要求提出異議時,父母會告訴孩子,孩子這么做是不夠好的表現(xiàn)。比如,有些父母會說:“你不夠乖。”“你不是個好孩子。”“你不滿足媽媽的要求,媽媽不愛你了。”“你怎么這么差勁!”“父母讓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誰讓你頂嘴了?不準頂嘴!”

父母用“如果孩子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做或提出反對意見,就威脅孩子會失去他們的愛”的方式,強迫孩子按照他們的要求做事。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把“表達不同的意見”和“自己不夠好”“喪失愛”“被懲罰”等信息進行關聯(lián),所以等孩子長大后,一旦遇到自己與別人的意見不一致、可能產(chǎn)生人際沖突的情況時,他就會極力選擇逃避沖突。

3

害怕與別人發(fā)生沖突的人,本質(zhì)上是害怕面對自己,以及害怕別人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他們認為在人際交往中不應該惹別人生氣,如果讓別人不開心或讓別人對自己產(chǎn)生敵意,那么一定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

很多害怕與人發(fā)生沖突者的父母,往往也具有相似的行為模式。在他們的內(nèi)心里,與人發(fā)生沖突是一件容易讓自己產(chǎn)生嚴重焦慮和無法應對的事情,人際關系不和諧會讓他們極度不安。這種父母一般具有低自尊的性格特點,即自我價值感極低,把別人的評價看得過于重要。毫不夸張地說,他們幾乎是活在別人的評價里。他們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獲得別人認可的基礎上,因此在與別人相處時無法做到心理上的平等。他們在潛意識里總認為自己低人一等,為人處世時有討好別人的傾向。

在這種低自尊家庭環(huán)境里長大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習得跟父母同樣的行為模式,他們把父母低自尊的評價納入自我的評價體系里,認為跟人發(fā)生沖突是件風險極大的事情。他們認為,在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是維持和諧,而不是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合理維護自己的權益。

從長遠來看,父母的這種行為模式對孩子的影響很糟糕。這類父母內(nèi)心往往會產(chǎn)生許多糾結與怨恨——認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別人并不領情。這種糾結與怨恨也會內(nèi)化到孩子的行為模式里,使他們養(yǎng)成一種非常別扭的生存習慣,即表面看起來往往都是老好人,與世無爭,但背地里他們感覺并不舒服,因此長期處于一種心理失衡的狀態(tài)。

4

還有一種影響更壞的行為,在外面不敢與別人發(fā)生沖突的父母,往往會在家里對孩子提出各種出格的要求。因為他們在外面無法正常表達自己的訴求、獲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所以他們就會把這種訴求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讓孩子必須聽自己的話,在孩子身上尋找自己在外面找不到的心理滿足——以“我在外面事事聽別人的,所以在家你就必須聽我的”作為補償。但是,他們意識不到這樣做帶來的壞處。

我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案例。在外面唯唯諾諾的父親,一回家馬上就換成另外一副面孔,變成一個專制的“暴君”,要求妻子和孩子必須什么事都聽他的。一旦事與愿違,他就開始指責、打罵妻子和孩子。

這種模式就是把在外面需要面對和解決的沖突轉移到了家里。因為他們在外面不敢面對沖突,久而久之,他們的內(nèi)心積壓了過多的負面能量,為保持自己身心的平衡,他們只有在家里發(fā)泄,同時也把恐懼傳遞到自己最親近的人身上。

還有一類父母,尤其是母親,把控制孩子當成自己的人生要務。這類母親在夫妻感情中往往長期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所以就想控制自己的孩子,要求孩子必須對自己言聽計從,她們從對孩子的控制中獲得滿足。

幼年的孩子沒有是非觀念,為了讓父母開心,就會圍繞父母的需求構建自己的行為。他們會特別在乎父母的心情,并且會承擔起照顧父母情緒的責任。一旦父母表現(xiàn)出情緒不好或對他們不滿的傾向,他們就會極度自責和恐懼,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才讓父母不開心。

很多父母意識不到自己這樣做對孩子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他們根本沒有精力意識到其他關于孩子的問題。他們本身就被生活中解決不了的事件或問題所困擾,沒有反省自身問題的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就把孩子帶入了問題的旋渦。

5

相信很多害怕與人發(fā)生沖突的人對此都深有體會:當你害怕與人發(fā)生沖突時,沖突非但不會消失,反而會更多;你越逃避沖突,沖突來得越快。

在人際交往中,大多數(shù)人本來就有一種擴張自己邊界的意識,當你表現(xiàn)出害怕沖突、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時,別人就會趁機擴張他們的邊界,直到蠶食掉你所有的地盤。尤其是那些居心叵測的人,他們需要依靠擴張自己的邊界來獲得心理上的優(yōu)越感和價值感,而你的退縮恰恰助長了他們的這種囂張氣焰。他們這種行為的極端表現(xiàn)就是欺負和霸凌。

很多情況下,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往往都是那些害怕與人發(fā)生沖突,刻意回避沖突的人。霸凌者正是因為看穿了受害者在面臨沖突時存在嚴重的自責傾向和恐懼傾向,所以他們在欺負對方時才肆意妄為。因為很多受害者的歸因和內(nèi)心語言往往都是“因為自己不好,所以才會被人欺負”。

所以你越表現(xiàn)出害怕沖突,越會招惹到那些擅長制造沖突,進而從你身上搶奪心理能量的人。

當然,人際沖突是人際關系的常態(tài)。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獨特的成長環(huán)境,這決定了每個人在面對問題時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人們在看法和行為上不一致是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當你表達自己的合理意見和需求時,也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這種權利是正當?shù)摹?/p>

但是一個害怕沖突的人對人際沖突的認識存在嚴重偏差,當他把表達不同意見和自己將感到恐懼、受到懲罰等感受聯(lián)系起來,把別人的不滿跟自己不夠好聯(lián)系起來時,就會強迫自己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或意見。但這些不同的想法或意見并不會因為受到壓制就消失,它們會一直存在,甚至比原來更強烈,這樣就會導致害怕沖突者陷入嚴重的心理沖突中。當內(nèi)心的沖突愈演愈烈,他們無法控制時,就會外化為和別人的嚴重沖突。

所以,逃避沖突最終并不會解決沖突,反而會引來更嚴重的內(nèi)心沖突,最終導致與別人發(fā)生沖突。

一個人在群體中的價值跟他自身的能力有關,而不是跟討好別人有關。害怕沖突的人之所以會有無意識地討好別人的傾向,是因為他們以為只要跟別人保持和諧關系,無原則地聽別人的話,別人就會喜歡他們。這其實是個認知誤區(qū),人們不會尊重一個毫無主見、膽小懦弱的人。這樣的人在群體中往往得不到重視,反而會被認為是缺乏能力的人。

久而久之,即使你有能力,但因為你不敢表達,別人也不會認可你,于是你在群體中會慢慢變得毫無地位,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尊重,最后導致的結局就是:你越害怕什么,就越會發(fā)生什么。

如果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6

由此可見,一個人之所以害怕人際沖突,是因為他對人際沖突有很多不合理的認識。想要改變害怕與人發(fā)生沖突的心理模式,必須更正自己內(nèi)心關于人際沖突的錯誤認知。

首先,我們要知道合理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和看法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權利,這不代表你對另一方心存敵意。一個人之所以將發(fā)表不同意見和敵意聯(lián)系起來,是因為早年他的父母給這種發(fā)表不同意見的行為貼上了敵意的標簽,但這是一個錯誤的標簽。

其次,人際交往中本來就充斥著不同意見、觀點的碰撞,大家可以求同存異,在沖突中尋找到一種適合彼此的動態(tài)平衡。這樣既可以守住自己的意見、觀點,又可以做出適當?shù)耐讌f(xié)來與別人互動,最終取得一個折中的交流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雙方均感到舒服,相互尊重且能夠接受彼此的不同意見。

所以不要害怕出現(xiàn)人際沖突,因為它是完全可以被化解的。健康的人際關系里不是沒有沖突,而是大家都認為人際沖突是很正常的一種存在。

我們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正確表達不同意見的能力,把表達不同意見和由此帶來的情緒分離開來。一個人之所以在表達意見時會引發(fā)很多情緒,比如敵意或攻擊,是因為他在潛意識里認為:表達不同意見是一種敵意的表示,會帶來風險,對方首先會接收到這種情緒,而不是信息。所以這種被感受到的敵意就會引發(fā)新的敵意、新的情緒,最終導致雙方真的會因為表達不同意見而爆發(fā)沖突。

事實上,意見就是意見,情緒就是情緒。所謂“不帶敵意的堅決”,就是指我們在表達不同意見時要善于覺察自己是否帶著情緒,反思自己為什么會有情緒,要學會把情緒和意見分離開來,心平氣和地表達意見。很多人在表達意見時在潛意識里攜帶了敵意,表面上是在表達不同意見,但實際上卻是在傳遞沖突信號,最后就真的造成了沖突。

厘清自己,你就厘清了一切。所有的逃避都是對自我的逃避,所有的不清楚都是對自我認識的不清楚。

你越能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你的意見就越可能被采納,你也越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乌市| 浠水县| 南召县| 韶山市| 和硕县| 宁陵县| 自贡市| 延长县| 弋阳县| 容城县| 尖扎县| 中牟县| 武功县| 安化县| 黄骅市| 尉犁县| 云安县| 云浮市| 金川县| 榆社县| 麻栗坡县| 沁源县| 综艺| 涟水县| 毕节市| 金堂县| 湘潭县| 思茅市| 化隆| 玉山县| 巨野县| 喀喇沁旗| 宣汉县| 龙门县| 罗山县| 铜山县| 洞口县| 绍兴县| 鄂伦春自治旗| 南靖县| 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