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不知不覺間,我進入心理學這個領域已經18年了。與18年前相比,現在我的很多個性特征早已悄然發生了積極的變化。細想來,這些變化無不與我逐漸能夠正視自己、越來越少地使用逃避的心理防御機制有關。

當年的我性格怯懦,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因此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我總會刻意逃避,這當然也與我的原生家庭的影響有關。總之,因為心理素質一直不是很好,而且多愁善感,所以我在同學中間甚至得了一個“林黛玉”的綽號。可想而知,當時的我有多么脆弱不堪。

幸運的是,這些年來在不斷學習心理學知識的過程中,我的個性終于得以改變,我切實感受到了自己心理成長帶來的變化。我逐漸無懼困難,而且能夠直面并解決困難,從心底升騰起一種踏實、坦蕩的成就感。

我開始相信,其實很多問題從來都沒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可怕,很多時候是我們對困難的恐懼情緒讓我們裹足不前——我們被想象中的恐懼打敗了。

我從一個心理學的學習者變成一個心理學的臨床咨詢醫生后,每天都要接待大量被生活問題困擾的人。他們中的很多人的問題,跟我當初的困惑極其相似。

約翰·多恩說過:“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個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傷,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人類的痛苦也是相通的。很多年前,弗洛伊德就把人類痛苦的機制揭示出來,并歸納總結為一種客觀規律,并為其命名為“防御機制”。

什么是防御機制?心理學家唐納德·梅爾澤對此有一句通俗而又簡短的解釋:“一切防御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人類生命的主題,大多都與痛苦及挑戰有關。人類會本能地啟用防御機制去防御痛苦,尤其是當我們非常脆弱、非常渺小的時候。防御機制可以保護我們暫時活下去,但是長期使用防御機制的后果就是,防御機制會被固化下來,成為我們遇到困難時的一種本能且唯一的反應。這會大大限制我們生命可以延展的寬度,最終給我們帶來新的痛苦。

我們通常講的“了解自己”,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了解自己的防御機制,了解自己當初回避了怎樣的痛苦、麻煩、挑戰,然后再去嘗試面對自己曾經一味回避的東西,消除舊有模式,讓自己回到可以自由選擇的狀態里。

當然,一個人不可能完全沒有任何防御機制,而且防御機制并不都是消極的。但如果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困擾,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停下來感受一下:

一直以來,我們是不是在逃避什么?

那些我們所逃避的東西,是不是從未真正擺脫過?

我們不如嘗試去面對它們。

從習慣逃避到刻意面對,既是一種思維的轉變,又是一種人生態度的轉變,更是一個重新打開世界的過程。

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李國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湄潭县| 浪卡子县| 二连浩特市| 耒阳市| 玉门市| 行唐县| 方山县| 玉田县| 永德县| 合川市| 兴仁县| 清远市| 焦作市| 大石桥市| 长治市| 云林县| 新兴县| 厦门市| 赤峰市| 宁明县| 霍邱县| 周宁县| 青神县| 贵州省| 梓潼县| 营口市| 西贡区| 上林县| 沙雅县| 西平县| 长阳| 朔州市| 庆元县| 司法| 通山县| 五家渠市| 政和县| 怀集县| 松滋市| 岳池县| 资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