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08年的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園,在黃時貴的SW市鵝埠鎮。
2011年,擴容至海豐縣鵝埠、赤石、小漠、鲘門四鎮共468.3平方千米的區域,升格為全國首個特別合作區-深汕特別合作區,它享有地級市一級管理權限,委托深圳、汕尾兩市管理,SZ市主導經濟管理和建設,SW市負責征地拆遷和社會事務。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深汕特別合作區有紅四師紀念館、大安峒革命烈士紀念墓園、彭湃宣傳革命舊址、東縱六支戰斗遺址等眾多紅色遺跡;宋代名相文天祥、抗倭名將俞大猷、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此留下了足跡。
如今,條條高速通遮浪。
不管從廣州(華南快速-廣佛肇高速-濟廣高速-廣惠高速-沈海高速);或是從深圳(濱河大道-羅沙路-惠深沿海高速-沈海高速),通過深汕合作區最后一個高速服務站-鲘門站后,經過馬宮港、跨過長沙灣特大橋,再從汕尾埔邊互通下高速,就可到汕尾城區的各區域(汕尾臨近深圳,沿沈海高速由西往東繼續往汕頭方向走約二百公里,才是汕頭、揭陽、潮州等潮汕地區)。
一出紅草鎮的埔邊收費站右拐,就是汕尾大道了,經過銅鼎山旅游景區和馬鞍山,就行駛到了紅海灣大道上。紅海灣大道沿著品清湖北岸繼延,在此,可以看到碧桂園、星河灣、恒大、雅居樂等大型地產團組,圍繞著品清湖岸的海濱公園分布。
大道上兩旁路燈的燈箱,是五星紅旗的造型,它們就是一面面紅艷的旗幟,召示著汕尾“紅色頭雁”的光彩,“國旗”伴路佇立、隨路前行,示意著汕尾傳承紅色歷史的英氣。
夜晚的時候,湖海啟風,海濱公園的海上棧道逶迤綿沿、霓虹閃爍,像碩長的七彩仙帶,仙浮在品清湖上,勾勒出繽紛絢爛的汕尾漁港無限的魅力來。行駛在此,品著海風、循著紅星點點(國旗燈箱)和樓燈斕斕(樓體的彩燈展示),可任人盡情饕餮著這一流的濱海夜宴。
繼續穿過寶蓮寺、深汕中心醫院、汕尾高鐵站、東涌公園、銅鑼寨、青龍山,捷勝的虎洞山、得道庵、雞啼嶺,再是田墘、炮臺山、東洲廣場,還有獅嶺鄉、長溝村、長新村之后,映入眼簾的是田寮村天后圣母廟、興孝文化廣場,和其整齊秀美的花園式村落。正對田寮村的,即紅海灣大道的右側,是寬廣粼目的田寮湖。
過了田寮湖,隨意選擇并行而建的南澳路和南通路,便直達紅海灣核心旅游區,天后宮、遮浪城隍廟、海濱浴場、炮臺公園、古兵營遺址、帆船帆板訓練基地、海上訓練基地、南海觀世音旅游區、風車島等等“珍寶”嵌入其中。
角秀村和田寮村隔田寮湖相望。如今,通過縣道可以到角秀村,也可以從通南路拐入紅坎村,走湖中路而到。這條湖中大道,就是當年的“捷徑橋”,它經過代代村民的努力,如今變得夯實、光滑、穩重,是田寮湖里耀眼亮麗的“星光大道”。
沿海的紅海灣大道和湖中大道,有別于別的國道和縣道,路面上沿路刷劃的路界線,由或紅、或藍、或綠,或以其中兩色相配來刷就,主要隨道附近的村的“底色”而變化。綠色代表田園風光、紅色代表傳承記憶、藍色代表海洋文化,如此多重色彩的繪劃,點亮了活力的紅海灣。
2022年初,黃秀的子孫,匆匆地行布在紅海灣的道道美途上,他們匯聚在角秀村,參加黃秀隆重的葬禮。黃家的子孫也跨上風光旖旎的湖中橋,到角秀村,一同帶黃秀“回娘家”。
黃秀在睡夢中安然而逝,享年92,子孫滿堂。按角秀村村俗,親友會為其進行村人敬仰的喜喪儀式。
朱厝的四點金已換成時尚的三層半洋氣別墅,別墅前寬敞的大院,直面村中戲臺;別墅旁院,繞著院廓建起了石圍,圍中,玫瑰、石榴、牡丹、茉莉、九層塔等多種花植繁密;龍眼、楊桃、木瓜、檸檬等果樹怡植;院角石椅石桌設放,一座東南亞熱帶風格的實木大涼亭納于院中。
天氣合宜時,朱厝家的老少最喜歡在涼亭中,品茗賞景。一說到角秀村的新厝,遮浪的本地司機無誰不知。
不管是田寮村還是角秀村,整個遮浪的村落,宗親觀念都很強,對喪葬禮俗也十分嚴謹重視。《大戴禮記.盛德》云:“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可見,喪禮可以培養人的孝心,喪葬習俗也因此被珍視般在遮浪流傳下來。
遮浪的白事大致由趕訃、入衾、賜杖、出殯、安葬等環節組成。葬禮那天,黃秀的親人披麻戴孝,按親疏關系穿用著不同的服飾(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友客莊嚴素扮。
葬禮儀式前,好幾百人散聚在朱厝的前院、旁院,黃秀媳婦、孫女們為大家分遞一碗海膽炒飯。大家準備妥當、整裝齊備后,聚集在大院前,院前戲臺的觀眾區被布置成黃秀的葬禮場。
場四周圍置著奠儀、靈旌、花圈、挽聯,靜謐和藹的黃秀遺像穩放在場中。遺像后,是鮮花搭建的靈棚,靈棚內,黃秀安詳地躺在子孫為其準備的,精雕細作、髹漆結彩的梓木棺材里。
葬禮場的左側,戲班子用笙管笛蕭、鑼鼓嗩吶唱著一首又一首的哀樂,親屬賓友跪在遺像前。
成服開始了,哀樂停。師公(道士)念經超度黃秀亡靈,宣讀親眷名單。
接著黃家長輩身披紅布,口中誦念:“日落西山,族舅賜杖;兒孫有孝,代代榮昌。”同時,將手中桐杖,賜給黃秀的大兒子朱慶苗,此為賜杖(母亡子手執桐杖,意為哀痛同于喪父)。
朱水東獨自坐在諾大的洋房客廳里,聽著葬禮在行進,因他比黃秀年長,按習俗,他不能參加黃秀的葬禮。此前他躺在房中的床上,內心寞落,是孫婿把他扶坐在客廳的圈椅上,閑聊般地開導著他,他寬慰地說:“生得多,又要行德。”意思是贊美老伴黃秀兒孫多,德行高,才能有如此完滿的葬禮。
是,封棺后,子孫們執香三跪三拜,禮畢出殯,靈抬出柩。慶苗手執桐杖并捧著神主牌座,八個祭師抬著棺材,其余孝子分兩邊扶棺材而行,媳婦女兒及孫輩緊隨其后。
送葬隊伍出發,鳴鑼開道,沿途撒紙綻,燒紙錢;吹鼓手、八音班、大鑼鼓班哀樂又奏起;一路的鞭炮聲和親友的哭泣聲在角秀村中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