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碼字與碼磚
- 陳海津
- 812字
- 2022-05-26 14:13:49
西泠印社
對于西湖的想像最早源于蘇軾的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而魂牽夢繞是因為白居易的“皇恩只許住三年”“自別錢塘山水后,不多飲酒懶吟詩”。終于謀面之日,很有沖動寫點東西,無奈卻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惶恐。末了只能用那句“美艷不可方物”,不可說,也說不來。西湖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用純文本文檔不足以表達。她滿足了士人對于“江南”這兩個字的全部想像,步步皆詩,處處有典。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所理解的西湖大多還是“古人”而忽略了最近的這一百年。其實中國近現代史上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康有為、章太炎、蔡元培、李叔同、馬一浮……都可以在西湖找到他們的蹤跡和故事。西湖絕非僅有簡單的山水之樂,更是理解現代中國的入口,而西泠印社的牌坊似乎又是這一入口的絕佳寫照。
我是何時意識到自己的膚淺而痛下決心多讀書多寫字的?這也許可以追溯到我和西泠印社的初見。由周莊出來后,我拿著瓶咸菜輾轉到了杭州西湖。西湖,擠滿了身帖標簽、頭頂旅游帽的各類旅行團,導游端著大喇叭傻呵呵地講著乾隆皇帝的段子,似乎和在周莊聽到的大同小異。我不知道為何大家這么熱衷于杜撰出來的關于這個糟老頭的段子,卻對真正的寶藏漠不關心。我有意識地避開這巨大的人潮,過西泠橋,往東遇上了對我改變頗大的西泠印社。無學無識的我在這犯了兩個錯誤,首先是把西泠看成了“西冷”,其次是莫名其妙地想到了“西冷牛排”。進入之后,面對墻上那些神級的人物,慚愧之余,我想,我這一吃貨是該多讀點書了。

多年后,再次來到西泠印社,坐在斑駁的欄桿上,看著華嚴經塔,我會奢侈地想像:假如上世紀30年代我在西湖,幸運的話,大概可以遇見章太炎、馬一浮、馬衡、潘天壽……也許有幸能在西泠印社的半山聽這些大師們煮茶論道,也許有幸在詁經精舍旁聽幾堂課……
西泠印社里,參天大樹把破碎的陽光灑在石子徑上,閃爍如過往時光。美中不足的是,這爬山石徑上曾經的身影,已在塔尖飄逝。整個西湖山水依舊,喧囂嘈雜,卻人影已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