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
聽說臺風“妮妲”要駕臨廣州,政府高度緊張和重視,城市早早停擺,如臨大敵。但作為海南人民的我,表示很淡定,皆因臺風對于我這種島民來說,實在熟悉不過。
臺風,閩南話和海南話叫“風臺”。這也是我認為比較靠譜的“臺風”一詞的由來。海南島地處祖國的南端,臺風在每年的5月到11月之間不斷光顧,最多的時候,每年有20個之多,也就是說,平均每個月3個。海南人民甚少用傘,如用,亦遮陽多于蔽雨。究其原因,其一是,對于海南人民來說,如下雨,就沒有什么必要出門了;如有事,那就等一會,雨一會兒就會停的。海南的雨,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不像廣州的雨那般纏綿,下起來幾天幾夜,沒完沒了。其二是,用傘既不方便也不安全。要不就是傘被吹得翻轉,要不就是你會扶搖直上。風,浸潤在每個海南人的基因里。
小時候,沒心沒肺的我挺喜歡臺風的,因為臺風來了不用上學,可以蒙著被子睡覺,第二天可以到處去找折斷樹枝上的果子。可每當我歡呼雀躍的時候,母親大人總是會和我提起1973年的那次臺風。據說那是有史以來最強的臺風,它在1973年9月14日凌晨登陸瓊海博鰲,那狂野殺傷之勢,自古罕見。狂風席卷全島,所到之處,滿目瘡痍。那天,剛出生幾天的我,在縣城醫院破舊的小樓里,在父母的懷抱里,迎接了人生之中第一次也是最強的一次臺風。母親大人無數次細致地向我描繪那個晚上的每個細節,以致于我認為,“風雨飄搖”就是我人生的主旨。

下午臨下班的時候,陰云密布,一絲風也沒有,像是臺風欲來之前的寂靜。我收拾東西,起駕回家。網絡的發達,讓我們都沉浸于“臺風正在到來中”的情緒中,網絡上有臺風的實時路徑圖,大家手舉手機,興奮地猜測著風級和雨量,翹首以盼。我把陽臺上的花盆都搬到地上,出神地仰望天空,等到下半夜,臺風還是沒有來,便睡下了。
早上起來,網上一片歡樂,說是臺風“妮妲”由于沒有密碼沒法登陸。事實是臺風已過,和風細雨。看來這臺風真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該上班上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