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規劃快題設計方法與實例
- 王夏露 谷溢 徐志偉主編
- 2642字
- 2022-05-26 14:09:05
三、城市規劃快題設計的基本類型
從土地開發方式來看,可以分為增量和存量規劃;從基地所處的背景環境來看,可以分為鄉村規劃和城市規劃;從城鄉規劃編制層次來看,可以分為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內容龐雜,短時間內難以全面考查考生的設計能力。因此規劃快題考試通常考查的層面為修建性詳細規劃,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考查控制性詳細規劃、總體規劃的可能。通常考查的基地面積以15~20公頃居多。
按照基地的空間發展愿景及目標建構,通常可以將規劃快題類型分為居住區規劃、校園規劃、商業區規劃、中心區規劃、CBD中央商務區規劃、舊城更新規劃、城鎮規劃、鄉村規劃和綜合規劃九種類型。題目類型不同,相應的關注重點和空間營建路徑也不盡相同。
1.案例一:居住區規劃設計
居住區是指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規模,并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綠地、道路以及其他各種工程設施,被城市街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圍的相對獨立地區。居住區是城市居民以群集聚居,形成規模不等的居住地段,按照規模大小可以分為居住區(人口:30 000~50 000;用地:50~100公頃)、居住小區(人口:7000~15 000;用地:10~35公頃)和居住組團(人口:1000~3000;用地:4~6公頃)三類。快題考試中的居住區設計類型主要為居住小區或居住組團。
(1)功能構成
居住及其相關生活配套的公共服務功能。
(2)設計要點
需求導向的功能分區(功能、高度分區):研判地塊所處的區位條件以及周圍的道路層級關系,結合上位相關設計指標要求,從地塊功能、形象展示兩方面需求出發,謀劃地塊的功能分區(居住區及配套設施,如社區商業、幼兒園、會所等區域),以及相應的高度分區(高層住宅、小高層住宅、多層住宅和別墅群)。一般可以結合主干道布置商業服務區,高層、小高層建筑區,結合主要出入口布置社區會所和幼兒園,結合基地環境條件較佳的區域布置別墅群等。
層次清晰的結構設計(軸線、節點設計):根據功能布局及高度分區,展開基地的空間結構設計。注意基地空間布局的主軸與次軸、多軸與單軸、實軸與虛軸的關系,并結合主要出入口和中心區域優化景觀節點設計,明確主次層級關系。
高度匹配的交通組織(動態、靜態交通組織):根據空間結構組織高度匹配的路網形式(環式、魚骨式等),細化道路層級設計,合理組織動態與靜態交通(結合主要出入口布置停車場及地下停車系統)。此外,還應注意開放式街區等熱點問題在居住區快題中的應用,如小街區、密路網形式下住宅建筑組團尺度、沿街商業的密集開發、出入口組織及動靜態交通設計等。
2.案例二:歷史文化街區規劃設計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有一定規模的地區。此外,《文物保護法》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定義,是指法定保護的區域,又稱歷史地段。
(1)功能構成
居住功能、休閑旅游服務功能、酒店接待功能、文化展示功能、文化演藝功能。
(2)設計要點
通脈活血,古今交融。明晰基地內的重要歷史文脈(古街道、山體等重要歷史環境),重點考慮歷史文脈的功能作用,功能布局、交通流線如何銜接。如果文脈是道路等虛體環境,應注重考慮如何通過路徑設計激活脈絡;如果文脈是物質功能空間,則應考慮規劃功能布局如何銜接的問題,以此實現空間的協同發展。
肌理塑造,感知歷史。如何布局歷史地段的建筑肌理,以示尊重“歷史環境”,是出題者考查的一個重要方向。合理控制建筑體量的大小,有序地塑造建筑組團肌理是尊重“歷史環境”的重要維度。歷史地段通常以小尺度的建筑肌理組成,通過消解自身,來呼應歷史,進而突出歷史。除此之外,在確定功能分區的情況下,建筑肌理應當疏密有序,建筑布局適當留有“余地”;或者利用“文脈”,以創造特色功能空間,再現歷史。
場所營建,彰顯特色。歷史地段是“文脈”的遺留之地,應當利用這些文化脈絡,營建富有特色的場所空間,使進入空間的人感受歷史文化,從而彰顯基地空間的設計特色。在功能布局、交通組織的基礎上,根據“文化遺存”建構具有特色的空間精神,感知空間軸線、視線通廊等,確定軸線上開敞空間的序列(如入口空間、核心展示空間、出口空間等),合理選擇各個公共空間位置,營建場所環境。由空間軸線、視線通廊串聯起不同功能的開敞空間,從而體現歷史地段地塊內空間的內涵表征,并彰顯地塊空間的設計特色。
3.案例三:舊城更新規劃設計
舊城更新是指針對城市內部老舊中心,局部或者整體地塊,有步驟地改造和更新其內部空間,通過新功能的植入,以改善其環境氛圍。其方式主要為重建、整建和保留修護三種。
(1)功能構成
保留建筑區、擬改造區、新建公共服務設施區、居住區等功能板塊。
(2)設計要點
尋脈:仔細閱讀題目,分析擬保留、拆除片區的空間關系及功能聯系,深入挖掘題目中的擬保留、改造片區的內涵,挑出基地環境中的“保留綠地、文保單位、山體”等重要因素,在空間軸線組織中著重考慮。
把脈:根據基地環境中甄選出的重要“文化”“價值”因素及未來功能提升的核心板塊,確定空間的軸線關系,結合片區改造、升級的重點內容,合理布置各個功能片區。
理脈:細化空間軸線、視線、組團內部及組團間的流線設計,強化功能片區之間的功能和交通聯系。此外,根據提升內容對改造片區的節點環境進行提升、重塑。
4.案例四:中心區規劃設計
城市中心區是指建成區內社會經濟和土地開發活動最密集的那部分地域范圍,是城市公共活動體系的核心,也是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等公共活動最集中的地區。
(1)功能構成
文化功能區、居住區、商務辦公區、行政區、商業服務區和公園游憩區六大板塊。
(2)設計要點
功能布局:中心區的空間布局應該綜合考慮其所處的城市環境。如何根據基地周圍的地塊功能構成、交通條件以及其內部的自然、人文要素,結合任務書功能要求謀劃其空間布局是考生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結構梳理:結合功能布局綜合考慮基地開敞空間,梳理中心區的空間結構,營造城市中心區舒適的休閑體驗環境。空間結構的梳理可以重點圍繞開敞空間展開,開敞空間的位置、尺度不同,進入者的主觀感受也會不同。整體而言,進入者應呈現出由“進入—高潮—退出”的空間心理感受,開敞空間組織應呈現出一定的遞進關系和秩序感。
交通組織:基地內部交通的組織應該考慮周邊的道路等級。例如,城市主干道應盡量避免開辟車行出入口,面向主干道展開組織主要的景觀步行軸線,盡可能在城市內部營造出宜人的步行環境。基地的停車系統也是重點考查的內容,應結合出入口,考慮地上和地下停車場,滿足停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