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有指望有前途的人:葉圣陶《中學生》自選文篇(1930—1951)
- 葉圣陶
- 1208字
- 2022-05-20 15:06:12
“失學”與“自學”
這一回上海戰(zhàn)事,被災的學校數(shù)目不少,據(jù)市教育局所公布的初步估計,共有238校,占全市學校數(shù)25.5%。被災學校失學學生數(shù)共有39929人,占全市學生數(shù)24.9%。其中中等學校學生計6281人,占全市中等學生數(shù)21.8%。這些學生因家庭的破壞、家長的失業(yè),或許會永遠失學,再也無分走入學校的門戶吧。
沿京滬滬杭兩路,現(xiàn)正皇皇于戰(zhàn)神的到臨,學校或開或不開。不開的固不必說,那些開的也只是勉強支持,無力振奮。再環(huán)顧全國,到處布滿著災禍與苦難。大眾救死不遑,青年人的入校求學自然只得從緩了。
“失學”,“離開學校”,已成為青年人普遍的命運了!
我們對于這命運將感到頹喪么?不,這大可不必。
我們要知道入校求學,在我國,只是中產(chǎn)以上階級的事。大多數(shù)人終生與學校無涉,但他們習得了實技,竭盡了能力,支持了社會。中產(chǎn)以上階級的青年人離開學校,不過與大多數(shù)人同其命運罷了,就全社會看來,并不是十分重大的問題。重大的問題乃在怎樣使大多數(shù)人提高知識,改進生活。若斤斤于青年人的離開學校,視為了不得的事件,那是中產(chǎn)以上階級的自私心的表現(xiàn),殊不足取。
我們更要知道入校固可求得知識,但離開學校并不就無法學習。學習的主體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要學習,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行;我們自己不要學習,便是處適宜的環(huán)境,也只得到“外鑠”的效果。所以,精當?shù)卣f,惟有自己不要學習才是“失學”,離開學校卻不就是“失學”。況且,學校教育也有它的缺點。最大的缺點在于劃分科目,把明明是生活上的事件區(qū)別為書本上的記誦的材料。這樣就使學者忘記了“何所為”,只知道為求學而求學,為讀書而讀書。有一些教育者指導學者,主張以問題為中心,以生活為中心,就是對于這個缺點的補救辦法。但是,這樣的教育者有多少呢?大多數(shù)的學校還不是出賣了書本上的記誦的材料罷了。作為這些材料的買客的青年人可以擺場面、夸資格,告訴人家自己有了何等程度的學力;但這種學力是否適合于生活,還得看其人的攝受能力如何然后判定。所以,離開學校雖是可惜的事,然不是絕對可惜的事;倘若從學校里只能得到些不甚切合于生活的知識,那么,離開學校簡直無所可惜了。
既然離開學校不就是“失學”,我們大可不憂不懼,抱著“獨立自學”的精神,隨時隨地學習。執(zhí)業(yè)做工,本身就是學習;若有余暇,更可開拓學習的領(lǐng)域。倘或無業(yè)可執(zhí),無工可做,那困苦顛連的遭遇,足使對于人世的認識更益深刻化。他如災荒戰(zhàn)禍,泥涂地獄,無事不足供研究,無地不足供學習。在學校里學習,弄得不好,就只得到些書本上的記誦的材料。而“獨立自學”,以廣大的社會為學校,得到的必然是切實有用、可以作為人生之舵的東西。于是,“自學”與入校的相差就只有不得營學校的共同生活這一點了。然而共同生活豈止限于學校呢?每一個社團,每一個生產(chǎn)機關(guān),你加入在里頭,你就與里頭的人營共同生活。沒有同學實在不是不可彌補的缺憾。
離開了學校的青年人,不心系戀著學校的舊夢,你們從“自學”的新途徑充實你們自己吧!
《中學生》一九三二年四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