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有指望有前途的人:葉圣陶《中學生》自選文篇(1930—1951)
- 葉圣陶
- 2150字
- 2022-05-20 15:06:11
致中學教師書
諸位先生:
《中學生》刊行滿兩年了。我們無時不想寫這封信給諸位先生,因為編校收發的忙碌,一直延擱到現在。年度的更始常常引起人的熱望,想對自己的責務愈益奮勉努力;我們希望明年的《中學生》繼續有進步,不站定在它已經到達的地位上,覺得有請求諸位先生幫助的必要,就誠懇地寫這封信。
“《中學生》須是適切于中學生的雜志,為中學生一切的利益而努力的雜志”,我們是抱著這樣的愿望來辦這個雜志的。這一點,首先要請諸位先生記在心里。足以證明這個愿望是真實還是虛空的,別的什么也沒有,僅有兩年來的成績,二十冊的雜志。若將愿望與成績對核,就可知道《中學生》像不像一件東西,值不值得幫助。
所講的話要“適切于中學生”,當然,先得周知中學生的一切。誰周知中學生的一切?無疑的,那是中學教師。教師和學生生活在一起,從學生的飲食起居以至思想情感,哪一件不看在眼里,印在心里?教師又不比家庭間的父母;父母觀察子女,對付子女,不得當的很多;而教師是為著特種目的與學生發生關系的,論理,凡有觀察或對付自有正確的根據。既周知,又知得正確,說出話來還不適切于中學生么?所以,我們創刊《中學生》時就這么想,這個雜志的作稿者除中學生諸君外,其他一半應該是中學教師;于是登了公告全國教育界的啟事。我們又想,我國每省有十來個省立中學,還有公立私立的,總計教師,數目不少,他們中間定有許多有話要說,覺得向一校百十學生說還不滿足,更欲向校外千萬學生說的吧。
但是,據兩年來的經驗看,我們感到寂寞了。兩年來的作稿者固然有好幾位是現任的中學教師,然而都是我們所熟識的,就近請求得到的;至于此外的教師,惠寄稿件或者給我們寫一封信的,竟是絕對的稀少。去年我們提出中學生出路的問題,請求大家討論。這在為著特種目的與學生發生關系的教師,至少是個縈繞心懷的問題;如認為有出路,當然樂于說明其所以然,或者看定沒有出路,也必將憤慨地敘述他的推斷。但是我們失望了,被錄取的七篇文字的作者沒有一位是中學教師!
教科的繁多,校務的紛忙,職位的不安定,生活的沒有保障,這些都足使諸位先生心神不寧定,引不起討論什么談說什么的興致。然而絕不是不能討論,無可談說;譬如錢財,只是儲藏在箱子里,忘記取出來使用罷了——一切實際的經驗,無論成功的、失敗的、可慰的、堪嘆的,都是諸位先生的儲藏呢。現在我們只想請諸位先生取出豐富的儲藏,給予一般中學生,我們的讀者,想來不是非分的要求吧!
我們彼此當過學生,也當過教師,無妨坦白地說,學生是不大愛聽那些獨斷式的教訓的。固然,從前到現在一直有人在那里講獨斷式的教訓,也一直有人在那里聽。但是聽的人一方面是這樣想的:“他們擔任的職務就是訓育,說話的地方是大禮堂,不這么說將不像個樣子。他們例行公事地說,我們例行公事地聽就是了。”試問這想頭里邊可有一點愛好的意思存在?可是在另一個境界里,教師與學生又聚在一起了,或者在晚飯后的運動場上,或者在旅行時的休憩地方,彼此漫無目的地談著,忽而提起家況,忽而論到思想,忽而說剛才一腳球可惜沒有進門,或者說剛才到過的某地方真是玩之不厭,這當兒,教師學生間的界限撤除了,只覺彼此是伙伴,是密友;聽到密友的一兩句話,往往深刻牢記,久久不忘。凡曾歷學校生活的大概有這樣的經驗。我們為一般中學生,我們的讀者,向諸位先生要求,愿你們做他們的密友,有如在晚飯后的運動場上,在旅行時的休憩地方,對他們談一些衷腸話!
各科教材的取舍,因為要照顧到各自的系統,不得不偏重一般的而疏略特殊的;就是號稱活動的混合編排法,也未能免此。但學生平白遇到的多半是特殊的事情,翻開教科書或者講義錄來看,卻沒有講到,這是多大的失望!即將最近的事作例。日本橫肆暴行,劫奪我國東北,學生憤激之余,當然想徹底研究日本歷來侵略我國的步驟。于是檢查歷史教科書,里面有的是戰役和締約、暗騙和明脅,等等的事實,但不見有對于日本侵略我國的步驟作系統的說明。又,值此巨大事變,學生的眼光不由得不注射到國際的局勢。然而檢查世界史教科書,也不見有對于國際局勢作詳密的分析。如果就此責罵教科書,說因為里面沒有這些那些,故是要不得的東西,那未免不明事理。教科書原來偏重于一般的,在效用上自有它的限度。而欲補足那些缺陷,全賴學生的密友盡所可能給予助力。《中學生》的發刊,一半的志愿就在于此。對于前面所舉稱的,最近我們都列為重要的題目。他若平時訓育不提及出路問題,各科不提及各該科的學習法,我們以為這些是應該提及的,也就讓它們占了雜志的篇幅。諸位先生愛著學生,愿對學生給予助力,其熱烈與真摯絕不在我們之下。我們為一般中學生,我們的讀者,向諸位先生要求,愿諸位先生不愛惜這樣的助力!
一一列舉是說不完的。有什么要說,有什么該說,當然諸位先生比我們知道得多。前面我們累贅地說了一些話,請看作誠摯的遇者的叩門聲吧。
我們請讀者給我們指示方針,或者提出重要的題目,已有了相當的成績。對于諸位先生,我們有同樣的要求。如果于指導和提示之外更有所斥責,我們也歡喜承受,我們有了錯誤而得諸位先生的糾正,豈僅是我們的幸運呢?
話雖平淡,意卻懇切,鑒察我們的意愿吧!
我們絕對不希望給我們的答復只是一個“沉默”!
《中學生》雜志社啟。
二十年十二月
附言:希望學生諸君將此篇送給教師看。
《中學生》一九三一年十二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