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董捷
過去人們把城門和教堂看作國家形象和實力的象征;在當代,飛機場取代了城門,而博物館取代了教堂。歐美諸國重視發展藝術博物館,恰因為藝術品最能反映一個民族在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積淀與創新、獨立與包容,亦即所謂“軟實力”,這與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至為相合。近年來,中國的博物館、美術館事業發展很快,國外同行的觀念與經驗值得借鑒。在一些國家的城市生活中,博物館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Education(教育)、Entertainment(娛樂)、Enrichment(豐富)(簡稱“3E”原則)概括了藝術博物館的職能。無論知識精英還是普通民眾,都會時常去博物館尋求屬于自己的新知與快樂。在歐美國家的博物館里常能看到:夫妻、父子在一幅畫作前駐足良久,反復議論;一群學生圍坐著,聽老師或專家滔滔不絕地講解。隨著出國游成為一種時尚,旅游的文化意涵逐漸為國人所重視,如果缺少了在歷史遺跡、名人故居,特別是博物館里的徜徉,我們或許會對所到的陌生國度全無了解;進一步說,即使去了博物館,卻因缺乏相關知識準備而走馬觀花草草收場,所得依然可憐。歐洲各國的歷史文化名城,都可以稱得上是“博物館之都”。美國幾乎每一座大城市,都擁有地標性博物館。博物館就像一個有魔力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你能最快地了解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的文明。
十余年前,我的導師、藝術史家范景中教授要求我從故紙堆中抬起頭來,到國外的博物館去開闊視野和胸襟。我謹遵師命,至今七度訪歐、兩次赴美,看遍三十余座城市的一百五十多家藝術博物館,切實體會了“美術史家都是旅行家”的深意。我很愿意邀請我們的讀者和我同行,一起沉浸在藝術博物館的古典、新潮和知性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