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面量化投資策略
- 董鵬飛
- 2404字
- 2022-05-13 14:12:33
前言
基本面量化投資的優勢
大多數從業者把股票投資粗略地分為基本面投資和量化投資。我認為這種分法是錯誤的。在FOF工作期間,我發現,越來越多的量化投資者把基本面納入選股模型,也有越來越多的基本面投資者用量化方式篩選股票池,二者相互借鑒,界限越來越模糊。我認為,按照從易到難獲取收益的難度,投資收益一般分別來源于傳統Beta、系統性策略創造的另類Beta和主觀選股Alpha,對應的三類投資者分別為指數投資者、基本面量化投資者和主觀經驗投資者。《漫步華爾街》一書的作者伯頓·馬爾基爾曾表示,相比于成本低廉、簡單有效的指數投資,對專業投資者而言,系統性策略更有吸引力,但投資者要明白驅動系統性策略的底層因子。
本書的重點是基本面量化投資,該策略具有三大優勢。
第一大優勢是系統性的賺錢能力。這是長期賺取超額收益的有力保障。聽完我的路演,高凈值私行級客戶一般會這樣反饋:“我們炒股票都是揮舞大刀長矛,亂炒一氣,你們卻是機械化、立體化、系統化推進,這簡直就是冷兵器軍隊遭遇現代化部隊,只剩下挨打的份兒了。”我一般會答復,個人在炒股票時,可以看看系統化部隊是怎么操作的,借鑒其有利戰法,彌補自己不足,甚至可以更進一步,構建自己的現代化部隊。本書展示的大部分是長效因子,占到我實盤模型70%以上的權重。如果讀者能正確運用書中系統化方法,不但不容易虧錢,而且長期下來大概率可以獲取超額收益。
第二大優勢是敗而不潰,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除非模型崩潰,或如塔勒布所說的“忽視偏度,忽視極端稀有事件的影響深度”而導致永無出頭之日,一般來說,只要我們不潰,嚴守紀律,即便單只股票或某個時段虧錢了,也不影響長期收益。正如《專業投機原理》作者維克托·斯波朗迪所說,如果你賺錢了,請給自己點個贊;如果你虧錢了,但是堅持了自己的投資策略,請給自己點兩個贊。對此,我深表同意。守住你的模型,守住你的策略,你就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第三大優勢是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孫子兵法》云,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量化投資一招一式,一進一退,都有嚴格的數學模型及基礎概率支持。低于某個概率或數學期望值,不管多么有誘惑力,也不會觸發量化投資。要么不戰,等待機會;要么戰,戰則必勝,這就是量化模型的魅力。借助模型,我時常穿越于中國股票市場,這一刻還是2021年,下一刻就跑到了2001年。在時空交錯之處,觀察模型在不同歷史時刻的表現,算出盈利與虧損的基礎概率,做到“未戰而廟算勝”。
當然,量化投資并不是無所不能,不要過度迷信量化投資,要警惕量化模型不能衡量的風險。愛因斯坦認為,并非所有能計算清楚的事物都很重要,也并非所有重要的事物都能計算清楚。模型篩選出股票之后,我都會速覽一遍其招股說明書、最近3年年報和最近季報。如果直覺上不太對,該股票就會被剔除。寧可錯過一只上漲的股票,也不能墜入模型無法衡量的風險之中。
本書主要面向三類讀者。第一類,想要提升股票投資技能的普通投資者(散戶)。這類投資者在股票市場摸爬滾打很多年,有經驗但無系統性總結,需要一本圖書幫他們升華一下系統化投資策略。第二類,機構投資者。本書從實證的角度展示了不同投資策略的最終結果,機構投資者可在此基礎上開發適當的更復雜的投資策略。第三類,想要了解中國股票市場的境外投資者。中國股票市場已經走完了30年歷程,隨著越來越成熟,中國股市在全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相信很多境外投資者都想了解適合中國市場的投資策略,本書提供了實證方面的答案。
本書一共15章,按照選股有效性和使用頻率,共收錄了表現較優的53個單因子指標和31個多因子指標。第1章主要討論形而上的內容——投資的第一目的與第一性原理。第2章討論市值的規模效應指標——市值越小,投資收益率越高。
第3~8章討論估值倍數,主要包括市盈率、市凈率、企業價值倍數、市銷率、市現率與股息率共6類9個指標。這些指標既考量價格,也考量企業財務數據。一般來講,估值越低,投資收益率越高。彼得·林奇認為,無論是業余還是專業投資者,選擇低估值股票都是較佳的投資策略,尤其是冷門行業的低估值股票。
第9章討論成長性,主要包括凈利潤、營業收入、營業利潤、經營活動現金流與凈資產等5個年度增長率指標。成長性指標中等偏上的分組股票表現較好,最高與最低分組表現都很差。
第10章討論資本回報率,主要包括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與投入資本回報率等3個指標,引入3個多(雙)因子模型。
第11章討論利潤率,主要包括凈利率、毛利率等2個指標,引入3個多(雙)因子模型。
第12章討論危險信號,主要包括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與營業利潤比、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與營業收入比、營業利潤與利潤總額比、利息保障倍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等5個指標,并討論2個多(雙)因子模型。
第13章討論更多財務指標,包括盈利能力、收益質量、資本結構、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共5個板塊的諸如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以及固定資產周轉率等21個指標。
第14章討論價格動量、反轉與波動率等7個指標,以及2個(雙)因子模型。
第15章討論多因子模型。我期待讀者把本書討論過的單因子指標組裝在一起,自行構建多指標選股方法。因此,我列出了構建多因子模型的思路,供讀者參考。這一章測試了從2個指標到5個指標共21個多因子模型,包括喬爾·格林布拉特“神奇公式”及其在中國的改進版。
這里需要強調3點。第一,真正的實盤模型比書中展示的模型更加復雜。本書只是簡單展示量化模型開發流程,如何檢驗學術界和投資界常用因子在中國股市中的有效性,如何構建一個簡單基本面量化模型。第二,我一般會結合基本面量化和主觀經驗構建模型。除了參考學術文獻和實證研究,我還會根據實盤經驗微調模型。這些實盤經驗包括我自己和投資大師的。我喜歡研究海內外投資大師策略,并拿中國數據做實證檢驗。第三,模型不是死的、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迭代升級的。隨著個人視野和經驗不斷提升,模型不斷改進。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讓我們一起開啟股票投資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