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智者的視野——讀《行者無疆》有感

八年前,從同事國林處借來余秋雨先生的《行者無疆》,這是一部文化隨筆,記錄了作者用6個月時間走完歐洲26個國家的感受,讀它就像是在品味一部歐洲文化簡史。但我不像秋雨先生那么急,那么匆匆,余先生“每到一處既有文字障礙,又有語言不通,即歷盡風霜雪雨,又行路艱難坎坷”。(余秋雨《行者元疆·自序》,華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以下引文只標頁碼)我則是在工作之余,其間又有對身患大病的父親的治療與伺候,恰用6個月時間才讀完它。這是我較少用這么長時間讀完的一本書,也是我讀得較仔細的一本書,記了幾十頁的筆記。讀完這本書時,忙于安葬病逝的父親,悲傷的心中擱置了讀書時的諸多感想。

寒假,閑暇時逛書店,又看到了這本書,就買回來重讀,并翻出了前幾年的讀書筆記。重新品味它,便有了很多思考。秋雨先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敘述、追尋與質問,讓我怦然心動,遂發感慨。

面對文化差異,他選擇了執著與艱險

秋雨先生在書的《自序》中有這樣一段記述:

既從其它文明來審視中華文明,又從中華文明來察拭其它文明,然后橫下一條心,只要對人類發生過重大影響的文明,哪怕已成瓦礫,已成匪巢,也一個不能缺漏。

像是在森林里走瘋了的人,全然不知道什么是恐懼。也遇到過盜賊攔路、樹頂潑污、夜禽環視、梟鳴如歌,但天際還有隱隱月光,還處處有朋友的呼聲,我沒有在半路失蹤。(第2頁)

由此可知秋雨先生察拭東西文化的執著與旅歐征途的艱險。讀著《行者無疆》,仿佛跟隨秋雨先生的腳步,游覽了歐洲大地。隨他出發于南歐的廢墟、大海、流浪,隱藏于中歐的森林、山丘、古堡,轉折于西歐的熱鬧、精致、張揚,凝練于北歐的蒼涼、寂寞、執著。他用智者的視野和文化人的思維,向我們講述所到之處的人文歷史,向我們比對歐洲文明與華夏文明的差異。華藝出版社在宣傳推廣這本書時,說:行者獨步于遙遠的曠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為后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秋雨先生正是用這種執著的信念、強烈的刺激與震撼的文字,把歐洲文化詮釋得像一杯冷風中的熱咖啡,余熱散去,精華冷凝,余香繞鼻,如影隨形。

面對災難,古城選擇了留住悲傷

龐貝是南歐亞平寧半島上的一座古城,公元79年被維蘇威火山爆發時的火山灰掩埋。

龐貝的毀滅獨獨是由于火山灰的堆積,連火山熔漿都未曾光臨,于千余年后發掘出來,竟然街道、店鋪、庭院、雕塑一應俱全。不僅如此,街石間的車轍水溝、面包房里的種種器皿、妓院里的淫蕩字畫、私宅中的詭異密室,全都表明人們剛剛離開,立即就要回來。誰知回來的卻是我們,簡直是仙窟千載、黃粱一夢。(第3頁)

秋雨先生說,時光穿過1900多年,即使再沒有一座城市被掩埋,但有一種震撼直接抵達我們身上,那就是人類群體在毫無預告的地震、海嘯來臨時的集體死亡、霎時毀滅,只是龐貝古城永遠留下了歷史的悲傷,給了人們真實的印證。

由此,我想到了“5·12”汶川大地震后,有關方面決定保留汶川縣城的“原始”狀態建設紀念館時,有一種反對聲音說景象太慘不忍睹,不愿保留這歷史的悲傷,結果就“毀掉原狀”,選址新建了一座紀念館。把歷史的悲傷推平了,給后人留下了什么呢?如果能把“原貌”保留,讓后人記住這歷史的悲傷,或許能提高我們戰勝悲傷的能力!

也許,正是這歷史的悲傷,才哺育出了但丁、米開朗琪羅、伽利略這樣的偉大人物,他們都成了亞平寧半島上塊塊永不破碎的貝殼。歷史的腳步總是永不停息地前進著,而文化也從廢墟中誕生,用它不完整的身軀,努力跟隨著歷史的進程,漸漸體現出自己的魅力。

面對忠厚,他選擇了質問

當然知道許多杰出的藝術作品取材于斗牛,有些我深深佩服的作家如海明威,對斗牛還深有研究;當然也知道這種生死游戲有一種原始的美感,這種血腥舞蹈最能表男性的風姿,但無論如何,我不喜歡斗牛。

……

即使心腸已經變得那么硬也無法面對斗牛,因為它分明把人類平日眼開眼閉的忘恩負義,演變成了血淋淋的享受。

……

再退一步,殺就殺了吧,卻又聚集起那么多人起哄,用陣陣的呼喊來掩蓋血腥陰謀。

有人辯解,說這是一種剝除了道義邏輯的生命力比賽,不該苛求。

要比賽生命力為什么不去找更為雄健的獅子老虎專門與牛過不去,只因為它特別忠厚。(第63頁)

面對秋雨先生對西班牙斗牛士的質問,我想起了小時候每個生產隊都有的、喂養苦勞力的牛馬圈。莊稼地里人干不了(或不愿干)的活兒——犁地、耙地、耩麥、拉車,都由牛來代勞。猶記得喂牛的爺爺的話,在烈日炎炎的田疇中,揮汗如雨的他最怕正視牛的眼神,無限的委屈在那里忽閃成忠實的馴服。最后,“牛把式”爺爺憤憤不平地說道:“牛累了一輩子,到最后還要被吃掉,這是世間最不公平的事!”

想起兒時生產隊殺牛的一幕,年老的牛被捆綁后,默默地流出大滴的淚,而這流淚的大眼睛我們平日早就熟悉。因為害怕,我躲在牛棚里,恰撞到了蹲在角落里哭泣的喂牛的爺爺,我眼淚汪汪地看著他。

萬千動物中,牛從來不與人為敵,還勤勤懇懇地提供了最徹底的服務。在烈日炎炎的田疇中,揮汗如雨的農夫最怕正視耕牛的眼神,無限的委屈在那里忽閃成無限的馴服。不管是農業文明還是畜牧文明,人類都無法離開牛的勞苦、牛的陪伴、牛的侍候……

長大了知道世間本有太多的殘酷事,集中再多的善良也管不完人類自己,一時還輪不到牛。(第64頁)

這是秋雨先生的質問。

對此,我深感痛苦,也許我原本善良。

面對罪過,德國選擇了下跪

歷史上它的思想啟蒙運動遠比法國緩慢、曲折和隱蔽,卻為什么能在這落后狀態中悄然涌出萊辛、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這樣的精神巨峰而雄現歐洲?有人說所有的西方哲學都是用德語寫的,為什么它能在如此抽象的領域后來居上、獨占鰲頭?

一個民族的邪惡行為必然導致這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在世人面前大幅貶值,為什么唯有這片土地,世人一方面嚴厲地向他追討生存的尊嚴,一方面又恭敬地向他索求思維的尊嚴?它的文化價值,為什么能懸浮在災難之上而不受污染?(第118頁)

讀著秋雨先生在《追詢德國》一文里對德國追詢,我想起了德國前總理在二戰死難者墓碑前下跪認罪的報道。1970年,德國總理勃蘭特的下跪,得到了波蘭人的諒解;1995年,德國總理科爾的下跪,獲得了歐洲猶太人的寬容。戰后德國的表現贏得了世人的稱道,令人感到這個民族經過浩劫之后更加成熟,使德國很快融入歐洲,并引領歐洲的發展。

這是智者的視野,智者的選擇!這或許能回答秋雨先生對德國的追詢。

看完這本書的最后一頁,不禁感嘆意猶未盡。剛拿到這本書時,我不知道秋雨先生為什么選擇一張巴塞羅那窄街的照片作為書的封面:在白天昏暗的窄街里,有夾縫中求生存的晨露光靄,亮開了這條青石板小道,熠熠閃金。

當我掩卷閉書,再來凝視這張照片時,從陰影中,仿佛看到了金色光芒擴展延伸的力量,仿佛明白了秋雨先生的智慧與期盼。

無論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過自己該有的生活,因為本色才能不畏蒼涼寂寞,而凝結于歷史長河之中;智者會坦然面對歷史的悲傷,甘于成為一塊不碎的貝殼,記錄著歷史的變遷;智者會永保人類的善良,甘于承擔歷史重任,伴隨著永不消逝的歷史而長存;智者會正視過去的罪過,甘于用虔誠的拜謁,去迎接未來。

智者視野無際,智者腳步無疆,智者思域無垠!

寫于2013年1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清市| 景德镇市| 科技| 时尚| 朝阳县| 民权县| 靖宇县| 永济市| 资溪县| 玛多县| 中西区| 兴业县| 高平市| 临江市| 遂宁市| 德钦县| 贺州市| 浮梁县| 江华| 安多县| 鄂尔多斯市| 丹江口市| 旺苍县| 会同县| 武功县| 台北县| 栖霞市| 南涧| 蒲城县| 蕲春县| 通江县| 清丰县| 五大连池市| 克什克腾旗| 措美县| 三亚市| 海晏县| 呈贡县| 利津县| 泰来县| 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