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態是成功的關鍵(2)
- 積極人生的思考(青少年勵志成長叢書)
- 林自勇編著
- 5404字
- 2014-09-29 17:25:53
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譽世界的銀行家,擁有東南亞相當分量的山林、橡膠園和銀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都成功了。但為什么兄弟兩人在事業上的成就,卻有如此的差別呢?
兄弟相聚,不免談談分別以來的遭遇。哥哥說,我們黑人到白人的社會,既然沒有什么特別的才干,惟有用一雙手煮飯給白人吃,為他們洗衣服。總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們黑人統統頂上了,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事業卻不敢奢望了。例如我的子孫,書雖然讀得不少,也不敢妄想,只有安分守己地去擔當一些中層的技術性工作來謀生。至于要進入上層的白人社會,相信是很難辦到。
看見弟弟這般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羨慕弟弟的幸福。弟弟卻說:“幸運是沒有的。初來菲律賓的時候,擔任些低賤的工作,但發現當地的人有些是比較愚蠢和懶惰的,于是便接下他們放棄的事業,慢慢地不斷收購和擴張,生意便逐漸做大了。”
以上是真實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僅僅是環境,心態控制了個人的行動和思想。同時,心態也決定了自己的視野、事業和成就。
有兩位年紀70歲的老太太,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于是便開始料理后事;另一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齡的大小,而在于有什么樣的想法。于是,她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山。就在最近還以95歲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齡最高的紀錄。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老太太。
70歲開始學習登山,這乃是一大奇跡。但奇跡是人創造出來的。成功人士的首要標志,是他思考問題的方法。一個人如果是個積極思維者,實行積極思維、喜歡接受挑戰和應對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胡達·克魯斯老太太的壯舉正驗證了這一點。
一個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態度了。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
控制好心態好人生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不控制好自己的心態是很容易犯錯誤的,尤其是當變化來臨之時,當我們的人生遇到大的轉折之時,我們就更應該控制好自己的心態。
西方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位住在海濱的哲學家,一天突然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他想橫渡大海,去海的對岸看一看。他是一位邏輯學家,經過冷靜地冥思苦想,他理智地歸納出了這次航海的各種不同的理由,結果他發現他不應當去的理由比應當去的理由更多:他可能暈船,船很小,風暴可能危及他的生命;海盜的快艇正在海上等待著捕獲商船,如果他的船被他們捉住了,他們就會拿走他的東西,并把他當奴隸賣掉。這些理由和判斷表明他不應該作這次旅行。
然而,這位哲學家還是作了這次旅行。為什么呢?因為他的想法已變成了一種心態在左右著他的行為。心態不斷地對他的理智說:“朋友,這件事在推理上雖有些令人生畏,但情況也許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壞。你常常都是一個幸運兒,這次也不例外。”心態的力量牢牢地控制住了這位哲學家,以至于后來,如果不進行這次航海,他就會坐立不安,甚至可以說,會成為他人生的一大遺憾。心態終于戰勝了理智,他揚帆起航了。正如他理智所判斷的那樣,他成了海盜們的戰利品。
這個悲劇故事生動地說明了一個觀點:
行為跟著心態走!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常常會受到心態的影響,有時甚至會受到心態的控制。讓我們以李白的兩首詩為例。李白這兩首詩都是寫乘船路過三峽的,一首是《上三峽》,另一首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早發白帝城》。《上三峽》這樣寫道: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在李白的眼里,巫山險峻夾著青天。他認為旅途十分艱難,水路總也走不完,青天總也看不全。這船的速度太慢了,似乎根本就沒有行走,他認為自己的兩鬢都快變白了。李白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和認識呢?就是因為受其心態的影響。李白當時的心態是憂郁的,他處在悲觀而凄涼的心情之中,因為此時他正被流放夜郎。
而另一首《早發白帝城》卻是這樣寫的: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時,李白從白帝城出發,順江而下,路過三峽。他認為他是從彩云環繞的白帝城出來的,一千里的路程只需一天就能到達。巫山兩岸的猿聲還在耳邊回響,輕舟就越過了萬座山。李白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和認識呢?這也是因為受其心態的影響。李白此時的心態是樂觀的,他處在欣喜和歡樂的心情之中,因為赦令傳來,他不被流放了。
同樣是乘船路過三峽,時間相隔僅幾天,三峽的風景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為什么李白對三峽的印象和認識卻迥然不同呢?也許有人會說,因為上三峽時李白看到了巫山的險峻,看到了行舟的緩慢,而下三峽時李白看到的是彩云,看到的是輕舟。重要的問題就在這里:為什么李白上三峽時只看到了那些景象,而下三峽時又只看到了這些景象呢?這一切都是由李白的心態決定的。有一句話說得十分深刻:“人們看到的永遠是自己希望看見的東西。”李白心態樂觀時,看見了樂觀的景色;心態悲觀時,就看見了悲觀的景色。這就是心態對人的認識的影響。
我們說成功需要勇氣和信心,它有助于我們去面對所處的困難和挑戰,調動起我們的一切能力。然而,當我們對某件事做決定時,心態就一定要平和寧靜。此時我們不需要勇氣和信心,也不需要所謂的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而只需要把心態調整到一種恰當的狀態。這是一種什么狀態呢?就是一種心平氣和、不急不躁的和諧狀態——既不自卑也不自負,既不猶豫也不冒進,既不積極也不消極;既不能像李白上三峽時的心態,也不能像他下三峽時的心態。只有在這種心態之下,我們才能敏銳地觀察出客觀問題的特點,才能準確地判斷出事情的變化,才能夠真正地做出正確的決策。
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態調整不到這一狀態,我們對外界形勢的判斷就會受主觀心態的影響,就不能夠做到客觀,其結果往往判斷失誤,給自己造成極大的損失。
《三國演義》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曹爽奪了司馬懿的兵權之后,常常與天子一道帶領御林軍出城打獵。一天,曹爽和往常一樣與天子一起在城外打獵,司馬懿卻乘機發動了政變,控制了都城。形勢發生了變化,這時應該怎樣來審時度勢呢?曹爽征求弟弟的建議,弟弟說:“司馬懿狡詐無比,連孔明都斗不過他,我們兄弟更不是他的對手了,不如自己綁著自己前去請罪,這樣就可以免于一死。”這時,有人從城里逃了出來。曹爽問城里的情況,從城里逃出的人告訴他:“城里控制得似鐵桶一般,司馬懿帶兵把守著洛浮橋,恐怕城是回不去了,應該早定大計。”恰在此時,曹爽的得力謀士桓范騎馬急急趕到,他對曹爽建議道:“司馬懿已發動了政變,將軍為什么不請天子去許都,調外兵來討伐司馬懿呢?”如果曹爽調整心態,冷靜地分析一下客觀形勢,不難看出此時情況的特點:一、司馬懿發動政變主要是針對自己來的,他要奪回兵權;二、司馬懿這個人狡詐無比、心狠手辣,他一定會斬草除根,置自己于死地。如果分析出了客觀情況的這兩個特點,曹爽就應該發現桓范所提出的建議是十分英明正確的,但遺憾的是曹爽不能夠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到一個和諧的狀態,他因心里牽掛著自己的妻兒老小而不能心平氣和地去分析客觀局勢,他處在一種沮喪驚慌的心態之中。桓范進一步建議道:“這里離許都不過半天的路程,許都城里的糧草足足可以堅守數年。現在將軍的其他軍隊就駐扎在附近,呼之即來,大司馬的將印我也從城里帶來了。您應該馬上采取行動應對變化,否則就晚了。”這時曹爽的認識和判斷仍被自己沮喪驚慌的心態所左右,他說:“大家不要催逼我,讓我細細思考一番。”
一夜過去了,曹爽思考了一整夜。那么,他是怎樣思考的呢?他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思路思考的,他希望是這樣一個結果。于是他就按照這個結果思考下去。他完完全全被自己糟糕的心態所控制,根本做不到冷靜客觀。于是,他做出了這樣一個選擇:“我不愿意起兵與司馬懿對抗。我愿意棄官,只做一個富家翁就足夠了。”這是一個審時度勢之后的決定嗎?不是,絕對不是。這只是曹爽心里的一個希望,他希望這樣一個美好的結果:既保全了身家性命,又保全了榮華富貴。然而,希望不能代替現實,心態也不能代替審時度勢。后來,曹爽一族皆被司馬懿所殺。
曹爽為什么會是這種命運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曹爽性格優柔寡斷所致。但曹爽為什么會優柔寡斷呢?如果他知道自己及全族將被司馬懿所殺,他還會不會優柔寡斷呢?他會不會按照桓范的建議行動呢?其實,曹爽并沒有優柔寡斷,他一夜之間就做出了一個決定,而且是一個重大的決定,他一點都不優柔。所不同的是,他這個決定不是建立在審時度勢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自己的愿望之上的。
那么,為什么曹爽不能夠審時度勢呢?
原因就是他存在著一種以棄官來保全富貴的僥幸心理,這種心態左右著他、控制著他,使他不能夠客觀認識到自己的真實處境。因為他認識不到,所以盡管桓范的建議十分正確,他也不會采納。由此可見,心態對一個人認識水平和判斷能力的影響真是太重要了。
有一句俗語:情人眼里出西施。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情人被心態左右了,他的認識水平和判斷力完全向心態屈服了。他愛意濃濃,對心愛之人一往情深,此時,他看見的一切都是自己希望看見的。于是,即使對方再丑,在情人的眼里,她也像西施一樣美麗動人。
然而,我們決策之時,一定不能夠“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做到冷靜客觀、不急不躁、無愛無恨、無悔無怨。這樣,我們才能認清客觀形勢、分析出情況的變化,從而做出準確的判斷。倘若我們的心態調整不好,縱使變化就在眼前,我們也看不清楚。
我以前的一位司機是個四川人,干活任勞任怨,為人也挺仗義,是一個不錯的小伙子,但就是心態不好,太急躁,開起車來左竄右竄,非常快。我發現了他的這一缺點,便對他說:“你的心太急,要多注意一點,否則要出事。”果不其然,沒過多久,他開車追尾了。我狠狠地說了他一通,并告訴他,如果不能控制自己這一急躁的心態,將來還會出事。他爭辯說自己明明踩了剎車,但就是剎不住,他懷疑剎車系統有問題。于是,他到修理廠將剎車系統徹底檢查了一遍,結果是毫無問題。其實,這并不是車的問題,而是他心態的問題,他急躁的心態影響了他對車速和車距的判斷。由于這小伙子除了這一毛病之外,實在不錯,我就把他請到辦公室談了談心。我跟他講,為什么一個人心里有急事的時候,總會覺得車速太慢?為什么一個人不愿去某地又非去不可的時候,總會覺得車速太快?原因就在于心態影響了他的認識和判斷。我希望他能控制自己的心態。
然而,這次追尾過去僅僅一個月后,他又一次追尾了,情況比上一次還要嚴重。我哭笑不得,他也十分內疚,說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態,并主動從公司辭了職。
所以,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不控制好自己的心態是很容易犯錯誤的,尤其是當變化來臨之時,當我們的人生遇到大的轉折之時,我們就更應該控制好自己的心態,否則,我們就會對客觀情況的變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會抓不住問題的癥結所在,就會把內心的愿望誤認為是客觀的現實。如此一來,我們就不能真正地去審時度勢,就會對情況做出錯誤的判斷,采取錯誤的行為。于是,一步走錯步步錯,我們的人生就會陷入更大的困境。
心態是人生的雙向門
心態是橫在人生之路上的雙向門,人們可以把它轉到一邊,進入成功;也可以把它轉到另一邊,進入失敗。
所以,智商高不如心態好,只有好的心態才能調動智商向著成功的方向邁進。
某山城有一家紡織廠,經濟效益不好,工廠決定讓一批人下崗。在這一批下崗人員里有兩位女性,她們都四十歲左右,一位是大學畢業生,工廠的工程師,另一位則是普通女工。就智商而論,這位工程師的智商無疑超過了那位普通工人,然而,她們對待下崗的態度卻大不一樣,也就是說,在下崗這件事上,她們的心態大不一樣,而正是這種不同的心態決定了她們不同的命運。
智商高的女工程師下崗了!這成了全廠的一個熱門話題,人們紛紛議論著、嘀咕著。女工程師對人生的這一變化深懷怨恨。她憤怒過、她罵過、她也吵過,但都無濟于事。因為下崗人員的數目還在不斷增加,別的工程師也開始下崗了。然而,盡管如此,她的心里卻仍不平衡,她始終覺得下崗是一件丟人的事。她的心態漸漸地由憤怒轉化成了抱怨,又由抱怨轉化成了內疚。她整天都悶悶不樂地呆在家里,不愿出門見人,更沒想到要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孤獨而憂郁的心態控制了她的一切,包括她的智商。她本來就血壓高,身體弱,她憂郁的心態又總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下崗這件事上。她內心一直都在拒絕這一變化,但這一變化又實實在在地擺在了面前,她無法解脫。沒過多久,她就帶著憂郁的心態和不低的智商孤寂地離開了人世。
另一位普通女工的心態卻大不一樣,她很快就從下崗的陰影里解脫了出來。她想別人既然能生活下去,自己就也能生活下去。她還萌生了一個信念——一定要比以前活得更好!從此以后,她的內心沒有了抱怨和焦慮,她平心靜氣地接受了現實。說來也怪,平心靜氣的心態讓她變得聰明起來,她發現了自己以前從來沒有認真注意過的長處,這就是她對烹調非常內行。就這樣,在親戚朋友的支持下,她開起了一個小小的火鍋店。由于她發揮了自己的長處,她經營的火鍋店生意十分紅火,僅一年多,她就還清了借款。現在她的火鍋店的規模已擴大了幾倍,成了山城里小有名氣的餐館,她自己也確實過上了比在工廠時更好的生活。
一個是智商高的工程師,一個是智商一般的普通女工,她們都曾面臨著同樣一個困境——下崗,但為什么她們的命運卻迥然不同呢?原因就在于她們各自的心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