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望資本主義4
- (日)丸山俊一 NHK“欲望資本主義”制作組
- 608字
- 2022-05-05 12:08:02
貨幣的價值由社會所賦予
下面話題重新回到出發點:為什么500日元的硬幣具有500日元的價值?這個提問,正是我撰寫《貨幣論》的緣由。
那么,為什么我將這一金屬薄片作為具有500日元價值的貨幣而接受呢?當然,我不是因為其作為物品而接受它的,也不是因為國家命令將其作為錢來使用它的。它如果是第21枚的500日元硬幣的話,更是如此。不,即使是第1枚的500日元硬幣,我即使不接受也不會被關進牢房。
答案很簡單。我將500日元硬幣作為具有500日元價值的錢來接受,是因為我認定別人也會將其作為具有500日元價值的錢來接受。是因為我認定別人在接受它之后,相應地會給我價值500日元的商品。這一情況下,所有人都可以是別人,并非特定的某人。無論是田中先生、渡邊先生、安部先生,還是金女士、史密斯女士,在接受它之后,都會相應地給我價值500日元的商品。
也就是說,所謂錢的價值,并非我所賦予的,也不是國家賦予的,而是別人賦予的。換句話說,是社會賦予的。
是的,貨幣的價值是社會賦予的。
這一結論的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事實上,綜觀全球,對貨幣只要是稍微進行了一些研究的人,都會得出這一結論。例如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的開頭部分有一小節題為“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通常被稱為“價值形式論”的這一節,是馬克思所寫過的最重要的文章之一。并且,這一“價值形式論”最后得出的結論,正是上述的結論。再者,作為與馬克思經濟學相對立的學派,在19世紀70年代誕生了新古典經濟學派,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